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执业药师备考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了,为了帮助考生能够在冲刺阶段中更好的提分,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汇总【二】”,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汇总【二】
附桂风湿膏
组成:桂枝、附子等。
功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酸痛、关节麻木等。
剂量橡胶膏剂:4片/袋,外用贴患处。
牵牛子
1. 泻下,逐水用于水肿,臌胀,痰壅喘咳。
本品苦寒峻下,入肺、肾、大肠经,能泻下利水,通利二便,又善消痰涤饮,使水湿、痰饮从二便排出。其逐水之力较甘遂、京大戟、芫花稍缓,但仍属有毒而峻下之品。用于水肿、臌胀、二便不利之水湿实证,胃肠湿热积滞之大便秘结及痰饮喘咳之证。
(1)治水肿、臌胀、二便不利正气未衰者。可单用研末服,亦可与甘遂、京大戟等共用,如舟车丸。
(2)痰饮咳喘,面目浮肿。多与葶苈子、杏仁、厚朴等同用,如牵牛子散。
2. 去积用于肠胃湿热积滞,大便秘结,食滞等。
本品有泻下通便消积作用。治实热便秘或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单用本品即效,或与大黄、槟榔等同用;治食积不消,可与莱菔子同用。
3. 杀虫用于虫积腹痛。
本品有驱虫作用,并可通便排虫。对蛔虫、绦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证有效,常配槟榔、使君子、芜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1.5~3g.炒用药性减缓。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不宜与巴豆同用。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二】
大黄与芒硝对比
大黄与芒硝均具苦寒泻热通便之功,能峻下热结,泻火解毒,治实热积 滞,大便燥结之阳明腑实证多相须为用。然大黄苦寒清降之性较甚,既善泻胃肠实热积滞,又善除肠道湿热积滞,降上炎之火,用于食积、湿热泻痢,火热上炎之目 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且能泻血分实热,兼可破血行瘀,清泄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证、黄疸、热淋等;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内服外用均可。而芒硝咸 苦而寒,长于软坚泻下,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长于解毒,常用治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附子与肉桂对比
附子与肉桂均性味辛热,具有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肾阳虚、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胸阳痹阻之胸痹心痛及寒湿痹痛。
然附子大热,功擅回阳救逆,为治亡阳证之 主药。
而肉桂作用较附子缓和,以温补命门火为主,又能引火归源,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等;并善温经通脉,治寒凝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 腹痛等证;且能助阳补虚、散寒通脉,以治阴疽。
砂仁与白豆蔻对比
砂仁与白豆蔻均芳香辛温,均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证。
然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胎动不安等证。
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药力虽较缓,但又可治湿温初起或邪在中焦等证。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三】
磁石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病证】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耳鸣,耳聋,目昏。
(4)肾虚喘促。
酸枣仁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养心安神,敛汗。
【主治病证】
(1)阴血亏虚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
(2)自汗,盗汗。
磁石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病证】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耳鸣,耳聋,目昏。
(4)肾虚喘促。
蒺藜主治病症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
【主治病证】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肝气郁结之胸胁不舒、乳闭不通。
(3)风热目赤翳障。
(4)风疹瘙痒。
牡蛎主治病症
(1)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阴虚动风。
(2)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3)瘰疬痰核,癥瘕积聚。
(4)自汗,盗汗,遗精,带下,崩漏。
(5)胃痛泛酸。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四】
当归四逆汤
当归 养血活血,温经散寒 君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
白芍 养血益阴 臣 手足厥冷,神衰欲寐,舌淡苔白,脉细
桂枝 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病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脉滞涩
细辛 温通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木通 通利血脉,制约诸温药温性太过而耗血动血 功效
大枣/甘草 养血益气,调和诸药 运用
滴耳油
【药物组成】核桃油、黄柏、五倍子、薄荷油、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肝经湿热上攻所致的耳鸣耳聋,耳内生疮,肿痛刺痒,破流脓水,久不收敛。
【用法用量】滴耳用。先擦净脓水,一次2~3滴,一日3~5次。
【注意事项】耳病如化脓性中耳炎出现头痛重者忌用;耳内流脓日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者慎用;儿童慎用;不宜与温补性药物同时服甩;忌烟、酒、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物。
茯苓与薏苡仁对比
茯苓与薏苡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湿盛之泄泻。
但茯苓健脾作用较强,兼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
薏苡仁性偏寒凉,善清利湿热,又能清热排脓、除痹舒筋、通利关节,用于肺痈、肠痈、风湿痹证、筋脉拘挛等证。
消食药口诀
山鸡二芽莱神曲,消食和中并化积。
山楂兼能活血散瘀,专消肉食积滞油腻。
莱菔兼可除胀满,降泄肺气以化痰。
回乳疏肝找麦芽,神曲和中将表发。
鸡内金涩精止遗,化坚消食又运脾。
稻芽消食兼补虚,健脾开胃均不拘。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五】
中药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旧制一斤两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 0.5kg = 500g
1市两= 31.25g
1市钱=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