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判断沟谷是否容易发生流石流的方法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出国留学网生活百科栏目,希望您关注与阅读。
判断沟谷是否容易发生流石流的方法大全
一、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三、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较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较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四、发生的时间规律
1、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五、诱发因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的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六、泥石流的种类
1、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
泥石流是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泥流是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水石流是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两类。
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叫黏性泥石流,其特征是: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爆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
其特征是: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3、其他分类
按泥石流沟的形成分类有: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有: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
按泥石流域大小分类: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小型泥石流。
七、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八、泥石流活动强度的因素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滑坡、崩塌、岩堆群聚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等,为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汇水面积大。沟谷的长度大,纵坡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与扩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通常大强度、短时间出现的暴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九、泥石流发生的典型的实例
1、2003年7月11日,四川省丹巴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死亡,50人失踪事件,损失严重。冲毁耕地300余亩,河堤上千米。泥石流堵塞河道,造成大金河断流4分钟,形成库容288万立方米。
2、菲律宾吉恩萨贡村一次泥石流造成94人死亡、19人受伤、982人失踪。在救助行动中,其所在部门将重点转向灾民赈济工作。
3、1970年,秘鲁的瓦斯卡兰山爆发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达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的容加依城,造成2.3玩人死亡,灾难景象惨不忍睹。
4、在198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区突然遭到建国以来非常罕见的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2000多人无家可归。
由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爆发率急剧增加,发生逾百次。
5、云南省14个城市因连降暴雨,引发受灾超过2000万人,死亡230多人 、经济损失高达36亿元的重大洪水泥石流灾害即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十、如何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的发生可以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当发现河或沟床中的发生与否,可以通过仔细倾听是否有从沟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似的声音。如听到这种声音,即使声音极微弱,也应认定泥石流正形成,此时应迅速离开危险地段。
当处于沟谷深处便觉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经能够发生泥石流。
十一、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的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与崩塌常常相伴产生,产生在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而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成滑坡。
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而且这种转化较为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致人们经常把崩塌和滑坡混淆,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亦称为湖泊崩塌型滑坡。
崩塌、滑坡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诱发、相互转化。
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和松散不稳定的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有时,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发生崩塌。
此外,滑坡和崩塌因而有着相同的此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通常在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容易发生泥石流。
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崩塌、滑坡还经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崩塌、滑坡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简单说,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发生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十二、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十三、泥石流和滑坡的区别
1、泥石流的识别
(1)地形地貌依据。一般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可以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
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勺状、漏斗状、树叶状、中游山谷较为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高差大于300米,沟谷两侧斜坡坡度不小于25度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2)物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大量的松散土、石,因此,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的数量较多。
(3)水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通常与水的关系较为密切,水为泥石流的提供动力条件。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
如果一条沟同时满足地形、物源、水源三个方面的条件,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黏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变化的发生而发生。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2、滑坡的识别
(1)地层依据。通常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常常与周围没有滑动斜坡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未滑动过的地段相比,滑动过的岩层或土体通常程序上比较凌乱,结构上比较疏松。
(2)地形地貌依据。如果斜坡上部存在低洼,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的伸入河床,或者当斜坡上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不一致,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可以判断这些地段可能曾经发生过滑坡。
如果坡体上的房屋出现了破裂、倾斜、或者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可以判定可能是滑坡正在形成。
(3)植被依据。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表现;而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通常是斜坡长时间缓慢移动的结果。
(4)地下水依据。一般滑坡会破坏原始斜坡含水层的统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排泄地点的改变。
当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协调,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泉水或原有突然干涸等情况时,可以结合其他依据判断是否滑坡正在形成。
十四、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会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十五、泥石流发生的应急措施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十六、泥石流发生的非应急措施
1、生物措施。该措施是一种长期的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御目的的治理性手段。可以通过停耕还林,封山育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率与规模。
2、避让措施。该措施适合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进行。
铁路、村镇、工矿、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的情况下进行,最好避开在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如泥石流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泥石流沟的中、上下游及沟口,靠近河床的低缓阶段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
3、工程设施。所谓的工程设施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同时还包括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流槽等工程。
4、综合防治措施。该措施主要是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种方式,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统一全面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可以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进行防治。
从空间上还可以根据地貌、地质、降雨等条件防治。
对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的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等危险和一般危险,从时间上分为中长期和短期预报。
十七、泥石流受伤人员该如何救助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出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十九、泥石流发生时该如何逃生
泥石流一般会伴着山体滑波等地质灾害同时发生,但通常情况下是可以预见和有预报的,这时应及早的撤离灾区。如一次云南发生的山体滑波和泥石流幸好人们就是在被劝说及时的撤离才得以安全,但房屋及所有财产已被掩埋。
当泥石流发生的最好的方法是跑,要跑的快。要是流石流相对好应对一些,,离开泥石流的流道,向旁边的高地跑就易躲过。曾经有一次在福建三明市的山区开车就经历过,但是山体滑波,幸好车开的快,不然就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压扁了。泥石流主要是因为下雨引起的,6~8月是雨水多发季,山中最易发生这种现象。因此,在连续发生暴雨的时节不要到山中旅游。
二十、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效益的系统性评价
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山区泥石流防治措施,再加上泥石流的治理远离和治理目标,系统的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
1、防治措施效益评价原则
(1)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主要目的是通过如实掌握泥石流防治措施的效益,为措施决策服务,评价质量和评价结果影响决策的准确性,所以评价指标要求全面、可靠、客观性强、防止过多的主观性。
防治措施效益好坏,必须通过对比反映出其真实的好坏程度,并且评价模型应反映效益层次性,较直观地反映出防治措施效果。
(2)评价指标系统性
泥石流发生是由于该小流域的整个系统出现问题,灾害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评价指标要求包括目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定性问题要有恰当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不出现片面性问题。
突出指标的重点性。
由于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时因地区而不同,因此评价过程应突出相应的重点评价指标。
通常是通过权重反映效益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反映出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次。
2、泥石流防治措施分析
传统泥石流灾害防治多进行单纯的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缺乏系统配套工程措施,导致所实施工程措施的防治效益不高,工程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失去应有的功能,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目的。
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沟泥石流防治则充分利用了系统工程优势,不仅实施有8个重力拦坝主体工程,控制和削减泥石流活动,并在下游辅以生物、排导、监测预警等措施,在主沟两侧还进行了相应的生物护坡措施等,很好地对泥石流进行了防治,1987年至今未发生灾害。
影响泥石流的因素有许多,各种应对的防治措施也较多,均应把预防、工程、生物、管理和避灾措施综合起来运用,充分发挥各措施的功能。
由于各山地区泥石流形成条件差异大,所以在各项措施选择上也应体现因地制宜,按全面规划、重点突出、远近兼顾、措施综合及因害设防的原则,确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3、泥石流防治措施效益评价模型
(1)泥石流防治措施的效益指标体系
泥石流是山区最常见、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特别显著),其防治已成为山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泥石流防治措施因其防治重点、投入差异、产生条件而具有不同的效益。
因此,应该在已有的效益评价成果基础上,本着全面、综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提出一系列有效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在效益评价指标中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指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直接减免的各项损失,或因措施而增加的经济收入。
社会效益,指泥石流防治工程对社会科学、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等产生的影响效果。
环境效益,指泥石流防治工程对环境保护的优化程度。
(2)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泥石流防治效益评价过程中,涉及大量定性与量化指标和因素重要度判断,判断方法应根据具体泥石流沟的泥石流活动特征和防治目标而定。
根据实际工程(例如黑水县芦花沟、茂县后山泥石流、金川八步里沟等示范工程)保护人生安全、直接减少经济损失、植被削减泥石流动能程度、工程对间床坡脚的稳定程度、侵蚀模数减小程度等实际效益状况,运用专家意见法,利用专家调查系统,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发送调查表,将回收的资料进行统计,用一定数学方法处理,然后进行层次分析。
指标权重体系要按照所需获取的权重因指标选择而定。
效益评价的指标权重调查与数据处理,首先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集,同时设计专家调查表并发送给专家,最后将调查表回收,结果统计与处理。回收的专家意见可能不一致,为了达成一致性意见,需将个别视为特殊意见。
(3)评价指标的量化。该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效益大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各指标的效益值不能直接对比。为了便于效益的综合运算,需要对各评价值进行统一量化处理,通常采取分级打分。
定量指标可根据该指标的实际效果值反映出来,如保护固定资产效益(C11)、水土保持效益(C21)、水文改善程度(C23)等;而定性指标效益大小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上述泥石流防治措施的效益评价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对实际操作有现实的指导作用,能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二十一、预防工程措施
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栏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二十二、预防泥石流的措施
1、根据预报某地即将在数小时内发生泥石流,要及时对被危害区的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强制迁至安全区;
2、可建立临时躲避棚,位置要避开沟道凹岸或面积小而低的凸岸及陡峭的山坡下,安置在距村镇较近的低缓山坡或高于10米的平台地上,切忌建在较陡山体的凹坡处,以免出现坡面坍塌;
3、当前3日及当日的降雨累计达到100毫米时,处于危险区的人员应立即撤离。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立即意识到泥石流即将到来,应果断采取逃生措施。在逃逸时,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4、在泥石流发生过程中,对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人与物应立即进行抢护,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同时组织专业抢险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排除险情;并组织人员密切监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严防出现重复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