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这句话仍然经常被我想起。觉得老师真是厉害,一针见血。
出国这么多年,尽管美式的中餐据说在美国是属于中下层或者更底层人民的选择,可是一提到去餐馆吃饭,我还是宁愿选择去中国餐馆吃味精超标而且OVERCHARGE的炒饭,也不愿意在洋餐厅嚼冰冷的生菜叶子和面对鲜血淋漓的生肉。很多在美的中国人回国时候总偏向乘坐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有地道的中餐吃。虽然飞机上的快餐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对于这么一群长期在国外饿绿了眼睛的中国胃们来说,无疑是天珍佳肴。
做学生的时候,一个在国外呆腻的老朋友和我通信频繁,很多的话到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只是其中有一句话在我出国之后就特别清楚地浮现出来:“每天在这边吃这些让人呕吐的芝士,土司……”我当时就特别不理解,其实我在国内吃早餐也是两片土司上面涂一层果酱或者黄油那么吃下去,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我觉得他实在是有些吹毛求疵了。
可是到了美国亲身经历之后,才觉得自己真是“风景那边独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吃土司再不涂黄油和果酱,我用老干妈豆腐乳抹面包,回味无穷啊----------
美国是一个比较重视早餐的国家。跟中国人一样,在美国的上班族也同样行色匆匆,很多的时候就是一杯咖啡,一个面包圈或一只牛角面包,车开到公司早餐也就吃完了。但是周末就不同了。
在中国,在休息日的时候大家肯定都要好好的睡上一大觉。可是很多的美国家庭,周末不上班的时候往往还会起大早,即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也一定会拖家带口地在门口排队等餐厅开门营业,为的就是那一顿早餐。所以,有时候我觉得美国人对早餐的重视实在是有些撑杆跳厕所--------过分(粪)了。
美国的早餐也不过就是橙汁,煎土豆,华夫饼,薄煎饼,炒鸡蛋,和面包圈BAGEL等。面包圈听上去很好听,可是硬梆梆的,吃进嘴里得用大力咀嚼,而且没有味道,干干的。很多时候吃面包圈就跟偷情的男女一样,偷到了不如偷不到。
华夫饼在中国我还没有看到过,有点像中国的三角糕那样的烤法,不过中国人用的是米浆而已。薄煎饼有点像中国的摊煎饼,一勺面搅稀了和了鸡蛋和糖往热油锅里淋。其实在美国的早餐,我比较能吃得下的也就是华夫饼和薄煎饼了。
小时候家的楼下有一家烧饼摊,每天早上很早的时候,我们即使是住在六楼上,也能够听到擀面杖梆梆地敲案板的声音。然后大人给几毛钱,就拿个扁箕跑下楼去买烧饼,经常是有很多的人都等在那里了。
卖烧饼的是两家人,两对夫妻。男的负责揉面,烤饼,女的负责收钱,点作料。彼此配合默契,有条不紊。每一个烧饼要揉好几次,揉面的手艺娴熟,一捏一团一压,一个圆圆的面饼就摊出来了。每摊一次都要在面上点酱油,刷菜油,洒葱花点然后再一捏一团一压。如此几番过后,饼坯才算做好。掌柜的把面拿在手上,用凉水抹湿手背,弯下腰伸手入炉膛,“哧”的一声,就把饼坯稳稳当当地贴到炉壁上。循环反复,速度极快,让人眼花缭乱,直至烤完盖上炉盖。十分钟后就有热烧饼出炉了。
大家都很专心地围着看卖烧饼的人仿佛庖丁解牛式的工艺过程,映着那红通通的炉口,在微微的晨风里互道早安,话话家常,空气中有一种悠闲的安稳。
太晚了,大脑停滞,乱七八糟地写几个字,惊觉自己的文字运用能力大大退步,想起昨天晚上做梦,梦里的中国人都讲英文。太可怕了。
还有的就是,回答一些问题:出国的人并不等于不爱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汉奸也没有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