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可能比许多海外同学有更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这些与不同个性、背景的学者和社会人士交流的经历,让我有更多直接或者间接的机会去比较中美教育的差异。我想我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美国大学及其博士生教育,希望能给读者另一种视角。我常常和周围的同学讨论对于目前中美教育差异的一些看法,在这些谈论的基础上,结合我的亲身感受,从博士生的科研学习和大学内的社会工作两个方面,分析中美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
美国博士生教育概况
美国对于大学的评定有很多标准,也有很多的排名,但是整体上差别并不是很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每年对全美各个大学的本科教育有一个总体排名,而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排名一般是分学科、分专业的比较。相对于本科基础教育,包括博士生教育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则更加凸显选择导师的重要性。因此有个普遍的现象,很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会选择跟随他们科研领域内的一些著名教授,到整体排名并不高的大学完成他们的博士学习。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研究生学制和美国不同。中国的研究生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而美国这里的研究生院虽然也有单独硕士学位,但大多数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5~6年的博士训练阶段。作为一般理科的研究生,尤其是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博士研究生,通常都会在前两年之内完成学校安排的核心课程。
博士生的课堂教育通常都是小班专题授课,人数从20人到4—5个人不等,这样导师就可以有更多机会和博士生讨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或者固定的答案。例如,大家讨论最近发表的一篇专业文献的一些实验,导师会问,你认为他们的工作是不是令人信服,他们的数据是不是足够支持他们的结论;或者如果你是研究者,你还会做哪些试验、对哪些方面进一步研究等开放式的问题。尽管讨论的文章并不一定和我们的研究完全一致,但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共同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即使面临全新的问题,也不会茫然无措。此外,美国的博士生课堂很少有固定的教材,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很多经典的理论仍在不断的更新中。文献讨论是美国博士教育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一般博士生每个学期都会有一定量的科研文献讨论,而且多是选择近期发表的科研文献。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还要辩证地看待这些数据,在大家面前分析文章,阐述结论。导师一般都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对这些文献的优缺点、长处及不足进行客观分析,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这不仅让博士生更加熟悉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而且通过和教授以及其他同学更加直接的交流讨论,也锻炼了科研的表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好的科研工作需要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同行和其他人。
根据研究生院规定,每个博士生要选择至少三个不同的实验室做轮转学习(labrotation),在我看来,这个阶段的学习以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利用12—16个星期的时间集中在某一个实验室学习,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有个总体的了解,对基本的实验方法有个整体的把握。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不同教授的科研方向,然后根据个人的兴趣以及对未来事业的发展的考虑,选择自己今后工作的导师和实验室。作为双向选择的另一方,教授也通过对这些学生了解的加深,选择适合自己实验室工作以及科研课题的学生来加以培养。只要实验室有位置可以容纳学生,并且有适合学生来做的课题,通常教授都非常欢迎学生来实验室做轮转。我是在完成第二个实验室轮转之后,选择了TomK.Hei教授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像很多博士生一样,我也希望比较早地选定导师,然后马上从事博士毕业课题的研究。于是我向Hei教授表示不打算再做下一个轮转,希望尽快开始在他的实验室工作。TomK.Hei教授却对我说,他个人认为,我应该去一个不同于前两个轮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的实验室再去学习12—16星期。实验室轮转的目的,不但是提供学生和导师互相了解、双向选择的机会,更加重要的是给博士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领域的研究,对科学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有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导师的建议下,最终我选择了系里一个分子流行病学的实验室,完成了最后一个实验室的轮转。我在第三个实验室轮转的课题是关于有机磷农药对于中国重庆地区新生儿的发育的流行病学分析。这个研究和我博士课题表面上并不相关,但是通过这段学习,确实使我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完整,对以后的博士课题研究,起到了开阔思路、拓宽视野的作用。如果导师出于短视的考虑,则完全可以把我直接留在他的实验室,不去做最后一个看似无关的轮转学习,但我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美国博士生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一个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完成核心课程学习之后,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就是这里常说的qualifyexam。这个考试在各个学校有不同形式,但基本上是由5—6位教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测试。测试的形式包括两部分:一种是课堂考试,即系里指定考试的范围,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只是一个范围,没有指定参考书,没有参考题目。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论,还要对目前最新的、发展的理论也要有充分的了解,还有更加重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题目很多是分析实际情况及设计解决方案,并不要求死记硬背很多理论。考试目的也不是对于记忆能力而是对于问题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的考核。这个考试通过之后,还有第二部分即博士课题的开题报告。有些学校规定要写两个不同的内容,一个是真实的博士课题,将在接下来的3—4年完成;另外一个叫做模拟课题,考核学生自己研究领域以外对其他领域问题的理解。模拟课题的考试大约需要四至六周时间,考生需阅读大量的文献,并基于以往的数据,提出自己的假想及验证自己假想的实验设计。同时对实验设计的预期结果和潜在的问题,也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书面的形式可参考美国各种组织申请科研基金计划书的形式,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组织编写的计划书。在完成书面开题计划书之后,递交给院系指定的博士资格考核委员会阅读。三周后做开题报告,同时接受委员会委员的提问。这个委员会一般由5—7人组成,是由院系指定的,不同于之后的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提问一般会集中在你所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层面,同时也会提出一些技术方面的细节问题。只有通过了这一系列的考试,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博士阶段的培养,成为博士生候选人(Ph.D.candidate)。一些学校对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学生,会给予硕士学位,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基本课程的学习。
通过博士资格考核之后,即进入博士课题的研究,一般平均需用时间3—5年。这个时间取决于课题的完成情况,并且要选择一个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我们系的规定是包括导师在内的本系教授不少于3人,外单位教授不少于2人,并且总人数是奇数,因为最终的博士答辩将是所有的指导委员会的教授投票通过。我个人通过对比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和美国高校对于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发现双方存在巨大的差别。国内高校一般都对博士毕业生有文章的规定,好一些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要求SCI的文章至少有1—2篇,稍微一般的学校也要求学生有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有些单位更加明确要求SCI的影响因子不得低于多少。如果只是发表一篇SCI文章,影响因子不得低于6分;如果2篇以上,每篇可以3分。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机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更加专心、高效地完成课题。同时SCI文章的发表数量、引用次数也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指标,这样的毕业要求可以对学校整体评价有所帮助。与国内的情况不同,美国大学很少有对于博士毕业生发表文章的规定,博士研究生能否毕业,是要根据最后毕业答辩的时候,整个博士委员会的评价,委员会的成员认为,这个学生完成了相应的工作,在某一个具体的科研领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研究,可以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尽管没有任何硬性明文的发表文章的规定,但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文章的发表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认定。因为无论将来继续从事科研事业还是其他领域的工作,文章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明,能向新的用人单位证明我们是一个具有能力的博士。所以,双方的出发点就有明显的不同,国内更多的是因为被学校要求,有这么严格的规定,而国外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因此也就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来源:北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