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生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很多学生会问起来通识教育,所以摘抄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
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在美国,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传统上,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愈益加强的时代,通识教育的范畴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宽,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的教育包括进去了,并在通识教育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更注重通识教育的整合性、目的性和确定性。如洛杉矶加州大学1998—1999年修订后的通识教育原则就包括了普通知识、整合学习、公民教育、文化多样性、经典原著学习、智能教育等。
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有多种,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各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或经过专门委员会充分研究后确定的,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但概括起来讲,最普通的形式还是核心课程。多数大学根据自身的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一组或多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
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
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等领域;
波士顿学院的核心课程包括艺术、历史、文学、写作、数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多元文化10个方面的课程;
麻省理工学院的要求则是核心科学课程、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限制性理工选修课程和实验室工作。
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生教育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具体要求则相差很大。如哈佛要求本科生修满32门课程方可毕业,其中16门课程为主修专业课程,8门课程为核心课程,8门课程为任意选修课程。
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第三年开始则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的课程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经过研究,精心挑选、组合而成的。如波士顿学院核心课程研究小组经过长达两年的多方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后,于1991年6月向学校提出了重组核心课程的建议,内容主要包括核心课程的学科分布与特征和成立学校核心课程开发委员会及其组成方式等。
该研究小组提出的核心课程的特征主要是:
(1)持久性问题讨论;
(2)重视学科历史;
(3)重视学科方法论的教学;
(4)重视将写作融入课程教学;
(5)包含多元文化的观点;
(6)关注学生的道德观与实践。
根据这些要求,研究小组精选了10大学科领域的15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