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方法做事永远都是事半功倍,国考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片段阅读选项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片段阅读选项分析
公务员考试行测中,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决定了我们题目是否理解准确,能够将符合要求的答案选出来。但从反馈的数据来看,大部分考生刷了很多题目,阅读速度上去了,但是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还是会经常出错,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今天就通过片段阅读中主旨观点题这种题型,来和大家分析一下考官设置的迷惑选项有什么特点。
一、迷惑选项偏离文段重点
科学的目标是探寻自然界的规律,试错是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探索的历程 中,有着许多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熟知的试错细节,例如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为反对量子力 学而抛出“EPR 佯谬”,人们不会接二连三地进行试验,进而揭开量子纠缠的面纱, 开辟量子力学研究的新领域。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总是迈出正确的脚步。发现并剔除一种错误的可能,就是离真理更进一步。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探索未知的历程也 是踩着错误向上攀登的历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过于迷信理论权威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B.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对科学研究具有价值
C.科学研究是纠正错误,趋近真理的过程
D.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历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
【答案】B。文段首句即点明主旨:试错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文都是对此的阐述。通过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从而促使人们不断试验,进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研究的例子,指出错误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阶梯,错误对科学研究具有价值。B项与此表述一致,为正确答案。C 项的迷惑性比较大,科研探索不可能每一步都正确,但也不意味着每一步都错误,故说“科学研究是纠正错误……的过程”有欠妥当,且更多强调科学研究是怎样的过程,偏离文段的重点。文段重在强调的是错误对科学研究的价值,B项对主旨的概括更准确。因此本题答案为 B。
二、迷惑选项描述过于笼统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一些实践部门就逐步发现,在供给低保等复杂的社 区保障服务时,仅凭单个部门的力量已经越来越不足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了。进入 21 世 纪以来,更多立足于民生的社区服务(如廉租房等)被推出,这些服务的实现日益依赖 多个“条线”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部门间的协同性是未来社区 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最能体现文段主旨的一项是:
A.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B.未来的社区服务需要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C.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
D.社区服务的实现依赖多个政府部门
【答案】B。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先指出复杂的社区保障服务仅靠单个部门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然后进一步强调更多社区服务的实现依赖于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最后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出结论,即追求部门间的协同性是未来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A 项没有提到“社区服务”,C、D 项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且C选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表述不够清楚, 均可排除。本题选 B。
2020省考行测之逻辑填空找细节
逻辑填空是省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考题中重要且让考生头疼的题目,它是有一定考查难度的,而很多考生在做题中往往就是凭借着语感带选项去空格处阅读来选择答案,最后正确率惨不忍睹。今天就带领大家重点分析逻辑填空,找准细节,做对题。
其实很多考生没有做对,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重点分析语境,没有抓住题干中的提示信息。分析语境最基础的就是要读懂每一句话,从而抓准提示信息,判断空格处要表达的词语含义。
【示例】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虽然在空间和情感上越来越________,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却又________地与他人的利益和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促成人们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呼吁公共利益。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冷漠 无孔不入 B.疏离 前所未有
C.隔绝 迫不得已 D..封闭 始料未及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在这个时代,人和人在空间和情感上的情况”,之后通过转折说明利益和行为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听过转折前后发生的变化就不难确定第一空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紧密”,并且要能够和空间、情感进行搭配,可以说明空间上联系不紧密,情感上也不紧密。A选项“冷漠”指冷淡,不关心。情感可以是冷漠的,但空间不行,A排除。B选项“疏离”指疏远隔离。可以体现空间上的隔离和情感上的疏远,保留。C选项,“隔绝”指隔断,情感上隔断代表联系不紧密,空间上隔断代表没有联系,符合文意,保留。D选项,“封闭”指严密关住,也能体现出来情感和空间上的不来往,但是文段中强调的是“越来越”,是一个过程,而封闭是一个结果,排除。第二空中,最后一句话中“这促成人们主动参与公共事物”,表明是由于人们联系紧密才出现“主动参与”的结果,则第二个空就不可能是表达被迫的“迫不得已”。验证B选项“前所未有”,指以前所没有过的。通过首句“在这个时代”利益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可以表明这是以前所没有的。选B。
行测数学运算指导:质合数与公约数公倍数的故事
质数与合数在实际求解过程中,不止可以求解经典题型:(1)求一个数的正约数的个数;(2)约数的分组问题。在行测考试中,还有这样一类题目,需要求解若干个数的公约数和公倍数。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约数和倍数: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且B不为0,我们就称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那么,什么是公约数和公倍数呢?一个数M同时是若干个数的约数,则M就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一个数N同时是若干个数的倍数,则N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根据约数B最大不会超过A,可知,公约数M在有限条件内有最大值,称为最大公约数;同时,倍数A最小不小于B,则公倍数N有满足条件的最小值,成为最小公倍数。
其次,如何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短除法。如下图:
![](https://img.liuxue86.com/images/20200616/966f4aa10f6de7c018e1e280886ef214.png)
最大公约数=2×2×3=12;最小公倍数=2×2×3×2×3=72。
【总结】
求解原则:最大公约数为几个数共有的约数的乘积;最小公倍数为几个数共有的约数与自身剩余的质数的乘积,若为三个数及以上,则需保证自身剩余的质数两两互质(即除1以外再无共同的约数)。
![](https://img.liuxue86.com/images/20200616/4fc3f7f044902b0265b8e3e8fbf2cf51.png)
最大公约数=3(三者共有的约数);最小公倍数=3×2×2×3×2×1×5=360(2、1、5任意两个数均为互质)。
对于公约数和公倍数的考查,有些题目能够直观的判断出来,而有些却不容易。
例1、一张长方形纸,长2703厘米,宽1113厘米,要把它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张不能有剩余且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大。问:这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A.153 B.156 C.158 D.159
【思路点拨】
根据题目要用长方形彩纸裁剪正方形,并要求纸张不能有剩余且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大,据此可知,边长是长方形长和宽的公约数且为最大公约数。
方法一:直接根据选项带入排除,由于尽可能大,则从选项D开始带入,符合题干条件,D正确。
方法二:根据长和宽的奇偶性(为奇数)可知,边长×裁剪个数为奇数,则边长和个数均为奇数,则排除B、C,同上分析带入D正确。
例2、甲每4天逛一次超市,乙每7天逛一次,丙每10天逛一次,某天3人在此超市相遇,那么三人下次相遇至少需要经过多少天?
A.28 B.40 C.70 D.140
【思路点拨】
要求三人下次相遇至少需要经过多少天,可知要想三人相遇,经过的天数必须是4、7、10的公倍数(甲每4天去一次,则8天去两次,依次类推,可知甲去超市经过的天数为4的倍数,同理得到乙、丙的结论,又因为三者同时去,则应为三者的公倍数),则要求经过的最少天数即为最小公倍数为140,则D正确。
【总结】
1、 公约数、公倍数题目首先须根据题干条件分析所求解数据与已知数据之间满足相应的整除条件(或约数与倍数的关系)。
2、 根据题干关系,判断求解数据或计算中需要的数值为最大公约数还是最小公倍数。
3、 确定题目所求答案。
行测备考:等差数列解题公式
等差数列是考生既陌生又熟悉的一类题型,在高中时已经有过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但等差数列的难点就在于专业性的概念比较多,公式转换灵活,如果时间过了太久,对很多概念就会模棱两可,公式记忆不全。从难度上来讲,等差数列的背景虽然比较多变,但题型特征比较明显,考点比较单一,接下来通过对概念、公式、解题思维的讲解和学习,大部分考生都能攻克这类题。
一、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都与前一项相差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
二、常见概念
![](https://img.liuxue86.com/images/20200616/5e5e472d2efcd8ba4e93cf802438071b.png)
推荐阅读: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行测答题技巧 | 行测题库 | 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