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久前拜访了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的两个小村。虽然两村相隔仅三公里,但当地人却讲着不同的方言。两个村的居民都觉得自己的方言更好听,不愿讲德语“普通话”。这种情况在德国城市很少见了。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德国学者为此发起了抢救方言运动,因为方言不仅是文化,也是政治,比如,巴伐利亚方言的丢失,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巴伐利亚的灭亡。
在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和卢森堡等德语国家共同制定的“德语方言地图”上,记者看到,该地图将德语方言分为弗里斯兰语区、低地德语区、中德语区和上德语区,共53种德语方言。方言也是有“性格特征”的。调查显示,巴伐利亚方言被选为“最好听的方言”。汉堡方言则是“最性感的方言”,如果用汉堡方言说“我爱你”,最容易激发对方的“化学反应”,而“最令人厌恶的方言”则是萨克森方言,被认为“不高雅”。
据德国官方统计,说方言的德国人越来越少。20年前,41%的东德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如今才33%;当时,28%的西德人经常说方言,如今为24%。有些德语方言几乎绝迹,只有几百人掌握。鉴于此,德国上上下下发起了一场拯救方言的行动。
德国科隆方言学院的课程分为高中、大学和硕士三种。记者走进一个12周的“高中”班级。学员既有退休老人,也有企业高管,还有大中学生,甚至还有外籍人员。他们学习方言的初衷多种多样。有的希望能用科隆方言演唱歌曲,有的想在科隆更好地和别人交流。一位大学生的话则更实际,“我想更好地和自己的祖父聊天,因为祖父只会说科隆方言”。还有的则说,“只有掌握科隆方言,才算是一个科隆人”。德国莱茵语言研究所专家克内里森说,方言是可以用来识别身份的。“方言不仅仅是人们聊天交流的工具,人们同时也借助方言区别各自的身份。”
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基民盟要求那里的中德广播电视台更多地使用萨克森方言。州议员海特曼对《明镜》周刊说,萨克森方言虽然不受人喜爱,但中德电视台有义务以此强化它的受众群体的特性。
德国很多机构都在推广方言。比如北德广播电台首播的节目“Plappermoehl”以及巴伐利亚广播电台的一些节目都是用方言播出。各种方言音乐也在推广之列,比如著名的用科隆方言演唱的摇滚乐队BAP等。
在一些地方,记者还看到,路牌和各种介绍都有方言版。最近,柏林等地的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也把当地方言请进校园。孩子们开始像学习德语“普通话”和英语一样,严格地接受系统训练。德国各地的方言组织还建立网站等推广方言,不让方言成为一个“土气”、“落后”的标志。(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