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结构基于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做了较大调整,劳动课时独立出综合实践课正体现了这一点。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的“2022劳动课程标准全文最新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义务教育
劳动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 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 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 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 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 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 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 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 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 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 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 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 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 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 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 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 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 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 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 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 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 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 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 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 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 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 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 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 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 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 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 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 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 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 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 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 求“ “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 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为什么教”“教 什么” “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 “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 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 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课程性质 1
二、 课程理念 2
三、 课程目标 4
(一)核心素养内涵 4
(二) 总目标 6
(三) 学段目标 7
四、 课程内容 11
(一)第一学段(1〜2年级) 13
(二) 第二学段(3〜4年级) 16
(三) 第三学段(5〜6年级) 21
(四) 第四学段(7〜9年级) 27
五、 劳动素养要求 34
六、 课程实施 37
(一) 劳动项目开发建议 37
(二) 劳动过程指导建议 41
(三) 劳动周设置建议 43
(四) 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建议 49
(五) 课程评价建议 51
(六)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7
(七) 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58
一、课程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 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 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 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 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 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 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 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 的劳动品质。
二、课程理念
1. 坚持育人导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 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 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 新人。
2. 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 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 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 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
3. 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
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注重培养 学生自理、自立能力,选择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 域产业特色出发,选择工农业生产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感,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 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4. 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
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 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 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 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 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 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 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 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5. 注重综合评价
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 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 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 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 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6. 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重视劳动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 养,注重劳动课程实施中工具、材料、流程及场所的安全保障,制订 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劳动课 程安全有序实施。
因为正文内容过多,请大家通过网盘下载课程原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