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集的标题叫我们留学 为了什么,也算是对第一季所涉及所有话题的一个总结,我们想来留学的小伙伴,都该问问自己来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跟着出国留学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很多留学生会说,留学是为了镀金,可以为找工作增加筹码,留学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可以学习中国学不到的东西,可以体验西方不同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目的听上去冠冕堂皇,但你细细想想等于啥都没说,那些只能算留学带来的好处,谁都知道留学有好处。但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他们过渡依赖于学校和专业本身。
你看我周围很少有人说我留学就是为了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把他学地道,而这恰恰是个非常明确具体的目的,也非常有价值,因为这边的语言环境是国内无法替代的,而很多留学生不以为意,觉得有环境自然会说地道,不用太努力去学语言。其实, 不谈专业,在这如果你真想把英语学到和你母语差不多的水平,和老外进行无障碍交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语言学上说,一般人在十一二岁以后,母语思维已经固定,很难能再习得另一门语言能达到母语的精通程度。
很多时候只能是本地人放慢语速,用简单的词句加上表情和肢体动作,才能和你互相交流。不是有这么个说法吗,就算你雅思9分,该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该会说的还是不会说,我们永远都是在用中文思维说Chinglish。你看这里中国人那么多,又有中国超市中国餐馆,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说不了几句英文,照样过得很滋润。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们又不是要做翻译,语言就是工具能交流即可,不用对语言要求那么高。那么我们对专业、职业上又有什么具体目标呢,现在又到求职季,我周围很多小伙伴最近很迷茫,又在为找工作发愁,也会有很多中国学生尝试着在英国本地找工作,发现难于上青天,其实不仅在英国,即使像美国、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现在也很少有中国留学生能在本地找到工作,现在大家找工作都不容易啊,谁不想找份好工作呢?而现实是,即使你用心认真学,可能学的大部分内容一下子也用不上。
有一次一个英国本地老师,问我,每年何为有那么多中国学生来英国学传媒,难道都是为了找工作来的吗,可英国本地学生现在找工作都困难,他们很少有一技之长,学的都是理论,英国学的很多东西也不适用于中国。当然,你可能会说,知道的多些总是好的。但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更讲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学不能以致用不如不学。
当然如果我要是自己能挣个20万来读个一年书,就当来度假,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美丽的风景, 吃着健康安全的食品,感受下慢节奏的生活,那还是非常值得的。问题是大多数留学生包括我在内,花的都是父母的钱,其实大家也都想赶紧毕业赚钱。所以,我们来留学,不就为了个工作或者是事业发展吗,既然这样,我们就该有目的的去获取。在这个毕业季,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这一年我们究竟有哪些收获。而对于即将开学的小伙伴,是不是要想想自己想要获得什么以及如何去得到呢。
我来说说我自己吧
我在英国留学也一年了,马上就要毕业,我想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一年我的收获,希望能对即将开学的小伙伴有一定的借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自己关于专业上的收获,全部来自于课程以外,学校提供给我的仅仅是一些信息、平台,和硬件设备。抛开课程质量本身好坏,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学到东西,这反映出他们潜意识里只是去关注学校送到你嘴边的东西,很少有人去主动挖掘和利用资源。你像我们学校下属就有个英格兰最大的电影档案馆,但是因为是建在校外,所以即是很多学电影的小伙伴都不知道,知道的也很少有去过用过,你看,有好的资源,你不去利用等于没有。
你比如我在英国做这么档留学的节目,完全是出于自己想做,跟课程没有任何关系,而这档节目的所有资源,比如设备、场地、却全部来自与学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免费使用,这里的老师还会竭诚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帮你把灯调试好,教你如何操作设备,他们还会很乐意给你当个群众演员什么的。这在国内任何一所传媒院校都是很难看到的,比如你在国内借个设备拍摄,老师都会啰嗦半天,要不是拍作业还不一定肯借,借给你也会再三嘱咐要保管好,生怕你弄坏,这一点学传媒的小伙伴们,你们都懂的。而这里则宽松自由的多,硬件软件资源丰富。
而做这档节目给我最大的快感,不是我能有多少知名度,获得多少利益,而是我在节目里痛快的骂了骂英国政府,骂了我们校长,我不是一个思想激进的人,我只是想正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然在英国学新闻传媒,为何不体验一把和国内不一样的言论环境,如果这点勇气和意识都木有,那和在国内学习本质的区别又在哪呢?
去年年底,中国大范围遭遇到雾霾天气,国内和世界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那段时间我也给我工作的电视台,做了一个雾霾的系列报道,听了听来自英国本地的声音,当地老百姓倒是对中国人民非常同情,有个哥们还说,是我们把工业生产的污染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们对他们的污染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看这觉悟多高。
这个报道尝试着对比了1952年伦敦的雾霾和最近几年发生在中国的雾霾,我还采访到了英国一个研究伦敦雾霾的一个大气环境教授,非常巧的是,这个老头就是我们学校环境学院的老师,中文名叫宾彼得,怎么还有中文名,在我采访完他后,他就去了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国一帮专家官员研究中国雾霾的成因,在中国一待就要待三年,所以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
这个老头非常的配合,我采访他那天,在他办公室,发现给摄像机供电的接线板,不够长,他一听,噗咚,自己就跪下钻到办公桌底下,把一个接线板脱了出来给我用,搞的我都很不好意思,他人也很幽默,所以那天的采访也很轻松、顺利!
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当地环保官员,本来只是想要点数据,想不到他主动邀请我去空气监测站,给我看是如何测PM2.5值的,这可把我乐坏了,心想监测站在国内应该算要害部门,哪能随便让你看。在这人家还要主动给你看,我就发现人家英国监测站全部放在大马路车最多人最多的地方,我所在的诺维奇的去年冬天PM2.5 日平均值是多少呢,是5,而去年底国内的PM2.5那数值最高飙到了500多,重点是国内的大多数监测点还全是放在楼顶监测。除此之外,我还在图书馆拿到了当年伦敦雾霾的珍贵影像资料。
所以这次报道确实收获不小啊,而这个报道其实不是学校的任务,可他却给我作为一个学新闻传媒的人带来了最有价值的收获,后来我还做了留学生就业方面的报道,顺利的采访到了英国上议院的副议长,你看,很多小伙伴在抱怨学的东西太理论,实践机会太少的时候,却少有人去用心观察,大胆动手去做。我在这里夸夸自己的同时,也是想告诉小伙伴我自己的一个学传媒的心得,那就是再好的想法也比不上一个勇敢的尝试,执行力最最重要!
对我来说,在英国这一年其实最大的收获,是信仰上的收获,在这个基督教国家,我信奉了上帝,每一个人有信仰的自由,而作为来留学的你,花点时间看看这里的教堂,了解下这里的历史、宗教对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来留学的过程,不也是这样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往高处游走的经历吗,结果往往是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完成人生的转折与跨越,实现自身的价值。天助自助者,我坚信那些在留学路上,勇于冒险不畏艰难的小伙伴,终有一天可以达到理想的彼岸,完成自己的使命,上帝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