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暑相连”三个字指的正是已经过去的小暑和今天要介绍的大暑。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什么是大暑,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https://www.liuxue86.com)查看。
什么是大暑
早在殷周时期古人就用圭表来测量二十四节气。南端直立竖着的部分为表,南北平放的是圭,也就是测量日影长度的刻板。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通过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聪明的古人掌握了回归年以及阳历年的长度,也决定了农历的节令,尤其是冬至和夏至,即一年中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的时间。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今年大暑时间是7月22日17:30:10。
从圭表可以测出夏至那天日影最短,所以日照时间最长,可为什么最热的节气却在大暑,而不是夏至呢?专家认为,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阳光接近直射的日子,但由于夏至时,地表湿度较小,地面吸收的热量晚上会散发一大部分,所以并不是最热。而进入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也就最热了。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古人说的“暑”即是“热”,而处在七月末的大暑节气,顾名思义,正是三伏天中最让人“汗颜”的中伏了。大暑前后,正是我国华南地区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出现三十五摄氏度以上的天气最多的日子。同样,也是我国各地雷阵雨以及旱涝等各种气象灾害频发的时期。然而,大暑也是一年中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与此同时,丰沛的降水也让整体暑气减弱,天气就会渐渐转向下个节气——立秋。
大暑是雷阵雨天气最多的季节,而雷阵雨的一大特点就是常常一边下雨而另一边放晴。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雷阵雨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来势凶猛,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大暑节令里,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势不会波及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便会来势汹汹,甚至来不及躲避。
炎热的大暑节气里,闷热的桑拿天将成为主旋律。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点,中暑的人数也会明显变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们,更要注意从饮食入手,多吃消暑清热、祛湿健脾的食物。另外,还要注意精神上的防暑。大暑天里,为了避免炎热造成的心绪不宁,大家更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好好休息,切忌过度紧张、疲劳、或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