近日惊闻杨绛先生离世,举国文士齐痛哀。先生遗言道,下葬再发讣告,想是不愿被打扰的。让我们默默感怀先生,孤傲的风骨不屑于流俗,又如水一般温婉近人。一起来看看出国留学网整理的杨绛散文戏剧集吧,让我们了解一些,愿你喜欢。更多杨绛先生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实用资料栏目。
【杨绛散文戏剧集】
杨绛的为人与她的作品一样富有魅力。她有着一种静默恬退的智慧,洞彻人情世故,微笑面对人生,以出世的达观对待世俗的生活。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温柔贤惠的妻子、仁慈和蔼的母亲;然后才是一个文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翻译家。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女姓美德与西方女性精神的奇妙结合。人们从她的喜剧、小说中惊奇于她的睿智幽默,从她与钱钟书几十年来风雨同舟伉俪情深的生活中更领略到了她的精神风貌。
本书收录了其部分散文作品和戏剧文学作品,以飨读者。
【作者介绍】
杨绛,(1911生),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童年和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一九三二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一九三五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一九三八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组研究员。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有多方面的成就:她是著名的翻译家,译作有《一九三九年以来的英国散文作品》,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和《堂吉诃穗》等,一九八六年曾因翻译《堂吉诃德》而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她又是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作品有喜剧《称心如意队《弄真成假》,悲剧《风絮》,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小说《洗澡》,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等。
【杨绛散文戏剧集目录】
目录 · · · · · ·
《干校六记》
小引
一下放记别
二凿井记劳
三学圃记困
四“小趋”记情
五冒险记幸
六误传记妄
《将饮茶》
孟婆茶(胡思乱想,代序)
回忆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姑母
记钱钟书与《围城》
一钱钟书写《围城》
二写《围城》的钱钟书
丙午丁末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一风狂雨骤
二颠倒过来
三一位骑士和四个妖精
四精彩的表演
五帘子和炉子
六披着狼皮的羊
七乌云的金边
隐身衣(废话,代后记)
《杂忆与杂写》
自序
第一部分杂忆
1.老王(1984年3月)
2.林奶奶(1984年4月)
3.纪念温德先生(1987年1月)
4.大王庙(1988年8月)
5.客气的日本人(1988年8月)
6.“遇仙”记(1988年8月)
7.花花儿(1988年9月)
8.控诉大会(1988年9月)
9.黑皮阿工(1988年12月)
IO.一个婊子(1989年12月)
11.赵佩荣与强英雄(1990年6月)
12.阿福和阿灵(1990年6月)
13.记杨必(1990年6月)
14.车过古战场(1991年1月)
15.顺姐的“自田恋爱”(1991年1月)
16.小吹牛(1991年3月)
17.第一次下乡(1991年4月)
第二部分散文
1.阴(1936年)
2.流浪儿(四十年代)
3.风(四十年代)
4.喝茶(四十年代)
5.听话的艺术(四十年代)
6.窗帘(四十年代)
7.读书苦乐(1989年)
8.软红尘里・楔子
《集外散文》
1.“吾先生”(1980年9月2日)
2.第一次观礼(1988年3――4月)
3.忆高崇熙先生(1988年9月1日)
4.闯涡的边缘(198年9月3日)
5.怀念石华父(1985年)
6.读《柯灵选集》(1984年7月)
7.《傅译传记五种》代序(1980年11月)
8.钱钟书对《钱钟书集》的态度(1997年11月21日)
9.从“掺沙子”到“流亡”(1999年9月16日)
10.《斐多》译后记(1999年12月18日)
11.我爱清华图书馆(2001年3月)
《喜剧二种》
新版前言
《称心如意》序
《称心如意》(四幕喜剧)
《弄真成假》(五幕喜剧)
后记
相关阅读: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学期,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终于圆了清华梦。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一见如故,怦然心动。
其实两人早有前缘。早在1919年,8岁的杨绛曾随父母去过钱钟书家做客,只是当时年纪小,印象寥寥。而且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都是无锡本地的名士。
1935年,两人完婚走入围城。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g love了。
1933年秋的一天,我给钟书寄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后来钟书跟我说,老先生看到信后,对我大加赞赏。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
1935年春,老钱获公费留学资格,那时我还没有毕业,但是考虑到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我就下定决心跟他完婚一起去英国。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