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做了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纲领。出国留学网整理了司法系统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稿,欢迎阅读,仅供参考。转自法制网。
把十九大精神带回教育矫治系统
十九大代表,北京市天堂河女子教育矫治所(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 李彦
作为来自最基层司法行政系统的党代表,在我得知自己当选的那一刻起,荣誉感和责任感就始终在心中激荡,我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0月18号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同志作的报告,至今仍记得全场响起的70多次热烈而激动的掌声。十九大报告深邃精辟,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震撼力、穿透力,我和每一位代表都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我突出的感受是:
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不仅社会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包括我们管理的轻刑犯、戒毒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对公平、公正、权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执法者必须公正文明执法,让违法犯罪人员承担应有的惩罚,让受到违法行为伤害的个人和家庭受到抚慰,通过执法弘扬法治精神,不断满足人们对司法公正需求。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矫治场所安全是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教育矫治局提出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大安全”理念,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做到方方面面平安稳定。听了报告,我深刻感到,我们还要进一步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更加细致谋划好各项安全工作,确保教育矫治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回顾过去几年,我亲历和参与了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劳教机关职能转型、配合刑事速裁试点开展轻刑犯单独收押矫治等改革工作,深刻感受到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对违法犯罪行为治理的逐步深化。我将更加努力地投身到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以实际行动为法治中国建设增砖添瓦。
我将把十九大精神带回所在系统,和大家一起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矫治科学化发展,不断提升教育矫治质量。
法治研究为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轶
听了四位党代表的发言,让我有了一种亲临感,对十九大报告作为行动纲领、政治宣言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十九大报告充满了历史感、责任感和要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使命感。作为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时间里,历史首次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在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并且这种智慧和方案很可能为人类共同体所接受,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兄弟高校一起进入了一流大学的建设范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学科和北大、清华等兄弟高校的法学学科一起进入了一流学科的建设范围。我们也在结合十九大报告思考,究竟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经过多次沟通和交流,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些共识: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一定是在培养世界一流的法律人才,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来对待。我们准备从课程体系全面改革入手,改革的核心一方面要打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之间选课的界限,让他们一起学习知识、讨论问题、推进知识进步,开展未知领域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开发出更多个性化的课程模块,把学生培养成为他们想成为而且适合成为的人,成为能够和世界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同龄人进行对话并且携手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进步的优秀法律人才。
就法学研究来讲,今年9月8号我们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十九大报告展现了中国要为整个人类作贡献的决心、信心、责任感、使命感,所以,我希望未来法治研究院能够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成为一个团结国内优秀学者的平台,能够成为一个跟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积极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整个人类所带来的挑战。
新时代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周汉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只是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更为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最核心的是对公平正义的需要,这是法治能够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诸如民生短板、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社会事业面临难题等,法治均大有可为。进入新时代,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法治的基础性作用将会更为突出,更加重要。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有利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职、开展工作统一起来,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气象、新决心、新高度,有效解决法治建设中一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象,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重要制度支撑和保障,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源泉。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有利于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既有延续性,又有创新性,既体现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认识的新高度,又有利于切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领导。
十九大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鲜明的时代性、根本性、前瞻性、针对性,必将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法学研究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难得的机会,需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积极拥抱、参与、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中国将呈现一片法治繁荣景象
十九大代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宋鱼水
十九大报告对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亲历大会的代表,我有以下体会:
十九大报告、党章、纪委报告均体现了法治思想。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党章规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员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纪委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上;依规治党,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这说明中央建设法治的决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是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四位一体”法治建设深入开展。在党的建设领域,将党纪挺在法律前面。党的十九大在党员形象发生根本改变的基础上,必将以党员的法治形象推进全面法治建设。与此同时,依法行政工作力度将会进一步强化,以庭审为指引的司法正义必将更加充分体现公检法司法律共同体良好的司法形象,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而法治进校园、进课本、乃至融入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都指日可待,中国将呈现出一片法治繁荣的景象。
民主与法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增强。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从入选到参选,我不断见证着党内民主选举的过程。它既坚持改革开放的宽广思维,又不断总结中国本土化的民主经验,与我国的文化、历史深度结合,形成了我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让人民看到了希望,增强了获得感。
全民法治建设需要司法工作者更加热爱法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各行各业已然崛起之时,我们需要展示法治形象,需要一大批司法实干家,用我们的工作成果展示司法工作者的风采,展示公正作品的魅力。
小编精心推荐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