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浓,尝咸鸭蛋,戴五色丝绳,包箬叶粽子。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节趣闻,希望你喜欢!更多端午节趣闻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节假日栏目!
【端午时张贴钟馗之图的由来】
在我国江淮一带地区,曾有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镇宅驱邪的旧俗。这一习俗始自唐代。传说唐玄宗自 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 下。玄宗问他是谁,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愿为皇上除天下妖魔。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着名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 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这种习俗,虽无科学依据,但对于古代人们在心理上战胜疾病与恐惧,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乾隆帝奢华端午】
古代皇室生活奢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清朝乾隆皇帝过节吃粽子的场面,就足够有排场。
乾隆年间,端午节要摆粽子供、设“粽席”,表示人与神共同享用美味粽子。端午节当天,宫中几乎不吃别的东西,用膳全部是吃粽子,所以叫“粽席”。普通人吃粽子,一次吃上三两个已足够,乾隆皇帝面前却要摆上一千余个粽子,供他享用。据乾隆十八年的膳单记载,当年乾隆皇帝膳桌上足足摆了1276个粽子,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另外,皇后桌子上也要摆上400个粽子,其余人等如皇太后、妃嫔等,待遇则要差一截,他们的桌子上一共摆了650个粽子。
这样算下来,端午当天清朝皇宫中单是摆上桌的粽子,就足有两千多个。再加上祭祀拜神用的粽子,供文武大臣们食用的粽子,以及分给太监宫女等的粽子,这一天宫中的粽子消耗量极大。以致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不得不从别处借调帮厨的人,夜以继日地赶工包粽子。
不仅如此,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厨师们还要绞尽脑汁开发新品种的粽子。从节日前10天起,厨师们就开始精心设计研发新型粽子,从外形、大小,到馅香选料等等,无一不考究。直到新开发设计的粽子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满意批示,厨师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能落地。对于精制的皇家米粽子,乾隆特意写诗评价:“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称赞宫中粽子独特的风格和味道。
吃粽子前,一般还要做一些小游戏,“亲教宫娥群角黍,金盘射得许先尝”,即把许多粽子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让人们站在一定的范围内,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就先吃哪只。用膳时,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茶果,是桑葚、樱桃等适时的鲜果。
过端午节,宫中还有许多活动,例如演屈原沉江应节戏、圆明园福海内赛龙舟,以及端阳赏赐、各地进“端阳贡”等。乾隆赏的多为纱、葛、扇子、香饼、香包、香袋、宫珮等物件,还赏紫金锭、蟾酥锭、盐水锭这些避暑药品。这些虽非至宝,但也都是精细珍贵的好物件。
乾隆皇帝对端午节格外重视,曾下谕旨宣称:以后每年五月一日起挂五毒荷包。因此,清朝皇室的端午节其实从五月初一就开始了,直至初六结束,一连5天庆祝。初一至初四这几天,乾隆每日早晚膳用的粽子就有两桌,每桌8盘,共计388个粽子。端午节这天,乾隆皇帝的穿着打扮也有讲究。乾隆朝冠上戴艾草尖,身穿蓝棉纱袍、红青棉纱绣二色金龙褂。另外,还要拴龙舟大小荷包和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戴五毒簪、艾草簪,或绸布制的老虎簪。
【关于娃娃闹端午的传说】
民间传说:端午这天鬼怪作乱,最易受害者是13岁以下的孩子,所以节前长辈要给娃娃们做好香包,艾娃娃和各种小动物的头形,里面装上朱砂,五谷草等除邪物品,还有五色线。
端午节这天太阳未出前,母亲就要用雄黄酒给孩子洗印堂,把香包、小鸟等连成串、给娃娃们栓在辫梢上;艾娃娃缝缀在肩头上,百岁牌挂在胸前,百岁绳栓在手腕上,以防五毒伤害。
【端午节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川江端午划龙船的习俗】
竖帮旗
端午节川江及川江支流的划龙船儿比赛,由各码头帮和船帮操办,有帮会单独参赛的,也有两三个帮会联合参赛的,按各自的主营业务取名,炭码头称乌龙,米帮为黄头,酒帮叫白龙,龙头、帮旗、服装也做成这种颜色。当年重庆城洪崖洞下面有个镇江寺纸码头帮,因纸遇水必烂,不能取名“纸龙”,联合旁边码头的盐帮,盐也怕水,就按地名“镇江寺”取了个威风的名字:镇江龙,船身涂为代表天子的黄色。
每年农历三至四月,参加划龙船儿比赛的帮会,要在自己的码头公开竖起帮旗才算数。比赛要造龙船儿、办服装、管桡手吃喝等,一系列开支太大,有的帮会不一定每年参赛。
1944年的端午节,重庆城嘉陵江贺家码头帮不打算竖旗。可帮里有个绰号“大鸡罩”的人神兮儿,邀约几个人,趁会首不在家的时候,从他老婆那里骗来了帮旗,买上鞭炮一放,大张旗鼓竖在码头上。会首回来气得直跺脚,但竖了帮旗不能丢面子,只好吃哑巴亏,立即发请柬宴请本码头的商绅,筹集经费参赛。不过为了解气,会首执行帮规,用竹片狠狠抽打了“大鸡罩”的屁股。1947年,嘉陵江水府宫码头帮也决定不参赛,没想到南岸停外国船的洋码头玄坛庙青龙,天天来水府宫码头前的江面,划来划去炫耀、挑逗,招惹得水府宫码头帮终于沉不住气,在端午节前五天竖起了帮旗。
渝中区太平门码头历来水运繁忙,重庆府和巴县的各种衙门均设在这一带,商号、钱庄、酒肆、花楼也多,太平门码头帮会首为显示本帮实力,年年都竖旗,因此其他帮会送了一个“顿旗会首”绰号给他。
造龙船
帮会竖旗后,着手请“掌墨师”造龙船儿。在看好的黄道吉日和时辰,掌墨师左手提着一只雄壮的大公鸡,右手拿着锋利的菜刀,往鸡脖子上轻轻一拉,血涌了出来,第一滴滴在龙船儿定位的第一块底板上。这时公鸡还没断气,一个劲儿乱弹,掌墨师奋力一挥,抛向空中,看它挣扎着飞有多远,飞得越远,这条龙船今年赢的可能性越大。
往年的龙船儿可以抬出来再用,不过放了一年有了裂缝,需要修补。从楠竹上刮下竹瓤,舂茸后调上石粉、桐油,做成“油灰”,用小铲刀灌进裂缝里,再嵌扎麻丝填实,又灌油灰,反复几次。船帮子的内外裂缝,都按这种方法补好。最后,龙船儿全身上一遍桐油,焕然一新。
龙船儿下水之前先请龙头。每年划龙船儿持续到五月十五日大端午结束,之后龙头和龙尾送到当地的龙王庙供奉,第二年端午节再去请。敲锣打鼓请来的龙头和龙尾,不能直接安上龙船儿,先送进码头临时搭建的龙棚的龙架上,道士做场,为龙头“开光”。然后帮会首领着桡手敬香后,小心翼翼地请出。
龙船儿安上龙头和龙尾下水后,划着去拜码头。被拜的码头帮会早已得到消息,安排了专人在岸边点放鞭炮迎接。龙船儿在江面划3圈后靠岸,桡手们下船抽烟喝茶。两家码头关系比较亲密的,还有酒肉恭候。龙船儿拜完码头离开,主人送行时,为龙头披上七尺红绸,再送桡手每人一根三尺红绸。龙船儿回到本码头,也放鞭炮迎接,同样划3圈后靠岸,抬下龙头和龙尾,送进临时龙棚供奉,第二天再请,不能留在龙船儿上过夜。
赛龙船
五月初五正式比赛划龙船儿,地点可选江面的宽阔处,看哪个帮会先划到对岸,夺得岸上的标旗,或者选一段平缓的江段,划逆水赛,看哪条“龙”先游到指定的终点。这才是端午节的高潮,江河两岸早早站满了大人细娃儿,一些生意人趁机摆上摊点,做生意看热闹两不误。
比赛开始,“轰”的一声号令火炮震天响,“咚、咚、咚”急促的鼓点声中,一条条五彩缤纷的龙船儿,“嘿唷、嘿唷”地贴着水面向前窜。开始都保持着间距,途中为争道,少不了互相碰撞,眼看着又挥起桡片干水仗,偏头逼旁边的龙船儿不让上前……桡手们平时干的是力气活,这时相互不守规矩、相互捣乱,要的是这种尽情尽性的欢畅。有一年划龙船儿,渝中区东水门码头的“黄辣丁”和太平门码头“老白龙”干水仗,抓扯打了起来,互相谎称一边被打死15人,一边死了13人,死者说得有名有姓,还做了灵牌供在龙棚里。实际上双方都没死人,弄起热闹些。后来其他帮会出面调解,双方听劝、言和。
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端午节,重庆城两江四岸共48个码头帮全部竖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划龙船儿比赛,各帮会都想夺冠。南岸玄坛庙的“青龙”会首冷静分析,这次是嘉陵江逆水赛,龙船儿都会争着走水势缓的左航道,肯定打拥堂。右航道水势虽急一些,走的龙船儿会少。比赛那天果不其然,龙船儿都争走左航道,相互不让,还撞沉了几只。青龙从右岸迎激流而上,先佯装很吃力,接着增加速度,然后全力以赴冲刺终点,等其他龙船儿明白时,青龙已顺利夺冠。
川江及川江支流的划龙船儿比赛,只有端午节这一天,但划来划去的习俗却要划上半个月,其实划的不是龙船儿,演绎的是一种快乐。
节假日推荐阅读:
小编特别推荐
端午节诗句 | 端午节图片 | 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资料 | 端午节作文 | 端午节传说
小编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