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字典 |

2017-03-24 13:43

|

【 liuxue86.com - 先进性教育 】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rudangshenqingshu/)查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已经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必须创造出新的理论。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党章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新情况新特点,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在2003年4月“非典”疫情迅速蔓延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同年7月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强调必须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大对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部署。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真正做到“五个统筹”,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我们党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五对矛盾。我们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一直把依靠全国人民,尽快改变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重大的执政课题来积极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现实需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理论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从根本上说,发展是一个国家或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继续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第16页。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观作为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理论诠释,也伴随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核心指标。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在现代社会中引发了资源浪费、财富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实践证明,实施单一经济增长的做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把经济增长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以GDP增长为主要目标转向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把发展的含义从单纯经济增长扩大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水平在内的综合性概念。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转变,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党积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主动提出了一系列体现这一趋势的新观点、新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世界,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持久发展。”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扭转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切实治理环境污染,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和利用内资的关系。既敢于扩大开放,又善于保护自己。以国内的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和谐世界的形成,以和谐世界的发展保障和谐社会建设。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迈上新台阶。”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我们党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想了解更多先进性教育网的资讯,请访问: 先进性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13443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