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有什么关于清明节的资料可以卸载手抄报上呢?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合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合集【一】
清明节的简单介绍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合集【二】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3、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4、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合集【三】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合集【四】
清明节祝福寄语文案
1、生死只在瞬间,人死如灯灭。
2、年父子生死,化成暮雨飞仙岭。
3、余生,愿我们都能少些遗憾,多些温柔。
4、怀念已逝的父亲,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5、愿您二老安康永无疼苦,在此儿拜过了。
6、生操劳,受尽折磨,享年八一,不虚此生。
7、点亮心灯,照亮天堂的路,愿逝去的亲人不再孤冷!
8、父亲,您不会孤单,儿子会在这个祭日里陪伴着您。
9、父亲啊,父亲,我的父亲,从此再也无法当面呼喊您了。
10、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11、经历了亲者别离,我突然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
12、感同身受,泪眼婆娑!无法忘却的记忆,绵长的思念,一辈子的痛!
13、为父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14、亲爱的父亲,你在那边还好吗,真的好想你,每每想起你眼泪都直流。
15、人间沧海变桑田,不觉离世已两年,父亲在天真灵验,保佑全家都强健!
16、愿老母亲她老人家一路走好!愿母亲的在天之灵安息!与父亲在天堂里团聚!
17、斗转星移十二轮,长眠高岭对河滨。时闻幼子呼阿爸,惜我无从喊父亲。
18、每逢清明倍思亲,何时抚平无尽的思念与忧伤,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
19、野花小草总相随,父卧八塘永不归。生子终究无用处,晚来只见暮云飞。
20、天不遂愿,我们倾其所能也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母亲还是离我们而去!
21、黄泉路上,不孝子女点燃蜡烛伴您前行。陌生山头,朴实乡亲将筑起一座新坟。
22、娘亲啊!再也不见儿女面,再也不听儿女音,再也不吃儿女饭,再也不顾儿女身。
23、缅怀母亲,只能去墓地,到母亲的坟前去诉说前情旧事,寄托绵绵无尽的哀思了。
24、我们以有这样的母亲为荣!如果有来世,我们愿意再做您的儿女,来补偿对您的愧欠。
25、母言传身教,何谈硕果几许,当鼎力效也。娘以杏育儿,已是福寿双全,亦安心辞之。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