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美国将实现“高考改革”?超百所顶尖高中推出全新学生评价系统,新模式具体是什么呢?有哪些弊端呢?下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中国在进行如火如荼的高考改革一样,美国也并未停下改进大学招生录取改革的步伐。
由超过100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推出的一个全新学生评价系统——素养成绩单(Mastery Transcript),企图在未来全面改写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
这种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被称作“新模式”(A New Model),一经发布,就获得了帮助学生申请美国高校的美国“入学、资助以及成功联盟”(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CAAS)的支持。
而使用 CAAS 申请系统的用户就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80余所美国名校。
有人认为,新模式将取代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等美国标准化考试,成为美国高校录取的依据,也有人不以为然。
相比于传统的评分制,美国新推出的新模式拥有三大特征:
1.不看成绩——学生档案上没有课程名称。每修得一门课程,学生将获得对应的掌握学分(Mastery Credits)。
2.动态记录,一目了然。使用电子记录平台格式统一,简洁、直观。
3.学校拥有较大自主性。虽然能力鉴定模板是固定的,但每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权重。
新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尽管相比于标化考试,综合评价的确能更加全面、科学地测量学生的多项能力,但拥有综合评价特征的新模式究竟能否取代SAT和ACT,仍有许多问号。
过程性评价能完全取代终结性评价吗?
如前所述,新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上,无疑给中学教师们增添了更多负担,他们能否有精力承担,或者说,能否科学合理应用新模式,都会存疑。
虽然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师生评估、同辈评估以及档案袋评估等多种方式,但考虑到多种评估方式的结合使用和交叉运用,才有助于形成全面详细的考察结果,而新模式忽视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使我们有理由担心,由此形成的考察结果也并非学生的全面水平和潜质。
如果忽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也就难以考察学生在考试中才能展现的心理素质和抗压状态。
分数其实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抛弃分数的考察有悖于选拔综合素质优异学生的初衷。
评价标准和评价成本问题
新模式的评估内容条目繁多,仅“分析和创造性思维”一项就有12个考察条目,8项能力加起来,考察条目总数更达61条之多。而评估条目的繁多也就增加了评估难度。
案例
以“分析和创造性思维”为例,需要考察学生的内容就包括:
定义、管理及处理复杂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偏差及其是否全面,应对信息过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分析、创造概念和知识,用试错、测试等方法解决问题,从多角度看问题,建立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连续推理,融合与适应,解决没有依据可循的新问题,运用知识和创造力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等。
如此繁杂内容,要想评估清楚,难度可想而知。
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如何判断学生的具体行为和评估条目的对应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打分,也难以形成明确的标准,以致于难以借助机器对学生的相关材料迅速筛选和评价。
虽然MTC承诺,会开发技术平台进行电子记录,但就目前来看,仍是画饼充饥。
如何统一评价标准?如何降低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MTC想要颠覆美国高中的评价体系,势必需要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
给中国的启示
虽然新模式取代美国标化考试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新模式体现出的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及核心素养的重视,对中国教育而言,仍有不少启示。
对于地域辽阔的中国而言,虽然由于各省市教育水平存在客观差异,标准化的统一考试看起来更具高效度和信度,但正如MTC发起人D. Scott Looney所言:
“他们(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成长,而成绩把许多经历都过滤得一干二净。这样非常不人性化。”
中国教育界应该认识到:“在教育环境中,不能仅仅凭一个单独的测验分数去作出那些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或定性,决策还需要依据其他的相关信息。(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2014)”
可喜的是,新一轮高考正尝试借助“两依据、一参考”(高校依据学生的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的新模式,克服过去“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
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存在不可用、不可信等问题,高校在高招录取中一般并不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信息。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导向逐渐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更加关注公平”,在此背景下,评价制度改革也不能为了“撅断高考指挥棒”而“撅断高考指挥棒”,改革的目的是选拔出更具能力、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试图用另一指挥棒取而代之。
总之,评价制度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最好避免单一评价制度的“一统江山”。
我国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要在吸收国外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发展具有中国情境性、文化性、地域性特点的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