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为要备考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们,整理了2017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测试题,试题内容丰富,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2017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B.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C.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
D.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答案】:C
【解析】:
C选项是选修课程中“新闻与传记”中第三条的目标,即“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B.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C.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D.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答案】:B
【解析】:
B项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关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具体目标。
3.教学《劝学》时,有教师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论证技巧,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方3.法。”对该教学目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学目标抓住了本文的文体特征,是十分恰当的
B.该目标不适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影响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
C.该目标的设置有助于学生理清文脉,更好地帮助学生记诵文言文
D.该目标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符合“知识与能力”目标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目标适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4.教学《氓》时,教师讲解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婚恋的悲剧。它是一首叙事诗。之后教师列举了,其他几首叙事诗,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离骚》
D.《琵琶行》
【答案】:C
【解析】: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5.某教师在执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安排了如下的教学活动:把散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标出来,谈一谈你喜欢该句子或段落的原因。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对该教师教学活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小组活动占用课堂时间,应该在课下进行
B.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探究能力
C.教师应该在小组讨论时,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给予指导
D.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A
6.学习《小狗包弟》时,教师使用了下列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张放)
巴金虽然早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呼喊(“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追求光明的呼号”)。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是为他胞兄写的,那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族不能自拔,拿着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做着无谓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也勇敢地走出“家”来,做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他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以情动人,打动胞兄的心。结果是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发表了,虽然打动了不少读者,大哥却沉陷难返,不久终于自杀于家中。这给巴金创作不朽名著《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因。
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分析作者的一般作品的思想及艺术特点,挖掘文本深层涵义
B.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完成知识目标
C.深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点,突破思想情感的教学难点
D.从了解作者创作倾向入手,把握作品情感基调
【答案】:B
【解析】:
B项“完成知识目标”说法不正确,材料的运用不是基础知识,而是深入走进作者,走进作品内在蕴涵。
6.某同学学习不认真,字迹很潦草。语文老师在其作业本上写下了以下评语:“常言道‘字如其人’,这种字像英俊潇洒的你吗?”后来发现他的作业有进步时,又将其放到“进步最明显的作业”展版中。对该教师行为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委婉地向学生提出不足,学生更容易接受
B.及时肯定学生进步,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
C.应该更直接地点出字迹潦草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应该进步.的地方
D.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点评时,能注意用语和语气,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答案】:C
【解析】:
案例中的教师的评语委婉含蓄地指出学生的缺点,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肯定了他的形象,带有激励性、发展性,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7.某教师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时,布置预习作业:鉴赏并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总结辛弃疾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该作业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不包括( )
A.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关的熏陶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C.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D.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答案】:D
【解析】:
辛弃疾的诗词语言风格是豪放大气的,让人读之有大气磅礴之感。其诗中又充满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夹杂着作者怀才不遇的失落。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
8.阅读《扬州慢》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景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他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乍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再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而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他。
师:分析得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雏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掩掩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
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雏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l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概括出了“惆怅和悲怆”,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
教师通过对王国维看法的阐述,目的是引导学生评析《扬州慢》这首词,而不是舍本逐末评析王国维的评价。
9.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新版教材,如何教好他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试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即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对该课题评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教学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
B.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客体地位
C.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D.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10.某语文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有不交作业的习惯。为提高他们的兴趣,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按不同的水平分成了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完成后从“完成时间”、“独立完成程度”(由学生记录,家长签字)、“书写工整”、“成功率”、“创新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设置A、A-、B、B-四种等级。
对上述案例中该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教师设计具有阶梯性、开放性、生活性,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B.该教师的分组行为,势必会伤害了等级比较羞的学生的自尊心
C.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D.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的分层次化,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答案】:B
【解析】:
案例中的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根据学情的不同因材施教。这样的分组可以使任务具有阶梯性、开放性,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进步。
二、案例分析题
1.阅读《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题。
(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幻灯片展示与荷花月色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领略荷塘月色之美)
师: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屏幕上的问题。(用幻灯片呈现8个问题,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思考、回答,教师用幻灯片依次呈现答案)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一些个人见解,我们再来具体品味一些美句。
(用幻灯片呈现课文中的9个语句。学生思考、品味后,教师再用幻灯片呈现赏析结论)
师:好,快下课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又学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结合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大家回忆,我们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学生回答,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事先确定的三点技巧)
师:好,大家要记住这些技巧。今天的作业就是运用这些技巧描写一段景物。
请指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解析。(20分)
【答案】: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运用;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应该相(1)成。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讲’这位教师使(2)媒体教学的方式是不恰当的,主要表现在:(1)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没有系统的文本讲解,使教学重外在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忽视了语文的教学规律。(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体操作,只有预设,缺乏生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个性解读和想象。例如教师只让学生们听录音而没有学生的自我朗读环节,丧失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过程。(3)缺少板书的设计。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教学内容。只使用多媒体而舍弃板书是语文教学舍本逐末的不正常现象。
2.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一2题。
打开一扇窗
①最纯真的时光.已成为逝去的季节,最甜美的笑容已被泛黄的照片定格,最快乐的心情已在心底尘封……蓦然发现,离原来的那个自己已经越来越远。如果现在的我依旧保持一颗纯真 的心,那么忧伤可以得到化解,孤独可以被友谊点亮,我依旧是一个幸福、无忧无虑的孩子。
②走过宿舍的道路时,两个可爱、调皮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哐当”一声,玩具被扔到了地上,瞬间变为碎片,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东西还你,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一个气嘟嘟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也不甘示弱,昂着头大声说:“好!不玩就不玩!谁稀罕!”地上的点点碎片,被风肆意地吹着,似乎依然渴望着回到主人手中……
③第二天,依旧经过此地,像往常一样,很多孩子在路旁的沙坑里快乐地嘻戏。惊奇的是昨天那两个小男孩也在,他们拿着新的玩具,手拉着手蹲在那里,好像在认真地观察什么,脸上荡漾出天真无邪的笑容。那两个幼小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组成一幅最美的图画。第一次,我这样羡慕拉手的小孩,完全陶醉在他们纯净的笑容中。
④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孩童时代的纯关心灵?拉钩的承诺逐渐被时间冲刷得一千二净,亲密的朋友最后如同路人一样冷漠。真羡慕拉手的小孩,情感单纯得没有一丝杂质,今天的不快明天就烟消云散,而我们却惯用一句“对不起”来埋葬曾经浓厚的友情,人海中再次邂后,我们依旧倔强地不肯回头,虽然内心填充着很多懊悔;羡慕勾手的小孩,只想着与同伴分享新买的玩具,而我们为了该死的虚荣心而勾心斗角。多想像童年一样,通过最纯真的拉手,消除一切误会与烦恼,抚平内心的忧伤。
⑤也许,忙碌之余,我们早已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拔除心灵的杂草,回归那一方纯洁的心田。这就需要我们把心灵之窗打开。
⑥让我们打开这扇窗,如果我们快乐,就向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如果我们难过,就通过与别人分享来播种更多的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收获无尽的美好,生活会永远灿烂!
(1)请从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答案】:
错别字:第⑧段中的“嘻戏”应为“嬉戏”;第④段中的“邂后”应为“邂逅”。
病句:让我们打开这扇窗,如果我们快乐,就向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如果我们难过,就通过与别人分享来播种更多的幸福。
改为:让我们打开这扇窗,如果我们难过,就向朋友敞开心扉获得温暖;如果我们快乐,就通过与别人分享来播种更多的幸福。
(2)请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评价。(12分)
【答案】:
内容上:这是一篇极为难得的好作文,读后我们不禁佩服小作者观察生活的眼力和敏锐的感受力。文中作者通过犀利的眼光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细微镜头,以小见大,召唤人们回归纯真,拥有更加美好的友谊和生活。这样的感受足深刻的、真切的,也是引入深思的。
结构上: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开头以艺术的笔法引发思考,中间边叙事边议论,起承转合,过渡自然,紧扣主题。结尾进行总结,点明主题,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上: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因而引起我们深深的共鸣。通篇文章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也没有口号式的呼喊,有的只是作者娓娓地叙事,细细地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多想像童年一样,通过最纯真的拉手,消除一切误会与烦恼,抚平内心的忧伤”,但这样的语言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这也许就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