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营养,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讲理、义、性、命等抽象概念,这是先秦儒家所不讲的。先秦儒家虽然讲“天”、讲“性”,但“天”实际上就是民,“性”的内容也比较具体,是仁、义、礼、智,它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宋明理学则树立了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理”、“天理”作为与现象世界相对立的本体,用它来贬抑、否定感性的个人,贬抑、否定这一个个活体的生命,在“天理”面前,后者被认为是低级的、没有价值的。它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造成了对感性个人的压抑,我们现代人很难认同这一点,因为现代生活对人的价值越来越尊重。地震时,为了救一个人,救一条生命,社会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人们都认为是值得的;医院为了抢救一个病人,哪怕是很老的病人或严重残疾的儿童,都要付出很多的资源,但现代人认为值得,人的个体生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得到尊重。而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天理”压制个人,这一点现代人很难认同,这是它的主要缺点。
除了这三个阶段的儒学各自有各自的缺点之外,儒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对人们的谋利行为,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位,。人必须在世俗事业、职业生活中谋利,不谋利不能生活,不能养家糊口。对这种谋利行为儒家虽然并不否定,但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有指出它价值是什么。儒家要想、儒家伦理体系存在这些缺点,这就决定了它要想成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伦理,就需要进行改造,不是拿过来就可以用。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儒家伦理中也存在着我们叫做良性根基的东西,它们与现代的观念相通,在它们的基础上可以嫁接现代观念。例如,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承认每个人都有一个“志”,都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虽然它不同于西方人的个体灵魂,但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儒家所说的这个“志”,经过改造可以成为现在人的独立精神实体。有些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著名历史家陈寅恪先生,他主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这一点,梁漱溟先生也是如此。他们不是西方式的个人主义者,而是儒家式的人物,但他们同样能够做到尊重独立精神,尊重思想自由。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儒家承认每人有一个独立的“志”,它是可以和现代生活相衔接的。再如,先秦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对人的“欲”没有像后来的理学那样予以否定,没有用一个抽象的概念来否定、贬抑感性的个人,这也是儒家的良性根基。
儒学的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儒学的开创
1、开创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学说;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苛政暴政,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4.文献方面:他整理编订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战国时期,儒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1、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1)孟子:(“亚圣”)
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发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观点,提出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要求统治者停止兼并战争,减轻赋税,制民之产,尊贤使能。
3.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伦理观上主张“性向善”,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制天命而用之,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礼”;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3.君民关系:舟水之说(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主张“性恶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代表人物董仲舒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宋明时期儒学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程颢、程颐(北宋):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有: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存天理,灭(或去)人欲”、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反对理学的繁琐回归本心。
3、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创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4、王阳明(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
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梁启超归结其思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者。
拓展阅读:儒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意义
1、儒家的和平思想有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
2、儒家思想,无论是褒奖它也罢,还是贬损它也罢,无可非议地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主要代表,它形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思想、信仰、气质,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说:“中国人(或华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十有六七是孔子和儒家塑造的,另外三到四成则来自道家、法家、墨家,还有其他民族。
3、儒家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目的是解决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其重点是调整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对社会问题治理,还是个人的发展与修养,儒家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4、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