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而今陪读已成为一种现象,目前的陪读出现在各个阶段,从小到大都有陪读的家长。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小学陪读你怎么看?”,欢迎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
陪读到底好不好?
正方:家长最好不陪读
“父母在身边,孩子做作业时有种被监视的感觉,心理压力大。”
“孩子做对时父母不讲话,做错时父母指出来,孩子听到的都是负面评价,慢慢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习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做作业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某地方有误时会提醒他们,这样会打断孩子的思路。父母不断地打断孩子的思维,致使他每次都要再重新恢复被中断的思维进程,同时这也会对孩子的注意力造成极大伤害。”
“父母在辅导孩子过程中,难免会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轻则羞辱痛骂,重则拳脚相加。”
“孩子会觉得做作业不仅仅是自己的责任,父母也是有责任的,一旦做得不好,他首先不是想着自己该承担责任,而是先把责任推给父母。”
反方:家长可以陪读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并不一定要看着孩子做,也不是非要监督全部作对,只是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二年级可以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做作业,毕竟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待养成习惯后在撒手。”
“有些孩子就是不愿意主动学习,回家以后先想着玩,把作业拖到很晚才完成;还有的孩子喜欢边写边玩,极易受外界的干扰,非得在家长的不断督促下才去做。”
“家长也不能不陪,若是很随意,让其自主作业,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家长不管的假象,这样做作业只是完成任务。失去监管必将使孩子形成懒惰的习惯。总之,因材施教,家长必须对孩子作业进行监管,至于度,需要每一个家长去思考。”
怎么陪读才合适?
1-2年级:帮孩子建立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正是建立学习习惯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狠抓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什么都未知,你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形成的认知、养成的习惯都至关重要,这是也是他对一生学习的“第一印象”。
写字工整: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否则到了高年不但影响孩子做作业的效率,还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做作业速度: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作业速度慢,做作业越慢,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所以一开始不要求正确率,只要求速度,严禁边做作业边玩,尽量做作业中途不吃东西、不上厕所。
课前预习:提前和孩子预习第二天上课的知识点,这样孩子在学校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信,勇于表现自己,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并对学习产生兴趣。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做作业、提前预习都贵在坚持,并且逐渐内化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也会体会到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享受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
这个阶段切忌把追求成绩错误地表现为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而是要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
3-4年级:学习习惯逐渐定型
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
三年级后不用跟一二年级一样再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但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整理错题、做笔记。
培养一项可以长期坚持下来的体育爱好。
5-6年级:提醒、鼓励、适时提供帮助即可
给孩子为营造一个利于注意力集中的学习环境,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进进出出。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后,这时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家长就不用再过问课业细节了
让孩子做她自己时间的主人,根据当天的作业量,让孩子自己制定分段学习计划,并安排学习以外的休息娱乐时间。
在孩子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多鼓励,在孩子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她一起寻找方法。
另附:林右林《莫让“陪读”成“赔读”》
莫让“陪读”成“赔读”
时下,“陪读”之风可谓愈刮愈烈。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校园内,父母“陪读”已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
虽然,“陪读”在督促孩子学习、约束孩子玩耍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长期“陪读”,往往会使“陪读”变成“赔读”,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陪读”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孩子学习时有父母“陪读”,包办一切,往往容易养成依赖心理。其次,“陪读”限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有父母“陪读”,孩子与同学联系少了,过集体生活的机会少了,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孤僻、独处的性格。再次,“陪读”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长期有父母“陪读”,孩子难免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引发一些矛盾,是孩子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最后,“陪读”容易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现在学生本身自主能力就差,父母“陪读”,等于剥夺了孩子各方面的锻炼机会,容易使孩子遇事不会做主,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陪读”看起来是爱孩子,其实不然。因为“陪读”不“陪读”,并不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关键是孩子自律性和适应性及其努力程度。再说,父母“陪读”只能“陪”一时,并非一世;当父母没有能力“陪”下去的时候,孩子怎么办?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仅仅表现在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习惯及其美德;在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接受社会的能力。如果把“爱”经念歪了去“陪读”,容易把孩子“陪”成“书呆子”、“笼中鸟”,使“陪读”成了“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