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这是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咏西瓜》中的佳句。可见,在炎炎的夏日,品尝润甜的西瓜是人们的一种期盼与享受。
1.
“祖籍”南非西非之争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夏天我们钟爱的解暑佳果西瓜“祖籍”在非洲。1857年,英国传教士探险家温斯顿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境内及其周边的萨巴纳热带草原边缘地带,发现了多种野生西瓜群落,有甜味的,也有苦味的,这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西瓜的原籍是在非洲南部。然而,2006年的一篇关于西瓜起源的研究报告认为,所有栽培的西瓜和野生的西瓜,可能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原产于西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中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和现代西瓜很像,但味道苦涩。
据考证,公元前2000年或者更早,埃及人就在尼罗河流域栽培西瓜,考古学家在那个时代建造的法老墓穴中发现了西瓜种子。在《圣经》中记载,古代犹太人在埃及被奴役时,西瓜曾经是他们的食物之一。公元7世纪,随着不同地区的人类开始频繁的穿梭与交流,西瓜种子被带到了印度,并在那里得到广泛栽培;又经过了大约300年,在唐末宋初时,西瓜的种子传播到了中国。相对而言,欧洲人和中国人差不多同时吃到了西瓜。之后,西班牙人在1576年把非洲黑奴带到美洲的同时,也把西瓜带到了这里,随后西瓜又被传播到了南美洲及全世界。
相关阅读:300年前的西瓜长这个样子
2.
从西而来得名“西瓜”
西瓜之所以叫作“西瓜”,相传是因为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很多当地的蔬菜水果种子,其中就有这种美味的瓜,因此被命名为“西瓜”。然而,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任何考古发现能证明这一点。在汉朝的壁画、墓葬及文物中,都没有发现西瓜的形象。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前汉书》中提到,敦煌在古代时曾被人称为“瓜州”,这里出产一种又甜又大的瓜,有狐狸到瓜地里去偷吃,吃着吃着,甚至可以把身子都钻进整只瓜里,连尾巴都不会露出来。不过,史书并未记载这些种植在敦煌的大瓜被带到内地。
史学家考证,我国中原地区最早引种西瓜的时间,大约在五代时期。当时有一位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令胡峤作为出使随从去北方契丹国,因战乱纷争被扣留在契丹长达七年,见到了契丹人种食西瓜,在他写的《陷虏记》中记述自己初尝西瓜,并写道“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是第一次关于“西瓜”的正式记载。其中提到的“牛粪覆棚”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大棚技术的雏形,至今还为内蒙古东北部瓜农所使用。
在内蒙古的辽代墓葬壁画中,留下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西瓜画像。画像中,墓主人正在吃饭,在其身前的砖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一竹编式浅盘内放有石榴、桃和枣等水果;另一黑色圆盘内赫然放着3个大西瓜。就这样,中国的北方人开始吃上了西瓜,而南方人还根本不知道世上有这种东西。据《松漠记闻》记载,南宋朝廷派洪皓到金国做使者。他在金国待了10多年,后来当他回南方时,就偷偷带回了一袋西瓜子,并开始种植,从此,西瓜传入江南地区。
到了明代,西瓜终于遍布了大江南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年处处食西瓜。”不过,台湾岛上的西瓜,是在清朝时从大陆引入的。皇帝下令,将山西的西瓜种子送到福建,派专人坐船送往台湾种植。由于台湾是热带气候,十二月的冬天仍可收获西瓜,官员想尽办法将西瓜送到大雪纷飞的北京,实现了皇上“冬天吃西瓜”的梦想。
3.
“烂西瓜”成就青霉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将其提纯用于临床,使得青霉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1940年冬,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虽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距离还很远。1941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迅速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但这种提高并不足以生产青霉素。
偶然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街上散步,看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就想买几个西瓜和同事一起吃,就当弗洛里挑选好瓜,交钱正准备走时,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个被挤破的西瓜。这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好几处瓜皮已经溃烂,溃烂处长着一层绿色的霉斑。弗洛里盯着这个烂西瓜看了又看,皱眉想了好一会儿,最后对老板说:“我要这一个。”弗洛里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你把那几个好瓜也抱走吧,这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但弗洛里却已走远了。他捧着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达到每立方厘米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军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可以说,一个“烂西瓜”让弗莱明、钱恩、弗洛里一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饱含深意的“西瓜主义”
谁能想到,一种受人欢迎的水果竟然与种族主义有关。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非裔美国人爱吃西瓜”这一观念。在美国内战中黑人获得解放是这个说法最初诞生的土壤。自由的黑人们大量种植、食用、售卖西瓜,渐渐地,西瓜成为他们自由的象征。而南方的白人受到自由黑人的威胁,便通过赋予西瓜一定象征意义来作出回击,他们说西瓜象征了黑人的“肮脏”、“懒惰”、“幼稚”以及“满大街乱跑”。这一充满歧视性的种族比喻,随即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爆炸开来。
在近代早期欧洲人的观念里,吃西瓜的人往往是意大利或者阿拉伯的农民。1801年,一位驻扎在埃及的英国官员写道:“西瓜是阿拉伯穷人的盛宴,是代替正经饭的微薄吃食。”在港口城市罗塞塔,他看到当地人“贪婪地大口啃着西瓜,好像生怕被路人一把抢去”,而瓜皮则扔得满街都是。在这个叙述中,这种水果象征的含义已经与“西瓜主义”的含义十分相似了:“肮脏”——因为人吃西瓜时太过狼狈,“懒惰”——因为种植西瓜非常简单,“幼稚”——因为西瓜是甜的、色彩鲜明,但所含的营养价值却不高,“满大街乱跑”——因为总得要几个人才能吃下一个西瓜。这些转换意义后来传到了美国,但在当时西瓜并不带任何种族色彩。
内战前的南方白人认为,黑人享受西瓜是白人仁慈的象征。吃西瓜时,黑奴往往会小心翼翼,按照白人规定的行为准则来做。一次一个工头切开西瓜,分给手下的黑奴小孩。他期待着孩子们蜂拥来抢属于自己的一片。但是一个叫亨利·巴恩斯的小男孩拒绝跑过来,他的母亲就用鞭子抽打他。白人就是要看着小黑孩们对着西瓜垂涎欲滴、吃得汁水淋漓。而巴恩斯拒绝这样做,破坏了本就脆弱的主奴关系。
内战结束,黑人获得解放,可以自由地种植、食用且出售西瓜。但在白人看来,黑人们是在炫耀自己当家做主了。媒体进一步放大西瓜与自由黑人之间的联系。1869年,弗兰克·莱斯利的《插图报》刊登了可能是第一幅黑人纵情享受西瓜的讽刺漫画。两年后,乔治亚州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起案件,一个黑人因为在西瓜里下毒企图杀害邻居而被逮捕。文章以嘲讽的口吻描写一个黑人走向法庭的样子:“一个安息日的下午,我们碰到一位身材魁梧的黑哥们儿,他怀里正抱着一个大西瓜,走在去法庭的路上”。这种描述暗示被解放的黑奴最严重的犯罪不是谋杀,而是怀揣那个可笑的水果四处游荡。就这样,一种单纯的水果被赋予了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
艺术生活
西瓜雕刻风靡一时
夏天是吃西瓜的好季节,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却把西瓜当成画布,甚至变成了错综复杂的雕塑作品。每年,世界各地最优秀的西瓜雕刻艺术家都齐聚捷克,比赛雕刻西瓜的技艺,内容涉及各个领域,造型妙趣横生。
艺术家们有的以体育项目为题材,比如跆拳道、摔跤、船赛等;有的以世界著名的景点为题材,比如比萨斜塔、印度泰姬陵等;有的还以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物作为雕刻题材,比如中国龙、千年龟、凤凰等,雕工精湛,寓意深远。主办方表示,举办这样的赛事,只是给广大艺术家们一个创作的平台和发挥灵感的空间,而这些艺术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并不会进行雕刻西瓜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