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团结的奥秘所在
编者按: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张春贤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一百多年来,有不少社会学家试图写团结学专著,但最后都放弃,转而研究社会团结的某个点面。吴吾的《人类团结的奥秘所在》一文,是运用人类理解力原理、社会学原理、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对心理亲和排斥的阐述,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地解释社会团结现象,对认识当代社会的一般团结和族际团结具有原理和方法价值,刊登以慧思行。
● 民族关系无非是跨民族的普遍人际关系。无数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如何看待、对待、交往,才是团结或不团结的生动内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即团结过程本身是满足人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社会性心理需要,这对于人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需要的长期不能满足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也是反社会行为的主要根源。
●恐怖主义就是生物人的社会化过程失败造成基本人格病态、社会排斥或者社会脱离造成的心理愤恨和反社会倾向、思维病毒导致错误归因、邪教或宗教极端提供的错误认同和归属以及价值迷幻、群体同盟导致的恐怖解除,是这“五大因”作用的结果。
●彼此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依赖性是团结的本质,而一般的经济交往和工作往来只是肤浅的团结,只有心理满足、心理依赖才是深层次的人格团结。
●语言、文化、地域、资源、产业、产品等差异越大,交往团结的收益往往就越大,这是族际交往团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同人员、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度越高,交往成本越低、收益越大,不同人员、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度越低,交往成本越高、收益越低。所以,没有安定、和谐、信任,就一定没有繁荣。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政治关系,政府是民族关系的第一塑形力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民族之间的实际交往跟现在相比是少的,团结实际是薄弱的,当然也相对较少竞争和冲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有效交往的量是大大增加了,团结的密度大大增加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上了竞争性,当然也使民族关系带上了竞争性。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交往的量和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加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关系的竞争性也大大增加了,是两个大大增加了,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
什么是团结?没有一个现成的科学完整的关于团结的定义,我以为团结是有效的社会交往。
两个人之间你不能说没有吵架、打架就是团结,交往不一定是团结,但没有交往是一定没有团结的。团结是交往的有效部分。你碰到一个人打招呼,你给他点个头,他给你点个头,双方都表达了一种善意,满足了尊重关注的需要,是一次有效的交往,它就是团结;当你在市场上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而实现一次交往就是团结;当一些人有共同的信仰而在教堂聚会活动,这是一种团结;当一些人组成一个有固定结构的组织如家庭、企业、医院、学校,它就是团结。列举人类,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有效交往都叫团结。
作为科学,只有把事物的最基本的起点找到,找出来,就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从商品这个最普遍最一般的现象开始一样,研究人类的团结的奥秘,应该从人类最一般的有效交往开始。研究民族团结也是这样。
一切团结都是有效交往,在一定时段有效交往的频次越多,我们说团结的密度就越大,因而团结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可以对一个事物的重量进行度量,团结也是可以度量的,至少是可以进行观测的,如果一个社会,民族之间有效交往的量减少,频次减少,交往意愿降低,那团结性就降低。
理解团结现象,要理解它的七个基本特征。
团结的互动性
一切团结都具有互动性。什么叫互动?我动你动,你动我动,相互互动,你给我打招呼,我给你点头就是互动,是一个人打招呼点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动,这叫互动。
团结不是固定的团结,团结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心灵深处的积极积淀。你认同我、喜欢我,我也认同你、喜欢你。你水平高得很,尾巴翘得高、看不起我,我一定看不起你,我是文盲,我照样看不起你。你是富翁,你谦虚,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这就是互动。
团结是互动的结果,不取决于单方面的态度,而取决于双方面的态度,它是一种相互信任的产物。人类就是由数不清的互动作为无形的纽带而连接在一起,这种互动过程中,如果我们都按规则行事,这个社会秩序就是良好的,社会普遍就是团结的;如果这个社会大量互动不成功,社会的一般秩序普遍得不到遵守,这个社会的团结率就是低的。
互动性说明,团结不是预设的确定结果,而是不确定、有弹性、可调节的过程和结果。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你还对别人好,别人转过来对你好,就从“不良互动”转为“良性互动”了。别人对你好,你对别人不好,别人还对你好,你还对别人不好,别人转而对你不好,就由“不良互动”转为“恶性互动”了。
牛顿第三定律有一个相互作用原理,是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团结也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理解他、他也愿意理解你,你认同他、他就容易认同你,你喜欢他、他也容易喜欢你,当然基础是理解性,没有理解性这些互动就不能产生。同样的外部客观条件,双方思维、心态、做法不同,互动的结果就不同。容易冲突的矛盾关系,可以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团结。容易团结的关系,也会因为不良互动走向冲突。民族团结也是这样。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是为民族团结创造条件,团不团结、团结得如何还取决于以什么心态、什么思维去彼此评价、对待、相处。民族关系无非是跨民族的普遍人际关系。无数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如何看待、对待、交往,才是团结或不团结的生动内容。经济利益固然重要,心理利益同样重要。不同民族之间像不同人之间一样,相互看长处、看好处、看好事,就容易生好感,这种好感通过神情、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就是团结的正能量;相反,看短处、看坏处、看坏事,就彼此不喜欢,不亲近,相回避,相排斥,这种能量流散在人们的神情、言语、行为之中,就是团结的腐蚀剂。这种互动模式、互动过程的效应不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可以代替的。
所以,民族团结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认同、喜欢的结果。社会就是一张不断互动联结的大网,就像在宇宙当中,如果万有引力瞬间消失,星系立即解体一样,社会互动消失,社会立即就不存在。社会互动是我们理解团结的第一起点:没有互动就没有团结。
团结的自愿性
团结一定是自觉行为,一定是意识到的行为,一定是自愿的行为,不是被强迫的行为。人类被强迫的行为只有一种——战争,我讲的是广义的战争,我把个人之间的武力冲突、小团体之间的暴力冲突、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都叫最广义的“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单方面强加于对方,有压倒和战胜对方的倾向,当人采取这种做法的时候,他在本质上,在意志关系上就是一种战争倾向。我们把广义战争行为排除在团结范畴之外。
团结的规则性
这里规则是广义的,既包括法律、规章等正式规则规程,也包括非正式的规则,如风俗、习惯、礼仪等。别人给你打招呼,你看见了不回应,你也违反了规则。我参与招收一个公务员,招考完了,把他叫到办公室来说事,他头还往窗外看,我说,你过来,我给你教一个规则——就是跟别人说话眼睛大致要看着别人,这个学不会,比你读那个硕士、博士学位学的那些原理没学懂还严重,因为意味着你不能适应基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没有规则如何交往啊?规则时时处处事事都有,包括双方达成的文字契约,还包括双方的口头协议等等都是规则,规则性是团结的第三个特征。
一切团结都是有收益的
为什么要团结呢?是因为这种团结能够使团结参与方都得到好处。为什么有时我们不团结呢?是因为认为采取不团结这种方式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更加有利。这叫团结收益。
团结收益有两个基本内容:一个叫功利收益,也叫工具性收益,也就是一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交往、生活工具及其价值衍生品;第二种叫心理收益,一切心理需要的满足,都叫心理收益。人的需要,马斯洛的心理学把它归成五个层次,当然后来又有些延伸。我把人的需要归成18种。18种里面,需要用金钱(生产工具、交往工具、生活工具、学习工具、运动工具、娱乐工具、医护和保健工具等等)来满足的只有5种,其他都不需要通过金钱来满足。那么人的很多需要是通过什么来满足的呢?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社会交往过程来满足的。比如亲密感、归属感、爱、地位、尊重、权力、认同、自我价值感、优越感等等,这些需要都只能在人际互动中才能满足。
人的大脑的需求是很多的。其中我讲一个,就是人的脑细胞跟人体其它部位的细胞有不一样之处,人的脑细胞必需以外部信息作为“食品”。它不仅吸收和排出某种物质能量,它还必须吸收和排解某类信息。大家都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膜就像门,门打开以后它才能进行吸收和排出,它的生命机能才能进行。如果它得不到某种信息刺激,它的细胞门就不打开,这个脑细胞与其它脑细胞的联结就会衰落,过多联结的衰落导致脑细胞死亡。
我举个例子,比如人有爱的需要,这个需要它不是抽象的,它是与感受器和一部分脑细胞相联系的。人的与爱相关的脑细胞需要有爱抚的情感刺激,这样它的门才打开,打开以后才吸收和排出,才能生活下去。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刺激怎么样?当然人会感觉很难受,实际上是这些细胞的生命过程难以维持,在走向衰退,让你感觉难受。所以爱是养人的。没有食物、水、氧气,人会死亡,没有爱,人同样致病,相应的一些脑细胞同样会死亡,也会导致人死亡。
也比如说你如果有抽烟的习惯,抽烟这种外部的刺激会养活很多脑细胞,就像定时吃饭一样,你定时抽烟,抽烟就刺激脑细胞,细胞膜就打开,它的生命过程就进行。你由抽烟改为不抽烟,要戒烟了,某些脑细胞的某些门不打开,生命过程不能进行,你感觉难受,其实是相应的脑细胞在难受。时间长了,这些细胞没有其它的刺激来养活它,它就会衰退,甚至死亡。团结也是“食品”就是这个道理。人需要不断地用一些人际交往来提供刺激,相关细胞的生命才能进行。这是脑细胞与人体别的细胞的重要区别。概括一句话,它需要什么?它需要吃信息。它不光靠物质能量,还需要信息才能够养活它。它需要什么信息呢?大脑里面相当多的脑细胞都需要人际交往的信息,靠这个信息才能养活它。要不然它就不能正常生活下去。很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与社会脱离,比如说他失业了半年以上,他的心理就会发生疾病,半年到一年时间脱离社会导致的心理疾病还有修复的可能,再长时间就很难完全修复。为什么?因为有这么长的时间他失去了那种脑细胞所需要的人际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的刺激,他的很多脑细胞的一些机能逐步停止,由此引发病变,就是缺乏人际交流获得的感情“食品”而致病。
这个道理就是讲,人的心理需要实际上是人对于人实际交往本身的一种需要和依赖性,团结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包括认同感、尊重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的需要,也包括知性的需要。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是其中的核心需求,只有通过团结过程来满足。例如,内地一个农民第一次到乌鲁木齐打工,他最急于做的不是找工作,而是找老乡,为什么呢?因为他离开故乡后一下失去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心理上必然感觉很焦虑,这种焦虑与肚子饥饿一样非常难受,是全身心性的难受,当他找到了老乡,这种难受就缓解了,心才相对安稳下来,这时他才依靠老乡帮助去解决住的问题、联系工作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即团结过程,本身是满足人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社会性心理需要,这对于人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需要的长期不能满足是很多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也是反社会行为的主要根源。恐怖主义就是生物人的社会化过程失败造成基本人格病态、社会排斥或者社会脱离造成的心理愤恨和反社会倾向、思维病毒导致错误归因、邪教或宗教极端提供的错误认同和归属以及价值迷幻、群体同盟导致的恐怖解除,是这“五大因”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不吃饭是要死人的,人失去了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严重的,或者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成为反社会者,其它因的作用下,甚至成为恐怖主义者,也是要死人的。人对饮食的需要不能满足,严重的,要死人;人对人的社会心理需要不能满足,严重的,也要死人。由此可见,团结对人类心灵需要满足的根本重要性。
彼此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依赖性恰恰是团结的本质,而一般的经济交往和工作往来只是肤浅的团结,只有心理满足、心理依赖才是深层次的人格团结。所以,研究团结,特别是民族团结,除了研究功利关系外,一定更要重视研究心理利益关系。民族团结不仅是经济等利益上的相互公平和依存,更是心理上的相互认同、相互容纳、相互需要,至少不能是相互难受、相互排斥、相互回避。功利团结这种外在团结可以通过协调实现,心理团结这种基于内需的内团结只有在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
团结都是有成本的
一切团结要有所付出,都有成本。简单的你发个短信,跟人打个招呼,复杂到你跟人谈判,进行交易,进行合作,包括你花钱请人吃饭,包括语言不通请翻译等等,一切与别人进行团结的行为都有付出,都有成本。一切团结都有收益,又都有成本,都是综合性的投入产出关系。当一种社会关系收益越来越小,而要维护这种社会关系的成本却越来越高,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弃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就会走向衰落。
我一个同学请他的同学吃饭,他请了几次对方却推脱,请不上,他很生气。我说你生什么气呀,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也是有投入、有产出的,只是这里的投入是一种综合的投入,包括经济的、时间的、心智的、感觉的、注意力的投入,还要考虑机会成本等等,这里的产出也是综合的产出,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知识的、能力的,尤其是感情的、安全的、尊重的产出,总的是工具性产出和心理、心智性产出。
当这种社会交往的收益低于成本的时候,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划算的交往,在可以选择和选择成本可以承受的情况下,这种交换与联合关系就衰落了,这很正常。
一个朋友从地州调到乌鲁木齐几年了,我问他怎么样?他说“不习惯、人太势利了”,我问他人怎么势利啊?他说你看我原来工作的地方那么多朋友,现在都不跟我往来了。我说维护一种关系要有付出,至少要付出注意力、付出心思和情感,注意力、心思、情感是最宝贵、最稀缺的,既然维护一种社会关系成本高收益少,这种关系应该放弃了,至少可以先放一放,别人放弃,你也应该放弃,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要维护那些成本很高收益低的关系呢?
讲到这里,就要联系到民族关系。正因为这样,所以,一切民族内部的交往量会大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量;一切民族内部的团结密度要大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密度。因为在收益同等的情况下,一个民族内部的团结成本比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成本要低。语言、文化、地域、资源、产业、产品等差异越小,相互沟通、理解、信任、信条、交往、交换、合作的成本越低,所以,一个民族内部团结的成本会低于族际团结的成本,这是族内团结高于族际团结的原因,但是,语言、文化、地域、资源、产业、产品等差异越大,交往团结的收益往往越大,这是族际交往团结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同人员、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度越高,交往成本越低、收益越大,不同人员、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度越低,交往成本越高、收益越低。所以,没有安定、和谐、信任,就一定没有繁荣。
团结的选择性
人们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时间资源、生理资源、心理资源、感情资源、注意力资源等都是有限的,越是高位的人群,他们的时间、注意力、心思、情感资源就越是不够用,因为在这些方面,他没有特殊优势,人可以挣很多钱,但无法挣无限多的注意力资源、时间资源,因此,所有人的资源都非常有限,所以人们能够投入资源去团结的对象也总是有限。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同时期能够面对面地频繁进行交往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现代的交往工具先进,交往效率大大提高了,但你一天的时间还是24小时,你受到基本时间的限制,还受基本注意力的限制。你能够进行经常交往的这些人,你跟他们交往要付出成本,当然也有所收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有所选择,你必须进行选择,不进行选择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选择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广义成本收益关系。民族内部的交往是这样,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都受着这些制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受着沟通、理解成本的制约。
团结的生产性
团结不仅是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还是繁荣发展的道路,更是幸福的必由之路。
例如,我们人类的全部经济和知识繁荣都取决于交往与合作的程度,交往、分工与合作越发达,我们创造的广义资本就越多,经济社会就越繁荣,所以说,团结是社会资本和经济生产、创新的方式。
又例如,当我们每个人有某些特殊有效知识的时候,人们通过交往,通过交换知识,每个人拥有的知识量和社会知识总量不会减少,不会因为分享的人多而使单个的人享有的知识减少,反而是个体获得的知识和社会知识问题都增加,在组合当中新的知识又不断产生出来,所以说,团结又是知识生产的方式。
同时,团结还是感情生产的方式。2004年—2009年,有一批科学家研究了5年时间,发现感情也是可以生产的,基本人性的感情必须在人的交往过程中生成,只有在团结过程中才能生产、满足和再生产、再满足。就是说,团结是经济生产和创新的方式,团结是知识生产的方式,团结是情感生产的方式,我们人类所有生产再生产过程都伴随着团结过程。团结形成物质生产力,这是它的外生产效应,团结形成知识生产力和情感生产力,这是它的内生产效应。团结过程即满足过程,这是团结的内动力。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良性地加深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在心灵深处积淀深厚的感情和记忆,才能生成彼此心理亲和的内需和内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政治关系,政府是民族关系的第一塑形力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民族之间的实际交往跟现在相比是少的,团结实际是薄弱的,当然也相对较少竞争和冲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有效交往的量是大大增加了,团结的密度大大增加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因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上了竞争性,当然也使民族关系带上了竞争性。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民族关系之间的相互交往的量和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加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关系的竞争性也大大增加了,是两个大大增加了,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
现在你在新疆随便找一个农民,找一个乌鲁木齐郊区的或者南疆的农民都可以了解了解,他的商品交换率都在50%以上,多数达到60%、70%、80%,甚至更高,他们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了。交往成为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我们新疆对祖国内地的依存度有多少?应该说超过百分之六七十,我们生产的产品70%都是要销往内地的,反过来我们需求的百分之六七十也是从内地进来,这还仅仅是商品交换,综合性的联结非常紧密,新疆与内地的全面依存度是一种增长提高的趋势。
当然,高密度的交往中内含竞争、冲突因素,这种竞争、冲突性因素与国际背景、国际斗争和历史文化等因素一交汇,情形会很复杂,甚至很尖锐,但我们要看清团结密度必然增长这个规律性走势。
团结是什么?团结就是交往交流交融产生的利益依存和心理亲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