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报道,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11月2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与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华文作家共同探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受到暨大师生及华文作家的热烈欢迎。
“今天这个世界动荡并未因文明的发达而停止,文学在我的心中是人性的坚持,是梦想的花,是情,是歌,是我们能够对抗这个现实最温暖的依据。”于丹说。
在演讲的开始,于丹以自己从小的阅读经历谈到自己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她认为,华文文学不仅仅在世界上传播着中华文化,同时也在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心灵的成长。
于丹认为,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话语权都逐步上升之后,也许文化话语权便成为最有所作为的未来空间,但现在它刚站在起点上。“华文作家,传递出去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文本,还有隐蔽在背后的中国人的态度,有深深蛰伏于文字之中的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于丹满怀激情地说:“在这样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能够有今天这样一次相聚,这是意味深长的驿站,再出发的时候,我们会穿越千山万水,会把中国人的心灵带向更遥远的世界。”
在演讲中,于丹着重讲到“文化在多元文明的比较中生成自己的特质”。她指出,中华文明的传承一定是在差异的比较沟通中去完成的,不比较无以凸显特质。“今天的时代,所有的语言都是国际的,所有的语法都是民族的,这种彰显其实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差异。”
林语堂是于丹特别欣赏的一位中国作家。林评价自己是“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于丹觉得这个匹配很有意思:有西洋人的头脑,就能够看清世界前沿的规则,能够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去确定自己在西方社会秩序中的坐标,但中国人的心灵使他把中国人的气度挥洒于世界之上。
于丹表示,今天的华文文学可以企望出现林语堂这样的旗帜性人物。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差异中完成比较,然后达成共荣共 生,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不需要文化的此消彼长,两者需要共同地生生不息。华文文学与世界的水乳交融需要把中国人的文化态度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当中。她 说:“华文的特质,不是写着方块字,说着中国人的语法就是华文,华文的背后一定有中国人的秩序感,一种对于伦理的认同,这种戴着镣铐的跳舞就是华文文学灵 魂的起点。”
世界华文文学在中国文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领域也是于丹今天演讲的重点。她认为华文作家可以“向中国哲学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向中国历史借鉴一点文学母题,向中国文艺形式学习一点风格的表达”。
《文化学者于丹:企望华文文学出现林语堂式旗帜 - 华人 - 欧洲新闻》本文来源:(出国留学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