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

字典 |

2016-11-16 16:48

|

【 liuxue86.com - 高中教案 】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一】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4、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重点:1、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的妙处。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知识链接: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高出一筹。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学习过程:

  1、 填空(A级)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 ,是我国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题:(A级)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èi)酒 憔(qiáo)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合作探究:(C级)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定风波》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4).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4、延伸探究(D级)

  (1)《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3).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拓展阅读: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选自《东坡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2.沙湖道在黄州东南三十里,苏轼曾买田其间。在去沙湖的道中遇雨,下雨衣湿,道路泥泞,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心情被雨打乱。只有苏轼不在乎,不久天晴,苏轼在这种遭遇中写了这首词。

  苏轼之词,写的不只是情趣,还有关人生的哲学思想。这是苏词令人注目的成就。

  第一句就表现了哲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自然界有风雨,人生同样有风有雨,都需要一种定力和持守,如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才不会改变自己的品格修养。

  但是,“不淫、不移、不屈”之外该选择什么呢?如果只站在那里挨打,自认不在乎,那只能算是阿Q精神。阿Q精神与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的修养,差别在哪里?一是马虎,一是超脱。所以苏轼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要走的路我依然要走下去。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刹那间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定力和持守,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这首小词写眼前景、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

  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 自己(早生华发)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想了解更多高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01462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