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火了。现在女博士遭嫌弃火了,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海归女博士相亲居然垫底,一起来看看。
在北京,“京籍京户”、“中心城区及教育高地房产”、“男性海归”、“女性本科”,被认为是相亲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指标。
周六晚,上海市愚园路的一家咖啡厅二楼。
女士们身着裙装,妆容精致,与身边的男士说说笑笑间,话题从医疗市场、股票金融到欧美留学经历,维持着客气又不至冷场的气氛。
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男青年在全场穿梭,试图将略带拘谨的新来者们男女搭配,安排落座。他叫唐立奇,是这场名校单身聚会的组织者。这位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三年前追姑娘失利,一冲动,拉朋友组织了一场18人的海归聚会交友活动。反馈意外积极,有参与者要求一定要办下去,唐立奇的职业生涯从此转型。
“哎,你好。来啦?”他颇为熟稔地冲一位看上去35岁左右的男士打过招呼,又把他介绍给旁边的女生:“这位是Andy”。
“没有太多要求”的完美主义者们
Andy 自己也记不太清楚这是第十几次参加活动。
他在上海一家知名金融企业做高管。一般的相亲平台他不愿参与,因为忙,不想浪费时间。他两次提到:“如果你选择做20%的人,就不要听80%的噪音。”唐立奇的聚会参与者大多来自名校名企。
尽管如此,Andy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总体上符合标准的人”。他说,最看重对方的内在、三观、脾气性格,以及有没有共同语言。
但学历是硬性标准之一,必须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因为“妈妈的基因对小孩比较重要”。相貌也是有要求的,Andy 很坦然:“外在决定是否去了解,之后再看内在。”
他不希望对方是同行,担心金融行业工作繁忙,没人照顾家庭。有些岗位经常需要谈判,他觉得时间长了女生会性格强势,也不太喜欢。聚会的自我介绍环节,Andy拿着话筒想了想,给了在座的女性一个忠告:“不是我性别歧视,有些(金融行业)前台岗位确实不太适合女生,尤其是结婚生孩子以后。”
但理想中的另一半,工作也不能太闲。公务员、行政人员怕没有共同话题,当家庭主妇完全没事业也不好。“最好是有事业规划,又不需要太拼,可以适当挪出一点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Andy说。
究竟哪些职业符合条件,他也无法具体说明。“没有太多的要求。”他说。
此前的聚会中,Andy曾看中一个90后女孩,但相处一段时间后没有继续谈下去:“90后长得还不错的就有点傲娇,不太成熟,沟通会有问题。”所以他现在希望女生是85后90前,心思稳定,不要太自我。
兜兜转转,Andy自己也很苦恼:要求的各项条件,能体现出一两条的人很多,但同一个人满足所有标准的就很难找到。回顾所有感情经历,学生时代的那一段是最好的:“那时候没想那么多。而且那时候觉得是问题的,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那已经是十年之前的事了。现在的标准,他不想放弃。
不能是河南人,广东人,东北的
一定得是处女
Andy 不是个例。“相遇未名”红娘总监Jessie 经常遇到类似的客户,在这个由北大校友创立的单身交友网站上,大多数人的要求都很高。“名校毕业生习惯了完美主义,相亲的时候也一样,很贪心,什么都想要。”她总结说。
她遇到过一个86年的男生,海归名校毕业,家族资产上亿,要找90后年轻女孩,身高165-168厘米之间,一定得是处女,原生家庭必须和睦,而且“不能是河南人,不能是广东人,不能是东北的,也不能是北京人——他自己是北京人,觉得本地姑娘脾气大。”
不局限于名校毕业生,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城市白领之中。
常有人对红娘哭诉自己的孤独——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学历和工作背后,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艰难,让她们渴望归属感。但“宁缺毋滥”是挂在嘴边的原则,年纪稍长的尤其犹豫。Jessie 称之为“选择障碍”:“她会说,我都等这么久了,如果愿意妥协,何必等到现在。”
最困难的是,无论男女,很多人根本不愿意改变。Jessie只好叹气:“太过于理性了,不想吃一点亏。但谈恋爱不能太理性啊。人生有很多不完美,你自己也不完美。”
唐立奇为聚会组织起名为 The Lonely Club,参与者中女生人数远超于男生
“名校圈”里的相亲法则
张华从复旦本科毕业后去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拿到绿卡后回国做创业和投资。在美国时,他曾详细列过一份清单,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五点对未来伴侣的要求:独立、爽快、会玩、有自己的想法和有执行力。
简单的标准背后是一整套解释体系。比如“独立、有自己的想法”意味着自信,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教育,乃至“自信心有没有被摧毁过”有关。“前提条件来说,她肯定比较优秀了。”张华解释道。
还有一点没写,但在判断时至关重要——学校。“要还不错的本科,不错是指华师大以上。”张华说。范围大致框定在综合实力排名前30的高校,重点则是“本科”。女友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学,张华对这一点非常满意。
组织过数十场单身聚会的唐立奇看得更清:“中国有句话讲得很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据他观察,大部分有海归背景的人都希望找海归,名校生没有名校情结的也很少,女生尤甚。Jessie也说,诸如“北大硕士看不上N理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理由大多是认为对方一定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不属于同类人。
事实上,无论聊天的话题是餐厅水准、健身课程,还是国外旅行时的潜水、跳伞经历,都隐隐昭示着谈话人的经济实力。依托名校打造的“圈子”本身就是一道门槛,物质条件与“附加价值”一样,以隐形的方式实际存在着。
中国式相亲鄙视链
你们外地人怎么还那么多事儿,能找个北京的够不错的了,还挑什么啊。”
中山公园的相亲角,一位替儿子找对象的北京大爷,正理直气壮地训斥一位刚刚拒绝了自己的姑娘。
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密密麻麻摆满了伞,标注着各家单身儿女的信息。
陈阿姨坐了半日,跟旁边的人闲聊起来:“现在他们(其他家长)首先问我儿子有没有房,有无房贷,根本不问小孩子性格怎么样。”
上海有人民公园相亲角,北京有中山公园相亲亭,无论南北,都同样活跃着为孩子操持婚事的父母。
带着“交易目的”的父母都不肯吃亏,婚姻市场的内部竞争机制在这里十分明显,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扔树根下,无人问津;北京户口的残疾女也成重点考虑对象。
但很黑色幽默的是,即使你是北京户口、独立房产、高颜高薪的姑娘,只要你属羊,那也将被抛弃到鄙视链低端。
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十羊九弗全”民间传说却成了相亲的硬标准。
“鄙视链”这个词在网上很流行,但是看到“相亲鄙视链”,还是让人无奈而愤怒。
在各大相亲角里,我们丝毫看不到阅读理解题式的对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相反,一言一语都是小心机和大算计。相亲者纷纷披上坚硬的铠甲,抖擞着自己的骄傲,唯恐把心底里最柔软和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
在这个所谓相亲鄙视链上我们不难看到,男性的五级排序是按户口、房产、学历依次降低正常排序。而到了女性这边,高学历的博士海归却跌倒了谷底。这样的偏见,大概是女博士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在大爷大妈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标准下,那些单身的孩子无论怎么配对,都是各种人生艰难。
从相亲鄙视链上升到阶层鄙视链
所谓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不过是已被时代淘汰的大爷大妈们的价值观映射,中间有很多愚昧荒唐,但也不乏真相。
这个早已不新鲜的相亲市场中,更耐人寻味的也许不是什么相亲鄙视链,而是阶层鄙视链、地域歧视链。
“我们不找外地的”
“京籍和京户有着天壤之别”
“住四环外没法串亲戚”
“外地人就是想占北京的便宜”
“只要北京户口残疾也行”
像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规则”,在真实的恋爱婚姻中未必是绝对铁则,其所呈现的潜台词才是真相——户口所承载的附加值太大了。
有段子说两个有房有车的北京本地人结婚等同于两个上市公司合并。看似一句调侃的背后却影射出户籍福利的真相。
在婚姻关系中,要求门当户对不是原罪,没有爱情基础的门当户对才是问题。
国外圈子太小,只好回国相亲
美国的华人圈子小,适龄大姑娘小伙子们纷纷回国相亲找对象。有人在国内看到一份相亲价目表,直接吓跑了。还是在美国相亲“实惠”啊!
@nathan123
24,在某FLAG公司工作,刚来湾区三个月,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不泡吧,喜欢各种运动,个子不高也还算匀称。就是圈子太小,周围的人不是阿姨就是家属。湾区这男女比例真是大问题。
说FLAG不愁找对象的站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还说多谈谈恋爱就好了,又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爸妈也是有点急,他们还觉得是我要求太高。我明明就没有要求好不好!
同学让我可以回国相亲再说,个人问题比工作重要得多。说的也挺有道理。
@spicyyy
来Austin两个月,不喝酒不泡吧,回家敷面膜看电视玩游戏,身边的男性不是结婚就是有对象。也很困惑怎么办…
同事说不如试试online dating...可怕的是我居然开始认真考虑了。
@calalia
我也回国相亲,大叔比较靠谱,结婚快会照顾人,30-35 黄金年龄。
@餘地
就拿我身边的小姑娘做例子,一个是找到一起打拼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留下来奋斗H1B,一个是打算回国相亲,她专业也不适合留下来,还有一个现在投行工作,男友阿三。我们都是90的,投行女30了。
@莉娜酱
曾经真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就自己养自己,不然跟着错误的人走进错误的婚姻生下孩子才是噩梦的开始。所以,宁缺勿滥。
那些在公园摆地摊“买卖儿女”的大爷大妈,某种程度说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很类似,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交活动。
以帮儿女找对象为名,扎堆娱乐呢。所谓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不过是已被时代淘汰的大爷大妈们的价值观映射,中间有很多愚昧荒唐,但也不乏真相。
人们之所以吐槽,不是因为完全否定门当户对,只是在阶层固化的焦虑之下,担心个人努力永远实现不了逆袭,只能成为那个简历被扔到树根下的人。
中国式相亲价目表,看看你在哪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