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过后,虽气温在逐渐下降,但许多人并没有及时增添衣物,只因一句老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生活百科栏目小编为您整理春捂秋冻怎么“冻”才科学,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许多人会错误的理解‘秋冻’为‘遇冷不穿衣’,这样不仅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反复感冒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将使免疫复合物大量蓄积在肾脏中,从而损害肾脏。”石伟说道,秋冻要因人而异。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动态与大自然规律要保持一致。大自然的阳气是随季节而循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内经》有“阴阳制约”的原则,相对于人体内部阳气来说,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外界阴气越盛,就是气候越冷,对制约人体内部阳气向外散发的作用越强,一定程度上的‘外冷内热’有助于在秋季聚藏人体阳气。”
“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制约人体内部阳气散发的作用。秋季气温下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但“秋冻”也因人而异,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老人和孩子都不太适合,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遇冷抵抗力下降,可能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不可盲目“秋冻”。此外,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
秋分时节气温降低,这时人体阳气由夏季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随着天气的转冷,人体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毒素减少,相比夏季肾脏负担较大,更应注意在“冻”的同时补养肾气。
《难经·八难》中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 《黄帝内经》中有曰:肾藏精,精又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要封藏,不可挥霍;后天之精可以补益,温补肾阳。肾气不足,不仅会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当然,补肾气也要讲方法,否则对我们的健康极其不利。
“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石伟说道,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以调养为主。”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经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
“秋冻”要灵活,秋分过后气温变化明显,风多干燥,应适当增添衣物,注重预防感冒,适量饮水,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石伟建议秋季人们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以补养肾气,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秋冻”适合老年人吗?
“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对于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不但不宜秋冻,还应注意秋季保暖。
能不能“冻”要看体质
生活中,个别中老年人不服老,坚持“春天要捂得住,秋天要挺得住”,结果导致旧病复发。近几日,成都天气忽冷忽热,导致很多老年朋友旧病复发,或受凉感冒入院,得不偿失。
“ 秋冻 不适合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然而,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有此类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同时,年老体弱者者,或是怕冷、阳虚的中老年人也不适宜“秋冻”。
当然,能抗“冻”的人也应该有度,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周勇也提醒广大老年朋友,要注意脚部不要受冻,同时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别受凉。燥为秋季主气,称“秋燥”,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防燥,以生津润燥、益肺养阴为主要养生原则。
几类慢性病 不合适“秋冻”
专家表示,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一味坚持“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
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是不适宜“秋冻”。深秋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秋冻,也不要长时间逆风行走。
慢性肺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 -20 时,不必穿得太厚,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身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胃肠病患者
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还应小心对待“秋冻”。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中老年人秋季注意腰腹保暖,能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糖尿病患者
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患者受到冷空气刺激,发生血管痉挛,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准。
关节病患者
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节类疾病,注意“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同时,要加强一些重要部位的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背心与心肺相通,背心一旦受凉就会导致肺寒,引起感冒咳嗽等症状。建议中老年人出门时穿件背心,以防背心受寒。膝主筋,预防风湿性关节炎,反而需要多“捂”,必要时中老年人可以套上护膝以加强保暖。
“秋冻”适不适合宝宝?
虽说“二八月,乱穿衣”,可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宝宝可不能“乱穿衣”。人们讲究“春捂秋冻”,对于宝宝来说,“秋冻”适用吗?到底该怎么“冻”才合适?
【宝妈纠结】“二八月”宝宝应该穿什么
宝妈疑问,“都白露了,要不要给宝宝穿袜子啊?”她说,听家里老人说,过了白露,就不要再“暴露”了,小区里有宝宝穿上了袜子,她也给两岁的女儿穿了,可热得她一会儿又脱了下来,“穿穿脱脱,让我纠结了一天。”
一边是怕热,一边是怕冷。
专家说,宝宝对气温的变化较敏感,就像前几天,一场小雨下来,医院里感冒的小孩立刻扎堆儿。“因为家长没有及时添加衣服,让宝宝受凉了。”
【穿衣法则】天热时比妈妈少一件,天冷时比妈妈多一件
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并没有严格的“秋冻”一说,建议穿衣还是参照大人的标准。
当天气反复无常,气温突然下降时,如果妈妈们仍然坚持“秋冻”,不给孩子增加衣服,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受凉感冒,身体差的孩子还会发生呼吸道感染或者肺炎。聪明的辣妈们基本上遵守“天热时,宝宝比妈妈少穿一件,天冷时,宝宝比妈妈多穿一件”这样一个原则就可以了。
另外,出门在外时,记得多带一件衣服,以防天气突然转冷。出门回家后,不能看到宝宝出汗就立刻脱外套。秋天的天气常常是外面闷热而室内凉爽,宝宝一穿一脱很容易着凉感冒。
千万不要过度保暖
也不能盲目给宝宝穿得过多。有时“秋老虎”依旧凶猛,宝宝捂得一身汗,长痱子、疹子的不在少数。
对婴儿来说,入秋后只需要一些单衣单被就可以了,妈妈们不要把小宝宝包得太紧,穿衣要宽松一些,被子要选择轻柔的。如果室温降到20℃以下,可以增加衣服,更换厚一些的被子。相同环境下,宝宝要比大人少一层衣被,因为宝宝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比大人产热量多一些。
对于2~3岁幼儿来说,秋天宜穿纯棉贴身衣裤,容易吸汗。3岁以上幼儿喜欢运动,在秋季更不能穿厚衣、高领上衣,运动时可穿单薄的运动服。总之,秋季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过度保暖的衣服反而让宝宝容易出汗,那样更容易着凉感冒。
根据宝宝体质判断,所有的“穿衣法则”,都比不上家长对孩子体质的观察。
宝宝的体质才是秋天穿衣最重要的因素。比如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贫血、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的幼儿,以及那些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对气温变化就特别敏感,需要及早加衣。一些特别活泼好动,本身就不怕冷的宝宝,就不用太过担心。
【宝妈疑问】立秋就要穿袜子?
经常会有家长怕宝宝冻到脚,会早早给宝宝穿上袜子。其实这也没必要,最关键还是根据天气,至于说的“穿上袜子就不要再脱掉,否则容易感冒”之类的,也没有依据。
什么时候戴帽子?
按照传言中“秋冻”的做法,宝宝最好晚点戴帽子。陈社菊说,秋季和冬季不同,是否戴帽子主要看是不是大风天气,如果风比较大,建议还是戴上帽子,平时就不用。只需满足“不让头顶着风”就好。
【提醒宝亲】穿合适的衣服 让宝宝多运动
多运动,也能让宝宝增强抵抗力。“经常看到有些孩子穿得太多,活像个小绒球;或者虽然衣服很漂亮,但不太适合运动,这些都会使孩子活动起来十分不便,在客观上会减少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穿着适宜,孩子活动自如,运动量也会增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