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年初,“海归创业”版提出了本年度的两个关键词:“归”和“新”。
对于“归”,我们解释为海归的归时、归因、归之顾虑以及他们的归之方向;对于“新”,我们取积极向上新气象之意,关注海归新贡献、创业新机遇和引才新思路。
回顾这一年的报道,可以发现:海归之“归”和“新”,各级政府引归促新,更加彰显出海归人才对祖国、对社会、对故乡、对家人的责任。同时,海归择业、就业、创业,各级政府选才、引才、留才,“归”和“新”中更强调务实。饱含着对家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海归创新创业,真挚情怀的推动力越来越强。
而2011年是国际局势动荡不断、变幻莫测、险象环生的一年,稳定国际形势,解决国际争端,谋求国际发展需要更大的责任感、更加务实的姿态和更博大的情怀。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的开局之年,2011年需要更有责任感、能干实事、想干实事的海归加入创新发展的大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引导海归创新创业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创造经济、社会价值也是扎根国内各行各业的海归必须承担的责任。2011年,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海归带着理想回到祖国,不仅为自己的发展而奋斗,而且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公益领域。
政策依然先行一步
毫无疑问,在引才引智、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政策依旧是先锋。制定切实可行的引才政策和机制;挖掘地方资源,并将其推介出去,这些都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十二五”规划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大领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这些战略性新兴领域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本报组织了《关注“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系列报道》,解读五年规划,剖析海归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颁发,对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出了政策性意见,标志着涵盖了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回国创业、为国服务三位一体的国家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在此基础上,《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内国家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具体部署。(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而留学人员中不乏通过国家公派留学方式走出去的,他们的归来延续了学科人脉,创新了学科方法,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才交流和合作。自1996年以来,我国国家公派留学共选拔了91560人,目前仍在外学习的有23700人,按期回国率平均为98.23%。(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有了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做后盾,地方也尽职推介自己,展示本地特色与优势。这些宣传和推介,让远在海外的英才有了更多的参考资料,让他们有了更充分的选择依据。
理想依然结合现实
海归怀揣理想,回到祖国,将一腔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创新创业,结合国家所需,填补我国科技领域的空白。前仆后继的海归,在现实的基础上,用责任诠释理想。
科普领域一直是我国发展征程中比较薄弱的一环,海归加入这一领域有助于填补空白、增强竞争力。2011年,本报组织了《为科普奉献的海归》系列报道,讲述这些科普海归如何结合国内现实,完成科普梦想。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秦志海,在目睹了2003年国内非典肆虐的整个过程后,觉得国内“科普做得不到位,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在遇到突发性疾病是不知道如何是好,导致公众过度反应。”因此,他参与编写《米克罗的世界们》儿童科普读物,并坦言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想做科普,想为我国的科普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而海归科学家蒋高明则认为:“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家一定要‘走下去’,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且要秉承造福人类的思路,要细水长流。”(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科普事业具有公益性,想要有持续的发展,不是只靠科学家开科普讲座、出科普读物、写科普专栏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科普产业化。年轻海归有着充沛的精力,他们加入科普领域,更有助于我国科普事业的良性化和市场化(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除了科普,在其他行业里,海归也将自我理想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他们中有的人为了理想,奔赴海外求取知识;学有所成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学(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还有的人投身生物技术,认为:“能将自己所学为中华崛起尽一份力,是一个海归学者的良知和义务。”(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公益依然牵动人心
公益是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和谐、家园美好的一种保证。
不可否认,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公益事业还不成熟。而在国外就积极参加公益的海归给我们注入了新的力量。凭借着语言、技术、理念等方面的优势,2011年海归志愿支教、节能环保、扶贫帮困……爱心奉献、反哺社会。在国际化视野之下,海归更容易发现国内公益事业的不足。他们积极加入其中,身体力行,不论风雨,甘之如饴。
对于残障群体的关爱、理解和支持要比其他群体更用心,相应地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大。2011年5月9日,本报重点报道了这样一群海归:创办中国第一家专门为孤独症儿童服务的民办非盈利性教育机构的田惠萍;身残志坚,开办了推拿康复中心并吸纳残疾人工作的盲人按摩师聂继锋;和朋友一起创办“我们是朋友”青年志愿者团队、时刻关注身患残疾的青年朋友和生活困苦儿童的冯英仁。他们关注残障群体——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用热忱和专业投身助残事业。
公益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责任,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承担的。
“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团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承担起一些责任,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就承担起来了。”海归王婧在5年前创立了“中国靖学助学基金会”。谈及自己的初衷,她说:“如果不帮助山区的孩子实现大学梦,他们就有可能一辈子困在山区。”(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是大山明天的希望。海归郝琳硕说:“不管以后在哪儿,做什么,我都会继续用我的力量影响山里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对于他们的改变,我们义不容辞。”(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或以公益为毕生事业,或在闲暇时间参与公益,海归给国内的公益事业带来了不一样的理念和管理。在这一年中,趋势越来越明显。(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