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下面,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独唱团》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独唱团》的读后感1
真正开始阅读却是当天晚上回到家里蹲大使馆时。文章是第一篇《绿皮火车》。是一片我很喜欢的文章。盲人的作者回忆了从孩提时代到青春期再到少年期的和坐火车有关的经历,最后以睡梦中通过火车到达一些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作为尾笔,文学味甚浓,让人久久回味。火车是作者的一个情愫,是贯穿作者一生的难以磨灭的回忆。这种怀旧让我感动。我童年也搭过绿皮火车,当时的火车的车窗是可以向上拉开的,火车飞驰时从外面逃进来的自由的风至今也历历在目。
随后这本书被我带到了办公室,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当我觉得对着电脑很累时,我就会拿出来接着上次看到的页数尝试继续消化一些内容。第二篇文章是《秋菊男的故事》,标题很美,但内容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又是回忆了自己的童年——14年前的事。大概说自己被人骗了,想申诉却无人受理,最后只能通过召集一群死党像小混混一样恐吓了那个骗了自己的人,而其后作者内心又感到很内疚的一个故事。嘛,故事还行,是一片记叙文,但是语言粪青了些,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真正无非是想表达中国人无钱打不起官司这么一个主题。语言比较幼稚,而且很不优美,而且滥用成语,读到最后让我感到有点想吐。
之后,我只会久久尝试推进几页了,但通常都不会超过1篇,因为这些文章真的很乏味。它有点像口香糖,开始嚼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越嚼味道越淡,到了最后便变得味同嚼蜡了。
林少华的《为了破碎的鸡蛋》还不错,毕竟文字功底摆在那里。蔡康永的《脏话到底脏在那里》嘛…我不喜欢最后一段,感觉有点像是为了结尾而写结尾的感觉。《摩托日记》……看得出作者是个摩托车迷,里面出现大量摩托车型号,对我来说倍增陌生感,看到一半就没看了。
其实看到这里,大概可以为这些文章作个小结了。写的好的文章也好,写的差的文章也好,除了林少华那一篇之外,其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怀旧。我想哪怕继续接着看下去也只能是这样,因为从后面那些写真就能看出些端倪。这些文章都是在缅怀回忆中的一些情愫而已,有人喜欢绿皮火车,有人喜欢摩托车,有人喜欢一群大爷混在一起。仅此而已。再也没有什么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东西。
我想,能为那些80年以前的人拾回一些回忆,为80年以后的人创造一些回忆,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了吧。这样其实也不错。但怎么说也好,心里总觉得有点失落。也许是因为期望太高了吧?打着韩寒旗号的杂志,就算不用怎么宣传都会有很多人踊跃购买的,这就是韩寒2个字的价值。然而这本书让我失望了,至少它对不起“独唱团”这3个字,何为“团”?为什么要“独唱”?难道这仅仅只是比喻一个文学的小圈子,让很多人来纷纷怀念自己青春期一些好玩的回忆而已?
其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卷首韩寒的那一段:“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都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愿这个东西化为蛀纸的时候,你还能回忆起自己当年冒险的历程。”是啊,本来这就是一本冒险回忆录罢了,是我想的太深奥。
《独唱团》的读后感2
“千呼万唤始出来”到底是什么一种状况?几近“难产”的《独唱团》的诞生过程给了我们最生动的解释……几百上千万中国人一年以来的期待和等待,终于见证了杂志的诞生,并且据说破了网络书店的“最速订购完毕”记录及“最快翻印”记录!中国新一代的理想主义分子们,GO GO GO!
我于杂志正式发布的第一天在书店订购,正好赶上,隔了一天想再多买一本送人就已经断货。本以为能以极速读完,但杂志的内容很多(用的都是小小号字体印刷),而且关键的是,正如韩寒说的那样,杂志承载不起理想主义者们的期待,杂志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而只是带点理想主义气息的文艺杂志,文艺味如此之重,写实如此之淡,以致几度令我兴致大扫,不得不放下杂志,而继续我最近的近代史研习。
本来以为两三个晚上可以读完,却断断续续用了3周才勉强把杂志看完,实际上所有文章都值得一读,只是我不大喜欢太文艺的类型,因此这么多篇文当中,说得上喜欢的只有韩寒和老罗那两篇写实一点的文章(借此机会还把新的和5、6年前旧的老罗语录重温了一遍,还是既睿智又幽默的),此外,“所有人问所有人”这个栏目也十分有创意,很喜欢。
《独唱团》成不了《新青年》,不是杂志或杂志团队的问题,笼统地说是“时代的问题”,具体地说,原因大家都明白,宣传部也十分的聪明,知名度如此高的杂志终于诞生而没有被扼杀难产,既能大刀阔斧地删减控制内容,重要的是又避免了“限制言-论。自-由”的恶名,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韩寒那篇文章里被删减的痕迹(比如主角如何保释出警局,我估计应该又有一番有趣的描写)。
现在这个“和平”、拘束的年代毕竟不是90年前的那个动荡、散漫的年代,杂志目前能做到的或许已经是这个时代“被允许”的最大限度的了,还是韩寒那句话,“只能在这个又痛又痒的年代,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
《独唱团》的读后感3
先说说这位XX吧,会做生意会挣钱,却不像那些皮囊圆圆,内里空空的暴发户,说不着边际的大话,唱不着调的卡拉OK恭维一些不上品的"名流",他喜欢书法,喜欢种菜,喜欢淘宝,喜欢背上行囊去旅行,是个会过日子懂生活的人。看看这本《独唱团》,就知道他不是个只对"钱"充满占有欲的呆子,更是个对生活充满梦想的天使!
话题回转,《独唱团》--韩寒主编,收录了一些有名无名作家的微型小说和散文。为什么叫独唱团,我想写这些小说的人不是愤青,就是曾经是愤青的人吧,彰显的是每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世界观,或柔情、或悲观、或激情、或颓废…写着,写着,无所畏惧世俗的眼光!
扉页上XX的签名比韩寒更牛!秀丽中透着刚毅!当然,我更喜欢韩寒的这段话:总是有一些世界观傻逼呵呵的矗立在那里的,无论多少的现实,多少的打击,多少的嘲讽,多少的鸽子都改变不了,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这样的现实,但我们拥有处置自己的权利!
一段话突然使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觉得孤独,那种思想不为众人所接受的辛辣的孤独!现在想来这些孤独倒像是开在悬崖上的花朵,虽不为人采纳,但仍然芳馨。人有时候是需要这样一种聊以自慰精神吧!孤芳自赏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鸭梨"大大的社会里,有时候我们需要离开现实,让灵魂回归自我。如此,一个人也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再翻一页,里面全是作者的一寸照,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不等,或一个背影,或一张侧脸、或一朵微笑、或一个鬼脸,每张脸都非常独特,脸的下面是他们的名字和小说名字,原来这是一页特别的目录!特别喜欢这页,那是他们个性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像星星那样遥远且无趣,却好像是一群萤火虫,在你周围散发着灵动的光芒!
说几个故事,感受下独唱的快感吧!
独唱一《绿皮火车》
一个盲人,小时侯惧怕火车,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勇敢,独身带着他的吉他和梦想乘着各路火车到处流浪,沿途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看到许许多多的不同的风景,但在北京这个艺术"大锅"里始终没能煮熟了自己,他现在住在火车站旁,他说火车于他有种安神静心的作用,随时出发,梦想依然,其实追逐的过程最美。
譬如用火车结束生命的诗人海子,如果他今天还活着,也许已经成为诗坛名宿,说不定开始发福、酗酒、婚变…站在喧嚣浮躁的九十年代门口,海子选择了离开,却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诗集。
人活到"一览众山小"的时候,还会好好的生活,好好的追求吗?
倒不是让人选择死亡或放弃,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沿途都有独特的风景,凡事不必强求。
独唱二《秋菊男的故事》
这是个可爱的男人,因为学校没有直接给他应得的奖学金,而是在学费里减免,觉得不合理,他想万一他下学期不在这读了呢?年轻气盛的他想寻求法律,民事等手段来解决,却处处碰鼻子,最后为了平息自己那颗愤愤不平的心,以私人威胁来对付校长,最终因为威胁过程中出现了校长的妻子女儿,作者觉得当他老婆孩子的面羞辱一个男人,手段太恶劣而终止。
秋菊男的想法简单而又真挚,每个人从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年轻的影子,但最终仍然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被磨去了棱角,不仅仅是因为这个社会很无奈,还因为其实我们很善良!
独唱三《贴地快感》
"贴地"--广东话中是"衰"的意思,衰的都贴到地面上了。
作者刚经历了活在香港最贴地的状态,骑着摩托,吃着车仔面(一种只有在香港旧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的街边摊上的小吃),却仍能其乐融融。
想起了我们的一小区八幢,对数字不敏感的我,甚至记不得刚买的东西多少价钱,对于这间租住的简陋的小房子的门牌号多年后却仍能随口道出,只是那时我们吃的是粉丝褒,什么牛肉粉丝,大排粉丝,鸡蛋粉丝…热气腾腾的街边摊,于我们有着最原始的诱惑,饥饿、寒冷在啜进第一口粉丝的时候烟消云散,那时的我们那样容易满足…
脑中无杂念,心内有彼此,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贴地快感!
独唱四《风在算钱》
这是一首小诗,是个孩子写的,因为书中第24页没有打印这首诗,而是一张像是10岁左右孩子的笔迹照片,内容是这样: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这孩子真有写诗的天赋,但看着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早熟呢!或许是我的眼睛里有杂质,所以才这么想,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天真的,出人意料的想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无论你贫穷,富贵,不管你无声,有名;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独唱曲目!不需要随波逐流,尽情独唱,做自己最好的听众!
《独唱团》的读后感4
无疑,胡斐天下是幸运的,我在一个xx站预购了一本韩寒的《独唱团》,那时写的发货时间是8月份,我本来以为我没资格写读后感了,但我没有想到,7月6号发行的书,我竟然7月6号一大早就被快递员吵醒了。
到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这本杂志我还没全看完,但是我已经觉得有必要立刻写了。这杂志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纸张很厚、每一页字很小,导致内容丰富,插图很多,有些图你经常要仔细思索它出现的意义,内容很尖锐,但又非常和谐,达到了现今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大张旗鼓的谈最敏感的事情,却又不出现一个敏感词。
这第一期的作品中很多是名家之作,的确不一般,对于经常在网络上看新闻或者在贴吧博客里面胡喷的各位网友来说,《独唱团》里面的文章是一种另类的风格。
我已经说过了,这本书是含蓄的,这本书是穿着职业装的,而不是比基尼或者全裸出镜的。所有人问所有人这个栏目,确实很出彩,而且照此发展下去,今后会更出彩。本来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可问的,看了别人的问题后,我受到启发,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了。
《独唱团》的编辑们是优秀的,但我永远希望你们更出色一点,这本书无法承载全中国的希望,但是也许能承载全居委会的理想,希望你们源源不断的把这些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是合法稳定的展现,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是谁叫你选择干这行了呢?
书中有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我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认为他缺乏学习能力,也就是纠错能力,他像是一部机器。”当然,这句话是作者用来描述他父亲的。
在书的最后一页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小的字:“本书的图文责任概由《独唱团》编辑部承担”。我看到后宛然一笑,看来他们够义气。
为了这份义气,请你一定买正版。
《独唱团》的读后感5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借到了韩寒的《独唱团》。据说这本原本要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的杂志,在出版第一期后就宣告夭折。第一期50万册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绝唱,一本难求,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韩寒是很火的人,似乎从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火的不行,如今十年过去,他的风头没有减弱的迹象,似乎愈加强劲。然而我对他的关注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他的《三重门》,尔后又专门找来了《零下一度》,接着开始关注他的博客,到他的《1988》出版,几乎是第一时间找来阅读。读韩寒的书,首先感叹的是他的才华,叙述言简有力,很多大道理都在他似乎调侃的味道中娓娓道来,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感叹的是他敏锐的洞察力,韩寒不过三十出头的人,可是他对社会洞察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是很多所谓的大师不能匹级的。再次感叹的是他的怜悯心,韩寒的文字总是在不经意间对这个社会的某部分群体表达了极大的怜悯。《1988》绝不是简单的写一个妓女,而是隐藏了他对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极大关怀与怜悯。与此相对应的是,是他对这个社会不公与残酷的无情批判。
《独唱团》是一本由十几篇文体不限的文章组成的杂志。这类文学性的杂志我是很久没看过了,小说也是十年没读了。但看这个《独唱团》,却深深的被吸引了。十几年前读小说的那种激动与感触重新被找了回来。我对国内小说有一种很大的偏见,认为过于矫揉造作,情节有太多的虚构色彩,使得这样的小说读几页就再没兴趣读下去。当然国内也有写的很好的,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铁凝的一些作品。《独唱团》里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无不给人真实的感觉,读来让人觉得畅快淋漓。读里面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里面所说,所写似乎自己也曾经历或感受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把这些感受写出来了,更主要的是把一些共性的东西给展示出来,让看的人不仅产生共鸣,而且能引起反思,相当于给自己照了一次镜子。我自己在读到《看那,这人》时,就相当的受益。此外,这本杂志的十几篇文章看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但展示的领域却相当的广阔,里面既有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也有对不同人群心理与需求的深刻刻画,可以说这本杂志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看这本杂志,能丰富很多人生阅历。
这本杂志是相当的幽默,里面很多的比喻都用的十分的精到,有钱钟书的味道。我开始看时是在从杭州回北京的飞机上,读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笑出来,引的机舱的人齐刷刷看过来。这符合韩寒的一贯作风,本杂志就这么十几篇文章,但可以说韩寒在选择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整本杂志虽然由不同的作者写成,但风格是一致的。这就是韩寒的高明之处。
再一次为韩寒的创造力才华感到钦佩。
《独唱团》的读后感6
两天前买到了《独唱团》,今天看完了。很难得能静得下心看那么久的书,一是因为终于有空了,二是不得不承认,韩寒的魅力的确很强,我对《独唱团》的期待蛮高的。
看完后做第一件的事是去网上看了几篇有关韩寒和《独唱团》的报道以及各方网友的反应。大多数人都是支持韩寒的,虽然大多都不对内容做更多的评说。《独唱团》的热销足以证明韩寒在众人心目的出类拔萃的地位,即使第一期里面是一堆白纸,它同样能受到追捧——就因为人们有期待。
首先要说明的是,《独唱团》虽然定义是一本杂志,但它其实是一本书,由于种种大家都懂的原因,《独唱团》只能做成书的形式——背面有ISBN书号。
估计是我不太看小说的缘故,我觉得书中大多数小说都只是小说而已,我真的很想从里面看出点针砭时弊的东西——正如许多人期望地那样。或许正如韩寒一再强调的,“《独唱团》终究只是一本“文艺杂志”,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
看完后有一点小失望,但仔细一想,其实也就是我们的期望高了。许多人都说韩寒会是中国当代的鲁迅,希望他能用文字来改变社会,这其实是对韩寒的一种苛求,韩寒只不过是说了真话,而这个世上还敢说真话的人有很多,韩寒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最成功的标杆。我想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也不敢说能用文字来拯救整个中国吧。另外,大家都懂的,在现在,不是说韩寒想编本什么样的杂志就能编的,《独唱团》经历种种磨难曲折,最终能够被我们捧在手里,已是幸运。
其实文艺也没什么不好。期待下一期。
《独唱团》的读后感7
我对世界的热爱就像我对她的憎恨一样。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现实和无奈,我们每天每分每秒为自己的生活担忧,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我们就这样拖着疲倦的身心,慢步向前,奋力拼搏,很多时候我们在游戏,这是我们在整装待发,我们也需要安静,我们也需要放纵。我在等待一个人,那个可以看透我的人,别人说我有时候像疯子,我不否认,疯子和天才确实只有一线之隔,能与天才做邻居,我感到很骄傲。
其实,很多时候,那些文人墨客比起我们更想说一些脏话。因为这个现实的社会促使那些想要保存真善美的人对现实无言以对。很多时候,会真的很想音色失真说,我操,你们他妈的怎么这么流氓?就像面对那些装在西装革履里面的芝麻大小的官员张牙舞爪的时候,我们不敢反抗,我们不能反抗,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反抗了,纠缠不清,甚至一无所有是我们生活必然走向。
我们呈现在他人面前,以各种姿态和方式,都只是为了生存,我们装,我们隐藏真心,只是下意识的保护自己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圈子中,只是为了生存的好一点,有点尊严一点,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生活。
又或许,我们不该称这些用文字记录内心的人为文人墨客。他们不卖弄却平淡而带有感动和共鸣,文字不华丽却淳朴真实,情感不浮夸却处处扣人心弦。我想,这样的他们应该是不屑于此类浮云状的称号的。他们想要的只是遵从自我,诉说真实,至少那是属于他们的真实发生存在过的,刻骨铭心的事实。记录下这些,只是给那些能引起共鸣的观众欣赏而已。
很多时候,我不想说脏话,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在心里默默念了很多,那些对世人的蛮横无理,对社会不平衡的厌恶,我只能靠自己来慢慢的消化,无处诉说,说了也白说。我没有罗永浩那样的勇气,借用媒体,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那些所谓高高在上的人们眼中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屁事儿。我只能对世界承认自己的懦弱。我向来伸张和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我的准则,或许有时候人犯了我,我也无能为力,这就是现实。曾有人说我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确实有时候,有些事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计较,有些人也没有那么不可原谅,我相信一切的存在和发生都是合理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经历的多了,看得多了,其实我未必就是那颗草,我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或许只是比你们的限度更宽而已。我真的怕麻烦,不想计较。)
其实,我们那两尺宽的小肩膀真的抗不了太多的东西,我们那颗柔弱的心脏也负荷不了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刺激。每个人都坦率一点,真诚一点,有什么不好吗?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平时,我只是想让你们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美好的,时常以严格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再者,我本身也宁可相信我自己,相信这个世界还是纯善美的。即使还存在很多的无奈何不和谐的成分,那就拿出你那博大的爱的力量,让我们包容那些我们能包容的。
《独唱团》的读后感8
现在没有人会计较李白杜甫白居易谁年岁大谁年岁小,一千年以后也不会有人关心鲁迅金庸柏杨是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会不会像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一样流传千古,但我们能够相信,只要地球还在、人类还在、文明还在,我们的汉字和中文就一定还在。
我们已经不知道春秋汉唐使用什么语音语调来读那些文字了,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的后代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是否还在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再读这些作品,不过请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的汉字和语文吧,因为我们还能读懂甲骨文青铜器石碑上的作品,并且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还是一样的文字。
我不知道四书史记中涉及多少汉字,但是估计如果不算人名地名异体字等特定字也就是四位数搞定吧。在现在的电脑时代也就是短短的几千个字节就能让我们传承这几千年的文明。我们可能在人类最早的文明年代没有领先什么更牛的事,但是我们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因为我们的文明生命最久,历经磨难而没有中断。
是什么在传承一个时代,最终留下的又是什么,不要把这些当做历史甚至哲学问题去讨论,我们真正能看到的大多数不还就是这些用文字记载的东西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写者或者作品可以流传千古?
无疑,我以能与韩寒生活在一个时代为荣。几乎没有通读过他的任何一本书,也几乎没能看到他所有的博客文章,不完全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甚至与他可能只是当面之交未必被他记住,而他现在这个新的作品——甚至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文字——这个跳票几次的试卷在结束了各类考试后的暑期终于即将诞生。
我是第一次如此期待一本书的发行日,不因为这个书本身,甚至可能我还是不能通读全书,但是他给我带了了生活和工作中为数不多的期盼,他的问世可能比他本身更加重要。万千读者可能也是跟我一样的心情,去等待着中文组合工作者的一个新的产品。
韩寒的新书还没能看到摸到,我也相信千年之后能有一本初版本幸存于博物馆都可称奇迹,但我相信,他的文字必将比这本书流传更久,他的名字必将比这个时代的很多人更被记住,更多的我们的后代可能要以此学习中文词法、句法和语法,也估计是当时的古中文课程之一,甚至那个时候纸张可能也早不存在了。
虽然物质永存,物质的组合包括我们都会灰飞烟灭,千年后会由其他生命体操控,但是我们的文明还要继续。“汉字不灭,中国不死”。韩寒留给人们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历史。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