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很多重要职责”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当前,从宏观的教育决策到微观的课堂教学行为诊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研来支撑。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教育科研承担着“引领、指导和服务”的重要职能,得到了广泛重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但在现实中,教研也出现了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科研效益低下等问题。真正让教育科研落地生根,还有些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
区域研究的作用正在凸显
设立专门经费。为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国家、地区和学校不同层面设立了专门经费,极大激发了中小学的科研热情。如,2016年共有479项国家级课题立项,中小学校立项课题有47项,占总数的10%。各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投入相应经费支持中小学科研,部分发达地区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上千万,很多学校从每年的公用经费里专门拨出一部分支持教师开展校本研究,为中小学开展科研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成立专门机构。各地设立了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和组织,进行科研规划和管理。有些地区组建了跨区域的科研协作联盟,搭建平台,共同谋划科研发展,共享科研成果。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过程中,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实施,有的教育集团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室,安排专门人员统筹管理科研工作,以科研为抓手,实现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的一体化。还有的中小学组建了基于共同兴趣、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组织。
制定专门制度。很多区域和学校不仅制定了教育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把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室的工作职责和活动规程,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科研过程和结果进行规范化管理。
真正的问题都从实践中来
科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区域教育科研的主体是中小学,中小学究竟该做什么样的研究?和高校专家学者的研究有何区别?有的地方和学校盲目追求课题立项,有的地方片面模仿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有的地方将教师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作为评价成果的唯一标准。这些认识和导向造成了许多一线教师从心里畏惧、行为上排斥研究。
中小学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和改进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具体性和独特性,教师成为研究者也只是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
中小学科研要遵循一切从实践中来、一切运用于实践的原则,立足于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质量。
学校和教师是主体。科研选题、科研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目前中小学和专家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专家立项的课题之下,设立相关子课题。二是请专家对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规划研究方向,专家不定期进行指导。三是中小学自身确定了清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独自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请专家进行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