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满分作文:感至深处变成诗”,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满分作文:感至深处变成诗
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诗是与生活脱离的高雅者的活动。正因如此,当《诗刊》,人大文学院和凤凰网合办这一场专为市民百姓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时,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热议浪潮。
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底层人民”出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局限,勉强做出的那些句子根本不能称之为“诗”。这其中竟也不乏一些专家学者,对这样一个普及诗歌的活动持负面态度,这让我不禁想到蒋勋大师在《蒋勋说宋词》里指出的一个观点,文学的定义有狭义也有广义。广义上来说,一切源自于生活的感悟,甚至都不用落之笔端亦不用诵之成篇,均可称之为文学。这样一个对文学的界定让我赞赏并且感动,我坚定地相信,诗,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亦是生活感悟本身的产物,有感就有诗,无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感到深处便成诗。
诗人爱默生曾说:“自然便是诗歌。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我们是时候给诗歌脱下浮华炫目的金丝软甲,让诗回归生活,回归百姓,遍及每一个普通人了。诗在普通人中的推广,不只是对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实质上也是对诗这种文化形式本身的促进与改良。喜爱诗词的人都知道,词的产生就源于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唐是诗的鼎盛时期,然而当诗发展到极致时,它便越发地脱离生活,脱离平民,脱离基层。当一种形式成了少数文人的专门技艺时,便是它走向衰落的时候了。在这时,民间庶民甚至妓女总在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倒反而因其在基层在大众的普遍,而慢慢提升了地位。在这一时机,南唐李后主的出现又将这底层的词“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于是词便在旦夕间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新型、繁盛的艺术形式,讲诗歌史又推进了一大步。
回望历史,“伶工之词”竟是诗歌进化的原材料。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否认,这一次朗诵会的主角——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他们,不会是给诗坛注入新鲜血液的最强大力量呢?我们永远不能否认诗的生活化。或许曾经,面对韵脚规则严格的古体诗,只有少数文人有能力“戴着镣铐起舞”;但现如今,随着自由诗体的推广,诗,应是大众的艺术形式,应为生活的产物,感悟的近义词!
只要对生活满怀热爱和感慨,人人都可以写诗,人人都可以做诗人。因为,有感悟处就有诗,感到深处便成诗。
推荐阅读:
中考优秀作文 | 中考零分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 | 中考作文题目 | 中考英语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