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师生关系”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
(一)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
孔子和其弟子堪称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孔子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既尊重敬仰,又亲密无间。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古代师生关系也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地位得以建立。所以,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如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学生如何尊师进行了严格规定。
(二)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等人提出了“民主”“平等”“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口号。这在反对教育上压制儿童天性和无视儿童人格的封建师生关系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卢梭又把它引向极端,认为凡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社会就变坏了。他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出现否认教育和教师的倾向。此后,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教师中心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的“儿童中心论”。这两个学说长期争论,对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影响。
二、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我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应该是我国社会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反映。
(一)民主平等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师和学生,虽然在学校教育的组织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完成各自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他们在政治上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借助于传授知识而培养受教育者,但教师和学生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远不如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效果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要求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的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但也要求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
(二)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心爱护学生是期望他们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教师把爱的高尚情感投给所有学生,期望所有学生都能成长。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随学生年龄和学识的增长而变化,小学生以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为依据,中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主要依据教师的学识和人格。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三)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它是群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是群体团结的心理特征。从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看,师生心理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心理相容以群体共同活动为中介,以成员彼此对共同活动的动机与价值观的一致为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虽然文化水平不同,但教师和学生的社会目标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教师教导下学生集体与个人和教师的动机与价值观念也能达到某种一致。在社会主义学校里,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是以教师教育活动为中介使他们彼此相互了解,观点、信念、价值观达到一致的结果。师生之间动机与价值观达到一致,教师的行动就会引起学生集体和个人的相应的行动,并得到学生集体和个人的肯定。心理相容造成的师生之间融洽的气氛,对维系正常的师生关系起着重大的情感作用,对维持学校秩序,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重大作用。
(四)教学相长
教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因为知识学问的掌握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体验。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他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教师必须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育计划与措施,这就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上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知识学问是广阔无垠的,一个教师对某个知识本质可能把握得较好,但学生的领悟和体验也可能更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水平,甚至能更好地理解知识。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些都说明,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并非尽知天下事。因此,教师就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中汲取智慧。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赖教师,依靠教师。
从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是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则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否认或贬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从产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和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感受的过程,教师对之表示同情并加以引导,就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就会密切师生关系。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相互满足需要的过程,师生之间在交往中使需要得到满足就必然增进师生的感情联系,逐步形成亲密无间的感情和关系。
师生之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较为亲密无间的关系。师生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之感,学生难免有敬畏心理。经过多次良好地接触,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而产生愿意同老师亲近的感情。有了亲近的感情,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诚挚关怀、耐心引导被学生理解,或在共同活动中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坚持师生之间的交往,把学生引上学习与进步的成功之路,学生必然信赖老师。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教师是教育者,建立教师威信,对于形成正常的师生关系,建立正常学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的教师威信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来建立,那样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反抗,真正的教师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建立教师威信还需要具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即具有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首先要有童心,即在教师心灵中保留有儿童心灵和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从生活到思想和儿童打成一片,从而获得教育儿童的条件。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特别要坚持公正。教师公正就是要求教师对于不同相貌、性别、智力、个性,对于不同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公正、平等、无私,不仅给学生道德心灵上以极其有益的影响,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而且大大有益于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还要具有自制力。自制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无论学生犯有多么明显的错误,又多么无理,也无论学生如何“顶撞”或“冒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允许也没有权利对学生发脾气,以致做出失去理智的感情发作。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师资格证技巧 |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 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