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提供的关于《两小儿辩日》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句我们熟知的孔子名言,反映了实事求是,虚心请教的美好品质,也是孔子高尚品德的一个体现点。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孔子的精神更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学识渊博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小儿辩日》中,面对两个孩子争论不休的问题: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什么时候离人们远,孔子无法判断,因为当时的社会与如今相比科技十分落后,别说是天文望远镜了,连放大镜都没有诞生,根本没有一个人能解答。所以,当时孔子面临两个选择:第一,胡乱说一个可信的结论蒙骗孩子,以至于不用面对当孩子发现自己知识有限受到嘲笑;第二,虚心诚实地坦白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遭到孩子们嘲笑。可要知道,这件事一旦世人皆知,孔子的一世英名可能不复存在,让人们纷纷议论,嘲笑孔子原来也不是学文十分渊博。而孔子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也许仅仅因为一次你的不诚实,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身边一切人的信任,被孤立,被冷落,被讨厌,所以诚实不容小觑。一则故事也让我们都明白了诚实地重要。
在一个课堂上,一位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祖国的海产。忽然,有个学生请教老师对大小黄鱼的区别。老师一下子哑了,她其实并不知道,却又不敢承认,嘟囔了半天,道:“大的叫大黄鱼,小的叫小黄鱼。”不料,教室一阵哄堂大笑。原来就在书本上也记载着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位地理老师也是碰到学生问这个问题,她也不知道,后经多方面调查,请教内行,终于明白区别在于鳞片大小与尾柄长短。最终,这位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借此教育了学生。
懂便懂,不懂便不懂,这才是明智的智慧的做法,不懂时也不用担心受到嘲讽,只要对不懂的问题去不断探索,如《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竟为太阳不同时间与人们的距离争论不休,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而且都经过仔细观察,有理有据,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言之凿凿。
实事求是,求知探索,这是我从《两小儿辩日》中学到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精神,它们会帮助我们在人生路上获得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篇二】
《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出自于《列子^汤问》,学习了这篇古文,它使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 《两小儿辩日》这篇顾问描写了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正在争辩,便问其原因。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表明黎明时太阳大而正午时太阳小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清凉,而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就说明了黎明时太阳小而正午时太阳大吗?孔子不知道谁是谁非,两小孩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儿童那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体会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为人态度,更加感悟到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的道理,这些新的感受使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自己。
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了弟弟与妹妹曾经争论过的一个问题。那天,屋子里十分沉闷,不时传来雷鸣,妹妹突然问弟弟说:“你认为云是什么颜色的?”弟弟毫不犹豫的回答:“白色。”妹妹却一口反驳:“我认为应该是黑色的:”弟弟理直气壮说出了理由:“我们平常抬头看天空,看到的云不是白色的吗?”妹妹也理直气壮的争辩道:“现在屋外天空中的云不是黑色的吗?”……两人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外公听到了他们的吵闹声,向他们解释了云“变色”的原因,他们才恍然大悟。
弟弟妹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就如文中的两个小孩子一样,在同一个问题中思考出了两个答案。 ——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我学习课文以及联想生活实际感悟出的道理。
相关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