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一部比较真实感的恋爱电影真实到真的以为就是自己在谈恋爱的那种感觉,从起初的满心欢喜到后面的相看两不厌但就是不喜欢了,没有了爱的感觉,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美好了。下面不妨一起跟随出国留学网小编一起看下“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观后感精选(最新4篇)”希望你会喜欢,欢迎你的参阅!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观后感精选(一)
坂元裕二《花束般的恋爱》在昨日上映。
多有趣的日子,2022年2月22日,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电影的故事主线非常简单,一对年轻人相识与相爱的故事。
作为成本最低的“情感穿梭旅行”的媒介,沉浸在书影音里,既可以和意想不到的陌生人对话,也可以心无旁骛地体验他人的旅程、回忆曾经的点滴、憧憬明天的面包与不再遥远的未来。
《花束般的恋爱》观影过程中,又笑又哭。不断感叹,“那是恋爱中的人!”
坂元裕二呢,这些年的故事讲述得愈发偷懒,这一次的故事,几乎在起承转合处都仿佛心里有数,但我依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他在很多人心里悄悄植入了记忆芯片吧,一些呼之欲出的生活化细节,总是恰好又精准地触发了一部分人那感性、柔软的心灵知觉。
恋爱想必有千百万种面貌,我想有一种,可能始于人类的想象、期待、自我的投射以及自以为的契合。
常言道,要爱人的真实、接纳真实的人,我们即便不在戏剧中去爱人,但若没有一丝“想象、期待与浪漫之心,毫无自我需求投射”的非理性,又是真的在“恋爱”吗?
所以有时候明白,成年人真正的奢侈品并不一定都是有数量限定的心爱之物,还有双箭头的心动、与所爱之人互相陪伴的时间以及相爱时没有太多物质忧虑的随心所欲。
世界难道不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爱而不得”,有恋爱时如影随形的甜蜜与痛苦,才有能如花束一般的绚烂色彩与截然不同的生命姿态吗?
有时候缘起的理由,也是缘灭的理由
有时候对方的优点,也是对方的缺点
有时候愿意为爱改变,也愿意让渡自我边界
然而亲密无间,同样会制造心与心的距离
即使有信心避免,却还是会无心地落入其中
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看爱情的开始与结束
并非所有人都将爱存放在生命中头等重要的位置,人在面对爱与不爱时,都有选择的权利。对相爱的确信,是不难的,对不爱的承认,才没那么简单。
当时女主已经感受不到男主的激情与爱了,她在正视这个问题,想全力修缮那座小屋[]。既然人有生老病死,恋爱也是一样的吧?男主常觉得是女主胡思乱想,甚至是没事找事。当女主提出分手,男主还觉得结婚就好了,别人也是这么过来的……
认知与思维的差异,像是正在充气的五彩气球,它们微妙地瘪了,或是炸了,颇为令人惋惜与心碎。
没有一劳永逸的爱,人理应有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看对方、看待爱与相爱的问题,只是人性趋向于稳定、永恒,也更贪图自私的快乐。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观后感精选(二)
2月22日,由土井裕泰导演,坂元裕二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的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上映。片中,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的“百分百合拍”的恋人,在经历五年恋爱后,也面临每对情侣都曾经历过的分手考验。如同电影名字一样,两人花束般的恋爱曾经灿烂,赏味期却有限,最终影片呈现出的细碎真实,让人唏嘘。从该片中不难看出,共同的爱好对于一段感情的开始很重要,但没有相同的三观,恐怕难以走得长久。
该片由坂元裕二担任编剧,而他过往的作品,如《东京爱情故事》《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等,多是口碑之作。他善用细碎的细节,呈现真实的人物关系和状态,击中观众最隐秘的内心。如《四重奏》中在炸鸡上撒柠檬汁这一个小细节,却让四位主角因此有了一长段讨论,又因此反映出四个人各自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而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在《花束般的恋爱》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花束般的恋爱》中,男女主角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脑回路在一起:爱用电影票做书签、爱穿一样品牌的帆布鞋、爱看一样的书和展览……相同的爱好让两个人很快有了共同话题,并陷入一场crush。但这样的共同爱好并不等同于共同的三观。一个是从新潟来到东京,渴望着能与爱的人永远在一起的男孩。一个是在东京土生土长,对爱情抱有悲观态度,认可“开始是结束的开始”的女孩,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当两人从学生时代进入社会,遇到“责任”、“柴米油盐”等现实问题,从而选择了不同的路。爱好文艺的另一半开始翻起了成功学,两人一同分享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的时光被一人996一人落寞而替代,这段真空中的爱情被扎破,最终走向枯萎。
“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曾经告白的地方,两人酝酿着告别时,男主角却又说出了这样的话。是啊,大多数人似乎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而此后,他们目睹邻座一对爱情刚刚萌芽的男女,仿佛粘贴复制五年前的他们,终于明白这段感情应该彻底说再见。他们看似相似的灵魂,并非有多么独特。书影音上相同的品味有时会让流于表面的文艺青年所误解,而缺少深层次思想交流如同地基不稳的大楼,终将分崩离析。
花束般的爱情,花期有限。但还好,一起走过的岁月,还有物证留存。影片末尾,两个曾经相爱的恋人再度相遇,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维方式和过往还是那样相似,只是身边各自有了新的伴侣。回到家的男主发现,在谷歌地图捕捉到的街景里,记录下了过往的一个瞬间:他和女主迎风走在河堤上,手捧花束,享受他们花束般的恋爱。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观后感精选(三)
《花束般的恋爱》是2022开年以来我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无论从剧本的完整性、舒适度、节奏感还是共情方面来看,都几乎无可挑剔。建议想拍爱情片的导演都买票去观看学习。不要以为爱情片就是狗血片,什么绝症、车祸、流产、多角恋都上演。而且既然是爱情片,就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不要老是以死亡为结局,太不吉利了。
两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各自暗恋自己的学长和学姐,却连表白的机会都没有。在阴差阳错的同学聚会后,因为错过末班地铁而相识,因为有太多相同爱好而相熟。 具体有多相同呢?喜欢同款游戏,追同款小说,爱看的电影相同,喜欢的导演相同,此时说他们是异父异母的双胞胎兄妹,我都会相信。这大概就是传说中注定的缘分吧!
第一次接吻是在红绿灯旁,红灯始终不变,他们越贴越近,越吻越深。后来才知道那个是按钮型红绿灯,这就是天时。约会时总能迁就另一方的喜好。男主山音麦(菅田将晖 饰)明明对木乃伊展览不太感兴趣,还是去赴约了。女主八谷娟(有村架纯 饰)本对天然气储气罐没啥感觉,还是答应去看三个多小时的视频(中途睡着)。
如果说迁就属于人和,那么学长学姐组织的聚会上,还有他们常去的饭馆就是地利。在这些地方要么让他们愈发相信爱情(学长和学姐相同的文身),要么总能碰上他们喜欢的乐理人和导演,连给他们端茶递水的服务生都是长在审美点上的女团成员。
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那么努力,为了跟爱的人过想要的浪漫的生活那么洒脱。可惜生活不是圣母,势必会一刀刀剥开他们理想主义的外壳,渗透给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两人毕业后,女主想去大公司应聘,屡屡失败,最后只能去给冰淇淋店打工。明明是三个人的工作,却要她一个人全部负担,因为店长和另一个店员搞暧昧,不干活。
男主想靠画插画为生,毕竟这是他的爱好。每天点灯熬油的画不了几张,一张的报酬只有一千日元,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到后来竟然画三张才给一千日元。生活所迫,女主不得不听从家人的建议去考证,男主也穿上讨厌的西装去大公司点头哈腰被训斥。
我觉得他们的故事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现状。每个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有血气方刚的时候,最初都是理想主义者。试问,谁不想把爱好当成一生为之奋斗的工作呢?可是他们要付房租,要考虑结婚。最主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已经占据了各自大部分的时间,私人生活几乎被消耗殆尽,就连爱爱都成为奢侈品,三个月都不做。
五年时间不算短,足够让彼此从爱好相投到厌倦对方。连参加朋友的婚礼,他们跟身边人探讨的话题都是请人参谋“如何体面地跟对方提出分手”。只不过真走到了这一步,男方舍不得女方,女方却很决然……好聚好散,再见就是路人。没有大吵大闹,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消极悲观,更没有死亡。看完他们,人们还相信爱情有奇迹。
花束般的恋爱电影观后感精选(四)
电影在生活流的叙事中拉开了序幕,简单的一次错过末班车的邂逅,让八谷娟和山音麦上演了一段经典的文青式相识。导演通过一系列的文艺符号将男女主人公联结在一起。音乐、电影、书籍皆成为二人的共同话语。例如:他们都认为音乐用一半耳机分享,是对混响制作的不尊重;二人皆有着用电影票根做书签的习惯;都喜爱阅读穗村弘的诗、今村夏子的书、押井守的电影;并且他们曾错过同一场展览,思考着同样的问题,甚至连告白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相同的节点……影片将现实中情侣生活的心动时刻在两人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场景中得以复刻。
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一再加强着这种“相似性”的配对,并且这种配对常常是以“物”的形式呈现,除了多次出现的耳机和同款式的白色帆布鞋,二人的着装也有着心有灵犀的默契。这些“物”营造出一种称之为“命中注定”的氛围,让主人公惊叹于共同的喜好,为“原来他和我一样”而心动和满足。然而,这种基于“物”而产生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虚浮的表象,因为物遵循消费逻辑,如同时尚,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也暗示着两人的情感,将会在不久的以后出现变动。
二、为“物”所“哀”
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曾提出“物哀”理念,他认为:“在所有的人情中, 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就是男女恋情。在恋情中最能使人‘物哀’和‘知物哀’。”其中,“物”指的是具体的某一事物。“哀”是在主体感觉到感知的对象后产生的一种情结或是情绪,即触景生情,感物生情,被事物所打动,流露出自然的感情。
影片从心爱之“物”的相似开始,到了后半段,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因关注之“物”的不同而结束。此时,“物”的更替反映着爱情的变质。例如:在房间里一起看漫画《宝石之国》的两人,却在成功学书《人生的胜算》和纯文学书《茄子的光辉》的分歧中渐行渐远,二人不再相似的着装和鞋子……均在表明两人灵魂契合处的东趋西步。
此外,导演还巧妙利用冷暖色调来呈现不同的情绪,借助微小的细节以细腻的情感隐喻,使观众构建了以物哀为基调的感性关怀。比如:前半部分的热恋期,导演用了大量热烈而温馨的暖色光线。时间越是往后推移,冷色调越加厚重,暗示着人物截然相反的心境。正如埃卢尔德所说:“一切事物都可以与其他的一切事物相比较;每件事物随处可闻其回声,随处可见其见证、相似物、对立物以及其未来的潜力。”最终,两位因意趣相爱的情侣,也因意趣的破裂而分手。
三、为“物”所“思”
日本文艺作品善于从生活片段中截取平淡且琐碎的日常,以朴实的影像叙说情感,将生活的温柔和残忍,抽丝剥茧的展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前半段像一颗甜腻且温热的糖果,然而当现实的光束照进来,这颗糖果逐渐失去原本的形状。面向人生的拐点,电影借由两位主人公,指向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选择。撇下那些令人心动的表象,不难发现,影片一直以一种清醒的悲观主义态度来讲述这段恋爱。例如,影片多次利用“耳机理论”隐喻两人之间的关系:从包里拿出来的耳机总会打结,强行分享不同频的音乐,只会改变原来的味道。他们表面上在体验着同一段恋情,但到后期才发现,因为无法接受彼此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改变,最终导致爱情走向终点。
“开始,是结束的开始。”恋爱如花期般的情感观,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微弱却又持续的阵痛,但在这淡淡的哀伤中,男女主人公却又保持着美好的态度。或许,他们默契地在同一个时候选择结束,体面地分手,笑着说再见,便是最妥帖的结局。就像《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能让人刻骨铭心,恰恰是让爱情定格在了怒放的那一刻,倘若主人公能够平安下船共度余生,也许经历的反而是爱情的消亡。这世间事物的变化,总是在常性之中,历经着无常。许多事物的走向,虽不能被我们所左右,但我们能选择的是在此时此刻,静静地感受,与它所产生的即刻共情。
影片最后,当小麦在地图上搜索曾经去过的面包店时,意外地发现了卫星定格了当年自己和小娟并肩的身影。这一桥段不仅和片头的“奇迹”构成呼应,更让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和唏嘘:曾经拥有的甜蜜之爱,并不曾被人遗忘;爱情看似在消亡,却从此进入了时间的永恒。
即使爱情会消失、喜欢会耗尽,它也曾经如花束般美丽地绽放过,在彼此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的记忆。或许,电影《像花束一般的恋爱》并不只是说,恋爱与花束一样美好易逝;它也是在说,即使知道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昙花一现,也值得为之驻足停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