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从严治党,绝不松懈。党员干部,振作起来。出国留学网整理了《巡视利剑》第三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巡视利剑》第三集心得体会1
“侥幸心理,有的时候还有一点自以为是,违规违法这些事情,心想也能蒙混过关。”在专题片第三集《震慑常在》里,安徽省原副省长杨振超面对镜头,回顾自己当初面对中央巡视组时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许多违纪者的共性。侥幸的背后,是花样的违纪手段,是一个个如意算盘。“谋取私利的方式非常隐蔽,采用了大量手段防范调查。”不仅杨振超有着自己的“七十二变”,许多违纪者也把自己藏得很深:把与老板的合影剪碎了冲进马桶,拉拢工作人员……但机关算尽,都是毫无意义。伪装得再深,也逃不过巡视组的火眼金睛;花招再多,也敌不过巡视组“道高一丈”。利剑一出,锋芒毕显。巡视所到之处,一张张假面具被撕下,一个个招数被戳穿,贪官纷纷落马,真正体现了巡视强大的震慑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巡视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利器之利,在于如老鹰般敏锐而精准地发现问题。在巡视的“探照灯”和“显微镜”下,再小的细节、再隐蔽的腐败“癌细胞”都一一暴露,不留死角。数据显示,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那些心存侥幸者、自以为是者最终美梦破灭,那些百般抵赖者、妄图掩饰者只会无处遁形。
利器之利,在于巡视不是“一阵风”,不是巡视一回就完事,而是出其不意,再杀“回马枪”,对各类问题揪住不放。有的贪官抱着过关心态对待巡视,觉得“能躲过去”。巡视组来了,想尽办法掩饰问题,巡视组一走,就以为平安着陆,违纪行为变本加厉。有的巡视整改不坚决、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消极应对,问题依旧。通过巡视“回头看”,让搞“假把式”、妄想“闯关者”纷纷败露,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始终保持震慑氛围。
利器之利,更在于在过程中不断创新,锋芒愈显,拔剑更快,出击更准。从“一次一授权”到“三个不固定”,从开展专项巡视,到探索机动式巡视。应对狡猾的贪腐者,巡视组有各种“独门绝技”。用广泛谈话、核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发现蛛丝马迹,用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全面搜集线索……巡视不断创新方式,纵深推进,提炼出多项有效管用的制度和方法。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行之有效的巡视工作方针和经验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让震慑的效应进一步发挥,遏制腐败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诛一恶则众恶惧。”震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震慑,更在于拉响警钟,促人清醒,让那些心存侥幸者、心存幻想者知畏知止。一桩桩案例,一项项措施,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利剑始终悬在头顶,唯有遵规守纪才能行稳致远。
《巡视利剑》第三集心得体会2
“现在想想,确实当时做的选择都是愚蠢的选择。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能躲过去,不是也挺好的吗。”在《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中,甘肃省委原党委、副省长虞海燕如是说。
什么是“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偶然地,意外地获得利益,或躲过不幸,引申为人们贪求不止,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的心理活动,如侥幸过关,心存侥幸等。
虞海燕为何会有侥幸心理?仔细思考之下,无非以下几点:一是自己的事情做得很隐秘,无人知晓;二是自己作为“高官”,即使有人举报也可以“摆平”;三是自己搭上了中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的原副主任明玉清这条线,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消息,并且有些时候还可以帮助自己“莫抹平”问题;四是认为第一轮巡视已经过了,自己没有“出问题”,算是“安全着陆”;五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自己不仅手中有权,更是和妻子找到一个自称在中纪委工作过的人,一起演练如何对抗审查,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六是低估了党中央的反腐决心,认为自己“位高权重”,反腐的潮流不会波及自己。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做得再隐秘,自己的“能量”再大,搭上了了中纪委人员的“线”,演练“对抗审查”,也终究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这种心理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侥幸心理只是一种潜意识,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但是当一个人自控能力不强,这种潜意识得到孕育膨胀以后,就会引发冲动。正是因为虞海燕的自控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这种潜意识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违规违纪,最终无法自拔,走向堕落的深渊。
谁到底,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随着“官”越做越大,“位置”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理想信念动摇了,原则底线失守了。因为信念迷失,坠入欲望的沟壑里难以自拔,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为信念迷失,因为自己能“摆平”有些问题,逐步变得变本加厉,侥幸心理慢慢变成了明目张胆目无法纪!
存有侥幸心理,虞海燕最终未能“幸免”。翻看落马贪官的忏悔录,虽然每个人腐败的原因都有其具体因素,但几乎每个人在自我分析时都提到了侥幸心理。因为侥幸心理,众多官员走上了腐化堕落,但没有能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
“侥幸”必然带来“不幸”!
《巡视利剑》第三集心得体会3
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担任安徽国债服务中心主任期间,利用职权为私营企业主施永炒作期货、拆借资金提供帮助,为对方带来了巨大利益,然后向对方索取回报。施永交待说:“他就说准备让他弟弟炒股,能不能借点钱过去,借个一千多万这样。我就说干脆送你算了,就是这样。”(据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报道)
官员准备借一千多万,老板大方地表态“干脆送你算了”!对这等好事,稍微动脑思考一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向我们披露了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向老板借钱炒股等违法乱纪案情。
遇到“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不是好事。归根到底,老板舍得大方地花钱“投资”在官员身上,是看中了官员手中的权力能够给予他丰厚的“回馈”,这时候,“一千万”的眼前利润置换成日后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利润。有这种丰厚回报的“投资”,老板们怎能不出手大方?
只要官员敢于拿手中的权力来谋取利益,敢于向老板们开口,老板们必然趋之若鹜。因为在生意场上摸滚爬打的他们,知道权力一旦打开了缺口,官员就将成为他们的“仆人”,他们就可以在幕后随意在操纵权力,让权力为他们在各个项目建设以及各种事项上打开方便之门,谋取他们想要得到的利润。在这种必然下,老板们岂会错失良机?可惜的是,官员以为老板送上的是“蛋糕”,送上的是“好处”,而没有提前意识到,收受老板送来的巨额好处,这是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是玩火焚身的“炸弹”。
遇到“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不是好事,杨振超和陈树隆的反面案例也提醒党员领导干部,商品交换原则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是行不通的。据报道,杨振超和陈树隆都曾同为安徽省原副省长,也曾经长年担任企业一把手,此后虽然从企业到了党政机关,但逐利至上的价值取向却从未改变,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将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严重破坏政治生态。这条亦官亦商的道路,最终通向的是毁灭——无视国纪党法,不守纪律和规矩,玩权钱交易的手段,落入毁灭的深渊,那是必然的下场。
“前车可鉴。”忏悔者的话,应当令我们深思。落马后,陈树隆说:“我要想告诉党政领导干部的一个教训就是,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从政就好好地从政,经商就好好地经商。否则的话必然是像我这样人财两空,后悔莫及。”——如果,从进入党政机关后,就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时消除“发大财”和逐利至上的念头,始终以纪律和规矩严格律己,会至于在官商勾结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吗?
全面从严治党,利剑震慑让我们的政治生态更加明朗、向好,更加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一些。诚然,如专题片指出,巡视利剑作用的发挥、全覆盖的实现、“回头看”成为常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创新巡视形式,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在“利剑”之下,期待,“一千多万干脆送你算了”的“天大笑话”失去市场,坚守政治生态的朗朗晴空成为每一个从政者的必然遵循。
小编精心推荐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