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心得一】
重走长征路是青春岁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悟一:同甘共苦磨练一个团队。经过长征路上十天左右的相处,团队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一件件事情,你帮我背包,我帮你盛饭倒水,一度上的点点滴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让“重走长征路”这个团队有一种团队的温度,团结进去。共同进步。
感悟二:长征的不易。在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我们原定徒步四五公里,但是由于天气过于炎热,我们的女同志们占队员人数的一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徒步行军了三公里左右。四十度左右的高温,大家穿上长裤长袖,系好绑腿,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后来,在照片中,我也能感觉到大家神情上略带一丝疲惫。我们的团队遇到很多高温导致的艰辛和困苦,但是大家相互之间互相鼓励、给伙伴战友打劲。
金国琴的身材偏瘦,徒步的时候温度很高,她的额头上冒着冷汗,我们每一个人都过去给他精神上的鼓励,汪磊帮她背上她的长枪和行李,程老师更是对她说了红军长征时的辛苦和不易,金国琴在大家的鼓励之下坚持走到了目的地。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路上革命先辈走了两万五千里,那是现代人很少能体验到的,我们虽然只走了两三公里,但是设身处地切切实实能感受到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吃苦耐劳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悟三:角色分工的重要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的团队分工很明确,刘俊担任队长负责领队,汪磊走在队伍最后负责安全保障工作,我和江太负责活动的开展和与当地人的沟通交流,女生们负责宣传。团队运作很有序,这样我们的团队很少出现问题,大家负责自己的工作而不会一团乱麻。角色分工是很重要的,军队里还有各种职位,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要学会分工,这样团队的效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感悟四:红军精神代代相传。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我们团队遇到了几位老人,经过沟通,得知几位老人是红军后代,当年鲁班场战役打响时他们有的还是孩子。这几位老人每天早晨天微微亮便来到烈士陵园,在这里走一圈之后到烈士碑前鞠躬,每天傍晚仍是在烈士陵园中缅怀革命先烈。他们向我们讲述了当年鲁班场战役,说及红军,他们的神情焕发着光彩,年近九旬仍然话语激昂。
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位向他们请教红军事迹的人,这些老人都会讲红军故事、颂红军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他们真正地体验和经历到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从艰苦战斗到实现祖国富强的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心怀感恩之心,我们后代人更应努力做好宣传、弘扬、传承红军精神,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感悟五:勿忘革命老区人民。在鲁班、在土城,我们开展了多次体验教育活动,很多活动对象是当地的孩子。据我们了解,这里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孩子们的母亲有很多嫌家里穷外出不归,还有很多一家生了好几个孩子,所以这里的孩子们大多缺乏关爱。在土城我们进行了义务支教活动,我给当地五十五位孩子上了一节体验教育课。在这节课上,带孩子们做了很多别具一格的体验活动,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里的孩子们渴望知识与关爱。三下乡团队应该扎实基层,切切实实把自己文化带到当地,带给这里的人们更多关爱与正能量,义务支教。
最感动的是:孩子们跳了一段手语舞《国家》,我含着眼泪看着他们澄澈的眼神,心里好酸,他们渴望外界带来的知识与关爱。有幸能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这里的孩子们特别听话,懂礼貌,每次见到我都会很亲切地称呼我“汪老师、老师”,问我”明天还去上课吗?”,“什么时候再来?”我有时候也会感到手足无措,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答应她们以后一定再来。多希望能在这里,为她们做一些事,带给她们更多的关爱与正能量。当年革命老区人民为了我们牺牲了很多,今日我们在吃饱穿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了老区人民。不仅仅是三下乡团队,其他人也应该给老区人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关爱和温暖,让爱心变成行动。
感悟六:四渡赤水,出奇制胜。新中国成立后蒙哥•马利访华,曾问毛泽东同志:“这么多战役中最得意的是哪一场?”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我一生中最得意之笔。”三万红军出奇制胜,四渡赤水,摆脱了四十万国民党军,化被动为主动。不得不惊叹毛主席的智慧,用兵如神。我们曾来到一渡渡口,当年战争所在地,红军们把重型武器扔进了赤水河,轻装上阵,用门板搭在小船上,飞机狂轰滥炸,红军将士仍是跑过了河。1935年赤水河水面宽度200米,如今最窄河面只有20多米。可见保护长征路遗址也是今日一个重要的话题。
感悟七:徒步青杠坡,穿上红军服装心潮澎湃。青杠坡战役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核心、三任主席、一任总理、五任国防部长、八位元帅、一百多位将军,当时全部集中在这里激战。换上戎装,昔日若是投身军旅,必为祖国建设献上自己的青春热血,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
感悟八:遵义会议,伟大转折。重走长征路,重温历史,认清历史。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在博物馆里,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才知道遵义会议毛主席没有真正获得军事指挥权,直到后来的苟坝会议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才被肯定,四渡赤水后更加稳固。
【重走长征路心得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69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
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重走长征路,红色圣地游,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
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