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那些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详情吧!
1989年 破天荒第一次
面试还很新鲜
穆瑞云现在是南开区商务委员会的办公室主任,1989年,她是通过了南开区政府招干的考试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当时还没有公务员的概念,也是第一年启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录取政府工作人员。”穆瑞云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公务员的职位并没有现在这么受追捧,由于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很多人都不愿意来,我们来到政府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穆瑞云是家中长女,家庭责任一直扛在肩上,1981年高考时因复习不充分而发挥失常,“没有考上大学是我一生的遗憾,我很不甘心,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我没有复读,而是选择先到一所中专读书,然后再自考大专学历。”穆瑞云中专即将毕业时,被分配到一家效益颇好的企业实习,由于工作出色,被企业留用,工资待遇在当时远比政府公务员好,“我当时答应留下的最大动力是,总经理说在那里工作可以继续上学,并且报销学费。”
1984年,穆瑞云如愿以偿地考上南开区职工大学财会专业,1988年毕业后又考取了企业管理第二学历,1990年正式毕业,“我当时如果没有继续上学,公务员的机会或许就跟我擦肩而过了,因为当时规定的报考条件之一是需要大专以上学历。”穆瑞云说。
谈到报考公务员的初衷时,穆瑞云坦言是因为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单位,方便照顾家里,因此报考了专业对口的南开区审计局。穆瑞云告诉记者:“我当时是背着单位领导报的名,因为当时我是业务骨干,领导不希望我离职,所以报名参加考试也算是先斩后奏,但问题也同样产生了,报考时要求开具单位介绍信,我为此专程去找主考官说明了情况,才获得了考试资格。”
穆瑞云到现在还记得,由于她报名较早,所以还得到了一个特殊的考号,001号。据她回忆,当时共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考试,有200多人进入面试,最终能进入南开区政府单位工作的干部只有43人。
“我一直是边工作边上学,所以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基础也比较扎实。”穆瑞云说,当时笔试的科目是语文和政治,考试前,招考单位公布了一个笔试题库,有问题有答案,考题就从那里面出,“我工作忙,一直没时间复习,临考前整整背了一晚上,转天就上考场了。”
笔试成绩公布后,穆瑞云名列前茅,很顺利地进入了面试。但在当时,毕业工作包分配的大背景下,“面试”还是个新事物,谁也不知道“面试”怎样进行,“现在想想当时还挺傻的,以为面试就是让人家看看长得端正不端正,所以烫了个头,穿了件新裙子,简单地化妆后就去了。”
穆瑞云走进面试考场时,傻眼了,“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前面坐了十多个考官,我一个人坐在考官前面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考官出完题之后,我大脑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就出了考场。”穆瑞云一出考场就跟一同面试的考生表示自己考砸了,没戏了,“但没想到几天以后一放榜,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我的面试成绩居然是第二名,被顺利地录取了。”
当年穆瑞云26岁,时光飞逝,今年她已经49岁了,在公务员系统里已经工作了整整23年,在2008年,穆瑞云凭借出色的工作,被推荐到南开区商务委员会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2011年,又升职为办公室主任,“我们当时进入政府工作就是不图名不图利,现在虽然环境好了,但公务员的奉献精神还在,我要在我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穆瑞云说。
1994年 正式国考第一年 竞争并不很激烈
1994年7月30日,人事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的首届招考。此后3天全国有近14000人咨询,新闻界称之为“万人赶考公务员”,最终4400人正式报考30余个国家机关的490个名额。“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们的确有很强烈的改革渴望,也认可这种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程连昌是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领导小组组长,亲身经历了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和实施的全过程。
程连昌回忆,当年他去了几个考场,考场内课桌被拉开距离,考生们很严肃。“我也参加了几场面试,每场都有七八位考官,包括招考单位主管司长、所需岗位的负责人、还有各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这样既有了解岗位的人员,又有擅长考查多种能力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考核人才。”
李涛(化名)便是参加了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并被择优录取进公务员系统的,提起1994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李涛直言“就像做梦一样端上了铁饭碗”。
这名出生在河南农村的小伙子,读书时就凭自己努力考到北京大学读书。1994年,李涛大学毕业,那时的大学生找工作还靠分配,“国家机关的待遇并不好,所以虽然有不少人考虑考试,但避而远之的还是大多数。”
那时,国家机关一般都是通过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渠道引进新人,“要学校推荐的。”这些对于没有丝毫背景的李涛很难,按照分配,他准备去一所学校教书。但没想到学校还没去,他便听说了人事部将组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的消息,“我当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费了半天劲才向父母解释清楚公务员就是老说法中"工人、农民、干部"中的"干部"。”李涛说,“当时我和我父母心里都觉得不太可能。”不过,李涛的父母都是农村人,仍然希望儿子将来能“端铁饭碗吃皇粮”啊!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经过了笔试、面试,李涛一路过关斩将居然得到了公务员的录取资格,“得知被录用的那天晚上我还梦见自己被骗了。”李涛说,“我父母得知儿子当上国家干部后高兴得直哆嗦,还特意去祖坟烧了次香,现在想想真是好笑。”
在李涛看来,真的是一场考试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李涛已经是一位处级干部,工资从六七百元涨到五六千元。虽然不是同学中挣钱最多的,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2011年 竞争日趋白热化 通过考试变前程
从南开大学到天津市政府再到现在的国务院新闻办,曾经大家印象中总是笑眯眯的小张如今也已经不小了,31岁的他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
小张是湖北人,2007年他即将从南开大学毕业时,便为自己的未来做了规划,“我是学文科的,公务员算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小张告诉记者,“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我选择报考了天津、湖北、上海三个地方的公务员考试,结果天津的考试成绩不错,就留下了。”
出于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小张并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只是买了些复习资料,“其实压力还是有的,那时的公务员考试虽然不像现在这么火爆,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所有人都鼓足了劲。”小张说,“就我个人经验来看,不管复习多么充分,考试也可能出现意外,所以最重要的是抱着一颗平常心。”
加入公务员队伍最初的三年,小张是在基层单位做着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工作,“那时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工作上还处在过渡期,另一方面,我的工作很杂,每天有解决不完的纠纷和问题,另外还有很多简报要做,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这或许也是小张进入公务员系统最直接的感受,“其实这个系统里压力很大,自由度很低,条条框框很多,工作也很辛苦。”
2010年,小张被调到天津市政府工作,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折,“我当时已经下决心参加当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希望到更高的平台去发展。”这一次考试,小张早已没有了毕业时的青涩和紧张,“公务员考试考的就是职业素养和能力,我是文科出身,又在基层与百姓接触了三年,一直做宣传工作,而且我不是混的,我在各方面力争优秀,所以,我不觉得考试本身给我带来多大的压力。”
2011年的“国考”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100多万人齐刷刷地将目光全部锁定到公务员身上,所有人都在替小张的“突围”捏一把汗,“我自己的心态还是很好的,考上了最好,考不上我还会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有机会再考就好了。”
这一次,小张又成功了,“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精神更加要高度集中,你的每一次错误都不仅仅代表你个人,而是国家形象。”小张告诉记者,“不过这对于我来说已经算不上压力了,这就是这份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其他工作岗位上的人也会有自己需要恪守的工作准则,这两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国考模拟试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国考报名入口 | 国考职位表 | 国考真题及答案 | 国考与省考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