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描写,反映了拉丁美洲的一段历史,我们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感悟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一)
孤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可是,能以孤独为主题,写成一本畅销但是实际上却也“孤独”的小说,这让人实在叹服。谁要想真正读懂孤独,《百年孤独》必看。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孤独。这本书,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事件密度大,而且离奇荒诞,夸张变形,令人应接不暇。所以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到非常痛快,可是,连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理清。不过,外国人名字长还可以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几代人都可以叫同一个名字。忽略混乱的人物关系对于读小说的影响,我还是得到了一点点感悟。
《百年孤独》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时间跨度一百年,描写了一家人与孤独相关的种种经历。
为爱疯狂是因为孤独吗?因为同时爱上皮埃特罗,贝丽卡和阿玛兰妲展开爱的角逐,当得知皮埃特罗和贝丽卡订婚后,阿玛兰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阻挠婚姻。奥雷里亚诺爱上蕾梅黛丝后,迫不及待希望将还是孩子的蕾梅黛丝娶回家。梅梅爱上巴比伦后,整个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与情人的欢爱之中。庇拉尔年轻时,与无数男人欢爱,老年后,还为年轻人提供欢爱的场地。为爱疯狂不是因为孤独吧,是因为爱火中烧,是因为人的欲望。相反,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从来不会爱上别人的人,才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出生起,就不曾爱过任何人,晚年靠制作小金鱼排遣孤独。
还有一种人的孤独,源于对爱的莫名的恐惧,阿玛兰妲错过皮埃特罗,又断然拒绝马尔克斯上校,一个人晚年靠织一件精美的寿衣打发,准确说是享受这份孤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始终拿不出爱的勇气?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放弃对于贝丽卡的怨恨?在生命的尽头,她终于领悟了孤独,看到因为孤独,梅梅和贝丽卡遭受的苦难,文中说这不是出于爱或者恨。那是出于什么?出于同情心,出于悲悯的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如此,她才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死神,才能够与往事和解,才能够获得一份真正的心理上的宁静与平和。
看得出,莫言的小说,深受这部小说的影响。《丰乳肥臀》,同样是以一个家庭为线索展开,写爱情时,人物多是着魔的疯狂的状态。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的严重缺陷外,又笼罩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冥冥中注定的命运的魔力。《百年孤独》中,开头的羊皮卷写下的预言,在结尾处,完美地精准地得到了验证,仿佛这一家族的孤独是注定的无法逃脱的。而上官家的女儿们,一个个丰乳肥臀,但一个个都零落了,好像也是命运的嘲弄。看似是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是,人在自己性格的局限上的无能为力,个人性格导致悲剧。
人的性格,关乎人性,是一个说不尽又说不清的话题。将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夸大,比如欲望,看似变形不真实,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因为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隐蔽。从这个角度讲,马尔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推到极致的大师。
这部小说中的孤独,我还没有读懂。在这里谈一谈,只是经典作品的一种误读。日后,再读《百年孤独》,恐怕又会有别样的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以前也拜读过。相比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百年孤独》更合我的胃口。小说中着重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史,也给我们呈现了南美国家的时代变迁。小说的框架宏大,描写细腻,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讲述着一个英雄家族没落的悲剧。
从书的结构来讲,多采用倒叙。还会从倒叙中,倒叙起因。这种手法,非常吸引人,让人读了就不放不下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来,世界级的文学家和普通文学家的差别在于,世界级的文学家能完美的填上他所挖的每一个坑。而且还能把所有的坑都连成一副美丽绝伦的图画。而普通的文学家,能把自己预设的伏笔解释清楚就已经很难得了,遑论将所有的线索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安排好。这是个人能力问题,世界级的文学家,他的眼睛在山巅,普通的文学家,他的眼睛在笔尖。
从书的内容来讲,虽然书中的背景架设在真实的世界,可是却掺入了玄幻的色彩。比如梅尔吉亚德斯数次死而复生,甚至魂而有灵指点着布恩迪亚们。比如皮拉尔特尔内拉,靠着纸牌算命,一算一个准。然而作者将玄幻插入文中,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反而塑造了一种宿命的环境,让几代人命运纠葛,如同莫比乌斯之环一样不断循环。最终,第一代布恩迪亚创建的马孔多,经历短暂的辉煌后,陷入了衰退,而布恩迪亚们则随着马孔多的衰退而消失在了世界上。给人一种,淡淡的哀伤,深深地绝望之感。
可从布恩迪亚的兴衰史,道学家又能有所收获。有着暴虐、乱伦、偏执、淫乱的家族最终陷入败亡,实在是宜其死也。道德和智慧实乃逆天行事,人类的宿命是要在欲望中沉沦而消亡,可道德和智慧去赋予了人们一定追求幸福和圆满的能力。而背弃仁智之人,纵使能辉煌一时,也将陷入命运的陷阱,因为当命运给予你礼物的时候,早已暗中明码标价了。
无论如何,《百年孤独》都不失为一个上乘之作,但愿有生之年,我舞文弄墨的本事,也足以感动人心。最后一首诗,抒发我的感慨,和对布恩迪亚家族的纪念。
百年孤独读后感800字高中生(三)
在忙碌却又充实的学业后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在这个可以自主调节时间,不必为完成作业而忧心的假期里,我与《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开始了一场邂逅。十本优秀书籍之中,读后想为它写点什么的感觉最强烈。
《百年孤独》和众多外国名著给我的第一感觉一样,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写作顺序也多采用倒叙和插叙,初读甚至一度因为晕头转向,理不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放弃深读。但是第二次将人物对号入座后再读,便被书中所渗透和传达的孤独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赋予了人孤独,同时又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孤独的:“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然而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及的孤独也与我们理解的狭义的孤独不同。带上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细细品味,孤独似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接受了采访,对孤独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那一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我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文明,开放与繁荣。
此外,《百年孤独》的魅力也在于离奇的故事情节。贯穿整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这些鬼魂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和排斥,社会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思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书中的旁白也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这些光怪陆离,恰恰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所无法隐藏的魅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完成巨著后曾有一个夙愿:希望一百年孤独的历史永远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但愿,作者的苦心和夙愿能够梦想成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