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五千余年博大精深,其民间故事流传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有些小故事其本质是耀眼的诞生,也算是比较有趣,对于离奇的民间故事想必大家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大家想了解更多的民间故事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一)
鬼节:民间故事
七月十五,鬼节前后三天,家里一旦丢了东西,就不能找了。
这规矩,是老街大油商海爷府上的大奶奶立下的。
照大奶奶的说法,鬼节那几天,到处都是鬼,鬼看见喜欢的玩意儿,顺手就拿去玩两天。人若是找急了,东喊西叫的,鬼会不好意思,一不高兴,就把东西给毁了。人生苦短,干吗要跟鬼过不去?
往常的鬼节,府上也就丢个盆啊勺啊,或者斧子剪刀的,且鬼节一过,大多还都找着了。可这一次太蹊跷了,竟然丢了个活生生的大姑娘!
姑娘名叫小翠,是大奶奶的贴身丫头,平日里,她伺候大奶奶的起居,比伺候亲娘还细致。
大奶奶吸水烟,烟丝是从南方运来的,用青纸包着,胭脂盒般大小。打开一闻,三步开外有奇香,据说京城老佛爷最爱这个。
这烟易潮,潮了还不能暴晒,否则会走味。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在特制的铁板上,用火来炕干,边炕边用食指快速拨动。小翠每炕一回烟,指尖都有个亮晶晶的小水泡。
小翠失踪那天,随大奶奶到街上闲逛,大奶奶看街边金灿灿的炸香干很诱人,忍不住尝了两串,谁料不久便觉得肚子疼。大奶奶急匆匆去了茅房,便让小翠在外面守着,等大奶奶出来一瞧,小翠就不见了。
丢了小翠,大奶奶那真是跟掉了魂儿似的,茶饭不思,连水烟也不吸了。老爷怕大奶奶急出病来,派人四下寻找,可找了几天也没音信。
大奶奶叹道:“别找了,一定被哪个冤鬼借去了,你找太急,鬼会伤着小翠的……”大奶奶这话一下子让人想起头两天的怪事儿。
那天,因为觉得阴气重,大奶奶请了一副刚开过光的念珠,从小翠手里接过来线竟断了,珠子掉了一地。
大奶奶宽慰小翠:“遇上邪事,晚上放几盏荷花灯吧。荷花灯能搭救冤魂驶进南海,这叫慈航普度。”
当晚放灯时,别人的灯都漂得很远,唯有小翠的灯走走停停,漂到河中央时,竟沉了。
联想到这些,大伙对大奶奶的说法就更深信不疑。然而,半年过去了,尽管大奶奶经常拜佛、施善粥,可这鬼还是没有把小翠还回来。
人们便开始流传,说那天大奶奶身上带了不少银两上街,大奶奶去茅房把钱囊放小翠手上了。小翠见财起意,被娘家人藏起来了。
话很快传到小翠家人耳朵里,一家人百口莫辩,就拖家带口地跪到大奶奶府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冤。
大奶奶扶起小翠父母:“小翠对我贴心,这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我清楚。”
听罢,小翠她娘一把拉过小翠的妹妹小梅:“大奶奶,这是小翠的妹妹小梅,以后就让这孩子到您跟前使唤了,干个粗活,学点规矩。”
大奶奶微微侧脸瞅小梅,面皮细嫩,五官俊秀。特别是那一双眸子,恰如十五的明月,又如一对金灿灿的铜铃,仿佛眨一下就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多大了?”大奶奶问。小梅微微颔首,丝毫没有乡下闺女的畏缩怕生,声音似杨柳拂风般从容柔和:“回大奶奶,小梅十六了。”
大奶奶长哦了一声,乍听却像叹了一口气。半晌,点了点头,算是应允留下。
别的丫头刚进门,免不了挨骂受罚。可小梅举手投足好似被人调教过,章法礼数样样周全。
大奶奶家伙食好,但小梅从来只吃八分饱,且不食鱼虾,怕身上腥气,冲撞了别人。豆蔻年华长相又甜美,很快府里的人都喜欢地了。
这些喜欢小梅的人里面,就包括老爷。
这天,天气炎热,老爷书房的门窗突然关了。半响,吱嘎一声,老爷出来了,满面红光,好似饮了美酒。
小梅也低眉颔首地走了出来,边走边整理衣襟,将额前汗湿的发丝理顺,俩眼东瞟西瞄,好似夜间出来的小老鼠。
小梅到园子里给老爷煎水泡茶,远远地看着刘婆婆走了过来。
刘婆婆以前是老爷母亲房里的丫头,后来腮里头起了块瘤子,半边脸鼓得老高。当丫头不妥,嫁又嫁不出去,遂留在了府里,干不了场面活,就看管府上的花草树木。
府上的人势利,都没把她放在眼里,只有小梅对她很客气。
小梅给刘婆婆递了个马扎,还从兜里掏了把瓜子给刘婆婆。
刘婆婆盯着炉火说:“这泡茶的水一沸太嫩,三沸太老,只有二沸,声如马蹄,泡茶最好。”小梅笑:“刘婆婆跟过大夫人,见多识广。”
刘婆婆半边脸一抽,像是笑了:“水煮过了火,能凉回去,可做人要过了火,就回不了头了。孩子,你懂吗?”刘婆婆的眼睛盯着小梅,似有一股子锐利,她脸唰一下就红了。
她知道刘婆婆说的是啥,故意装憨:“刘婆婆,我咋听得云里雾里的?”
“刚才这话,我和你姐也说过,她也说没听明白,你可别和她一样。”
小梅没言语,刘婆婆将瓜子壳顺手丢到炉子里,顿时,一条血红的火舌蹿了出来。
“你真以为那荷花灯会那么容易沉?念珠就会那么客易断?你姐如果是鬼借去的,还能回来,要是人弄丢的,恐怕就永远回不来了。”刘婆婆转身走了,小梅脑子里轰的一声,一片空白。
小梅想起娘带她进府的前一天,在她耳边传授男女之事。小梅听得腮红耳热,娘叹口气,穷人家的丫头想出头,只能靠这两下撑腰了……
炉火上的水开了,源源不断地翻滚到炉火里,烧成嗞嗞的白汽。
微风吹过,小梅一回头,冷不丁看到远处浓密的花丛中隐约像是有双眼睛,目光穿林打叶,有如腊月的寒风,锋利,阴冷。
小梅走过去,啥也没瞧见。
低头,却见脚下,散落了一地被掐碎了的花骨朵。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二)
预感: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很小的村子,村里住着个老太太。老太太有两个孩子。儿子十七,女儿还不到十四。一天,老太太一脸愁容地端来早饭,孩子们见了,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一早起来,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
孩子们笑她,说老太太就这样,尽瞎想。儿子去打台球,碰到一个双着,位置极好,绝对一击就中。对手说:“我赌一个比索,你中不了。”大家都笑了,这儿子也笑了,可一杆打出去,还真的没中,还输了,一个比索。对手问他:“怎么回事?这么容易都击不中?”儿子说:“是容易。可是我妈一早说村里会有大难,我心慌。”大家都笑他。
赢钱的人回到家。妈妈和一个女亲戚在家。他赢了钱,很高兴,说:“达马索真笨,让我轻轻巧巧赢了一个比索。”“他怎么笨了?”“笨蛋都能打中的双着他打不中。说是他妈一早起来说村里会有大难,他心慌。”
妈妈说:“老人家的预感可笑不得,有时候真灵。”那女亲戚听了,出门买肉,对卖肉的人说:“称一磅肉。”卖肉的正在切,她又说:“称两磅吧!都说会有大难,多备点好。”卖肉的把肉给了她。又来了位太太,也说要称一磅,卖肉的说:“称两磅吧!都说会有大难,得备点吃的,都在买。”
于是,那位太太说:“我孩子多,称四磅吧!’,就这样她称走了四磅肉。卖肉的半小时就卖光了肉。然后宰了头牛,又卖光了。谣言越传越广,后来,村里人什么都不干了,就等着出事。
下午两点,天一如既往地热。这里的乐器都用沥青修补,因为天热,乐师们总在阴凉的地方弹奏,要是在太阳底下,乐器非晒散架不可。有人说:“这个点儿,没这么热过!”“就是,没这么热。”街上没人,广场上也没人,突然飞来一只小鸟,顿时一传十,十传百:“广场上飞来一只小鸟。”大家惊慌失措地跑去看小鸟。
“诸位,小鸟飞来是常事!”“没错,可不是在这个点儿。”人们越来越紧张,想走又不敢走。有人说:“我是大老爷们,有什么好怕的,我走!”说着,把家具、孩子、牲口通通装上了车。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走过中央大道,都说:“他敢走,我们也走。”于是全村都开始收拾,把自家的物品、牲口通通带走。就剩最后一拨人了,有人说:“还有房子呢!可别留在这儿遭难。”就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其他人也跟着烧,好比在经历一场战乱,个个抱头鼠窜。人群中,那有预感的老太太说:“我就说会有大难,还说我疯了!”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三)
民间故事:明珠
传说古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大树林里,住着下只彩色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邻居,每天早晨他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打个照面就忙着各做各的事了,有一天,他俩一个在天空飞,一个在天河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就来到一个仙岛上,在岛上他们发现了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
“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
玉龙也很喜欢 ,就对金凤说:
“金凤金凤,我们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他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抓,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俩真的把石头琢成了一颗滚一圆滚一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衔来许多露珠,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吸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滴呀,喷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就变得明光闪亮了。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他们的明珠,玉龙不愿回天河东边的石窟去了,金凤也不愿再回到天河西边的那个树林,他俩就往在天河中的仙岛上,日夜守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珠光照到哪里,那里的树木常青,百花齐放,山明水秀,五谷丰收。
王母一娘娘一走出宫门,一下就看见这颗明珠的宝光,心里非常羡慕,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亲信的天兵,乘玉龙和金凤睡熟的时候,悄悄地把这颗明珠拿走了。王母一娘娘一得到明珠,喜欢的不得了,连看也不舍得给人看一看,就藏到仙宫里头,外面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现明珠不见了,他俩真着急呀!东寻寻,西寻寻,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他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一爱一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一娘娘一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一娘娘一摆下盛大的蟠桃会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祝贺王母一娘娘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一娘娘一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
“各位仙长,我请你们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
说着,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从里面取出那颗明珠,用金盘端着放在厅堂中间,明珠亮晶晶,光闪闪,神仙们看了都叫好。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到处寻找他们的明珠,金凤发现了明珠放出的亮光,就忙叫玉龙:
“玉龙玉龙,快一来看那不是我们明珠放出来的亮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一看:
“是呀,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快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朝着明珠的亮光长去,一直找到王母一娘娘一的仙宫里,那些神仙们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玉龙上前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也说:“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一娘娘一一听火了,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
“胡说!我是玉皇大帝的亲一娘一,天上的宝物都有是我的。”
玉龙和金凤一听也来了气,一同向王母一娘娘一说:
“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一娘娘一一听,又羞又急,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 喝叫天兵天将,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一娘娘一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一娘娘一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滚下来,滚到阶沿边,从天上掉到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游着,金凤飞着,他俩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保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这颗明珠一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清清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雄伟的玉龙山守护它;金凤也舍不得自己的明珠,就变成一座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凤凰山和玉龙山就静静地站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两句古老的歌谣:
西湖明珠从天降,
龙飞凤舞到钱塘。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四)
民间故事:绝唱
七婶一爱一唱,天生一副好嗓子,婉转悠扬:“我与你多情小一姐共鸳帐,我不教你叠被铺床。将小一姐央,夫人央……”问了,才知道,唱的是《西厢》。
我偷偷找来读,竟奇怪素来袅娜漂亮的七婶。唱的竟是男腔――张生的唱词,再打听,回答说:“只喜欢唱张生,跟你七叔学的。”
我从未听过七叔开腔,忍不住问他,七叔淡然:“嗓子坏了,多年不唱。”
七叔是剧一团一的龙套,在舞台上看见他,只见伸拳踢腿,却从未见过他开口,就有了一点不屑。母亲“哼”了一声,说你七叔唱得红时,你还不知在哪里呢。
原来木讷深沉的七叔也有红瘟天的时候,再打听,甚至七婶也是冲着他的戏,才非他不嫁的。七叔8岁学戏,15岁就红透了,唱的是小生,演的是张生、赵云、秦驸马,面白无须,薄粉敷面,满脸含一春威亦露的那种,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能换来若干的喝彩。七婶是他最忠实的粉丝,跟着剧一团一东村跑到西时,西村跑到南村。看来看去,七婶径直跑回家:“一妈一,我要嫁给他!”
唱戏毕竟是下九流的行当,七婶为此受尽了责难。一次次逃跑,一次次被抓回来,终于七婶的父亲吃不住劲了,叹口气:“女大不由一娘一,由她去吧!”
托人去倒提亲,是意想中的顺利。戏子历来出寒门,碰上如此好事上门,爷爷当即就答应了。没想到七叔将头一扭:“不。”
爷爷火冒三丈:“不?凭什么你敢说不!”不由分说,换了庚帖。
七叔素来孝顺,不忍忤逆了父母的意思,只是一个人不停地辗转,整个晚上都能听到他在屋子里大声地唱:“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一奶奶一很担心,说别一逼一这孩子了。爷爷把桌子一拍:“这个家,他说了算还是我?”
爷爷把父亲唤了去审问,有什么蛛丝马迹?父亲嗫嚅半天,说临走时他去跟个女演员告了个别,就是那个演崔莺莺的。爷爷哼了一声:“有我在,就不许他私订终身。”
翌日拂晓,唱了一一夜的七叔声音嘶哑地敲开爷爷的房门:“爹,嗓子哑了,不能唱戏了。”爷爷一脚把他踹出去:“你再唱一一夜,还哑。”
第二夜没唱,依然嘶哑。第三夜没唱,还是嘶哑。看来七叔的嗓子是真的哑了,爷爷无奈,只好托人跟七婶家话里话外说明了,没想到七婶毫不犹豫:“我喜欢的是他的人。”
终归还是拜了天地,七叔从此与那未曾来得及私订终身的小旦成了路人。他的嗓子渐渐恢复了洪亮清脆,却声言再也唱不成了,成了跑龙套的。
结了婚的七叔和七婶就住在剧一团一的大院一间小小的平房。七叔日渐沉默老去,倒是七婶愈加细腻妖娆,整天里刷碗做饭都在哼唱:“郎才女貌年相仿,定要到眉儿浅淡思张敞,春一色飘零忆阮郎……”却不知,这一出《借厢》,正是七叔被喊回家议婚时的最后一出绝唱。
每天早晨,院子里小生小旦老生黑头纷纷出门来吊嗓。中间更有小旦那一声银铃乍响,技压群芳:“他思已穷,恨不穷,是为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一燕各西东。”
七婶回头唤七叔起来,也出去吊嗓:“说不定,你练一练就又可以了。”
七叔扯过被头盖住脑袋;“你说过喜欢我这个人,不是我的唱。”七婶说,就是上不了台,你也可以与我一起在家唱,你演张生,我扮莺莺。七叔摇一摇头,说不唱了,就不再唱。再说,你也扮不成莺莺。
七婶也常逗他,说如果我生逢其时,说不定与你对唱的就是我了。七叔呵呵一笑,说唱戏只是唱戏,当不得真的。
俩人恩一爱一一生,生了四个孩子,都蛮有出息。只遗憾,七婶一生,再不曾听过七叔的唱腔。七婶临去时,叹息说多想再听听你唱《西厢》。七叔微微一笑:“不唱了。你喜欢的是舞台下的我,不是张生。伴我一辈子的是勤俭持家温柔贤良的你,而不是你想演的莺莺。”
七婶去了,留下七叔一个人,很快成了个沉默孤独的小老头儿。
50年没有开口唱戏的七叔,却在昔日小旦的葬礼上突然开了口。那一天一一云沉沉,众人脸上泪水未干,却见一直静穆在旁的七叔正冠服,踏方步,“呀”的一声叫板:“见他临上马,痛伤嗟,哭得我似痴呆。不是心邪,自别离以后,到西日初斜,愁得陡峻……”声遏行云,字正腔圆,举手投足间当年的俊美小生又回来了。庄子鼓盆而歌,七叔是以一段《惊梦》为昔日的搭档送行。
父亲叹口气:果然还是一副好嗓子,不是你七婶的唱腔配得上的。
人老总归眼毒,只有七十多岁的父亲才看得出来,七叔19岁那年后不再开唱,便永绝了对那倾国倾城的莺莺的念想。
母亲替七婶不值,说得到了他的人,却没有得到他的心,他的心里。还是记得当年的唱腔,可略一沉吟却又没有再说下去。毕竟,他以50年的缄默,绝了自己的念想,为七婶守护住了生前甚至身后的安宁与平静。也许,他的一爱一,她已经永远地得到了。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五)
民间故事:奇缘
清康熙年间,诸城县有个书生叫吴士昌,中过举人,才华横溢。吴家祖上曾做过吏部尚书,在诸城是豪门权贵,所以历任的知县都喜欢结交他们。
这年吴士昌年方十九,尚未婚配,诸城的新任知县刘方舟知道后,就托人到吴家说媒,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吴士昌的父母满口答应,不料吴士昌却无论如何不愿听命,他认为知县家的女儿肯定都是娇生惯养、脾气古怪,娶这种老婆还不如娶一个村姑,但父命难抗,吴士昌没办法,只得逃婚。
逃到哪里去?吴士昌首先想到了被誉为“天堂”的杭州,但他匆匆逃婚,带的银两不多,一路上又不善于打理钱财,银子很快就花光了,于是他只能徒步行走,等他赶到杭州,已经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
那天傍晚时分,吴士昌来到钱塘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人的诗来,正在这时,忽听有人在叫好,他回头一看,只见旁边站了一个穿着白衣的青年女子,容貌艳丽如同仙子。吴士昌看呆了,好一会才回过神,红着脸不知所措。才子佳人,你有情我有意,两人一见如故,不知不觉间,居然聊了整整一一夜,眼看天快亮了,那女子忽然惊慌起来:“啊,我得走了。”
吴士昌依依难舍,但又不能强留,只得无奈地望着她远去。那女的看样子也是难以舍他而去,她慢慢地走出一段路,忽然又回头望了一眼吴士昌,说:“我叫秋一娘一。”说完就快步远去。吴士昌痴痴地站着,留恋好久。
吴士昌返身进了城,当夜找了家旅店宿下,第二天就出门寻求谋生的活计,好在他写得一手好字,有家字画店帮他找了一个抄写医书的活,没有酬金,但管吃住,吴士昌如今已经别无选择,只得答应下来。
从此以后,一到晚上,吴士昌就赶到钱塘江边,可他天天等,夜夜盼,等了半个多月,始终没有见到秋一娘一。渐渐的,吴士昌跟江边的几个渔民混熟了,渔民告诉他,半月前,此地曾有一个白衣女子跳江自尽,后来才知道是城里青云楼的头牌,因为被一个恶霸一逼一婚,就跳江了……
渔民说的那女子的相貌,竟和秋一娘一十分相似,吴士昌吃了一惊:难道自己见到的那个秋一娘一,竟是个鬼魂?虽然明白了真相,吴士昌还是不愿放弃,他仍每天晚上在江边等秋一娘一,这一等就是半年,秋一娘一仍杳无音讯。
吴士昌在杭州城呆久了,慢慢就认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是看风水、断一一的,他给吴士昌指点了一个法子:一般来讲,天下所有的鬼魂都要去四川丰都的鬼城,或是转世投胎,或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到了那里,起码可以查到秋一娘一的下落。
吴士昌一听大喜,毫不犹豫地打点行装启程前往。一路上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丰都鬼城,他来到了阎罗殿上,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上说了秋一娘一的名字、相貌、去世时间以及他和秋一娘一相识的经过,这信写得情真意切,感天动地。
按那朋友所说,这信应该在阎王殿上烧掉,然后阎王就会托梦给他,可吴士昌心里琢磨开了:万一就这么烧了,可阎王一爷没看到这信怎么办?再说这阎王殿上烧纸的人这么多,万一阎王一爷搞错了怎么办?这么一想,吴士昌便决定暂时不烧纸,先把信给阎王一爷念几遍,这样就可以加深阎王一爷的印象。
于是,吴士昌也不管身边跪着这么多人,大声念起了信,念到伤心处,他忍不住痛心疾首、失魂落魄,他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整整十遍,才把那张纸烧掉了,然后回到旅馆,也不出门,天天躺在床上睡觉,等着阎王一爷查到秋一娘一的下落后托梦给他。
可是,一连等了几天,吴士昌仍没有梦到什么,这天他正躺在床上伤心,忽然听到敲门声,门外的店小二喊道:“有客人―”
吴士昌很疑惑,他来丰都,一个人都不认识,谁会专程来拜访自己呢?开门一看,只见外面站着两个人,一个中年男人,后面跟着一个书僮。他把两人让到屋里,那中年男人什么话都不说,忽然开口吟诵了起来,吟诵的居然就是吴士昌在阎王殿上念的那封信上的内容!
“好文采啊好文采!”中年男人吟诵完后感叹着说,“这篇文章被誉为千古奇文,现在已经在全城流传,可是你写的?”
原来是这事,真没想到居然还被有心人记下了,吴士昌说:“正是小生所作。”
中年男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
吴士昌一一作答:“小生姓吴名士昌,诸城县人氏。”
中年男人愣了一下,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吴士昌,忽然“哈哈”大笑道:“奇缘!真乃奇缘啊!”说完,中年男人竟自顾自地离去了。
中年男人走后,那书僮却仍然站在原地,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吴士昌,吴士昌这才认真看了书僮一眼,这一看顿时使他大吃一惊―那书僮的眉目居然就像秋一娘一一般!
就在这一刻,书僮慢慢除去了头上的布帽,露出了长长的青丝,然后又脱一去外面的蓝布长衫,里面却是一袭白衣,啊,她正是秋一娘一呀,跟那天晚上初见时一模一样!吴士昌一下子冲过去,紧紧一抓住她的手,泪如雨落,问:“秋一娘一……秋一娘一……是你吗?你究竟是人还是……”
“当然是人了!”秋一娘一说着,眼睛一红,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两人拥着、哭着,久久没有松手,吴士昌倾诉了一番相思之苦,问:“那天见面后你去了哪里?你怎么又到了这里?刚才那人是谁?”
秋一娘一说,刚才那人是她的父亲,他一直在外地为官,她和母亲住在老家。今年年初,父亲带来口信,让她和母亲去他的任上,可母亲要侍奉公婆,走不开,她只好一个人去。那天路过杭州,要在那里停歇一一夜,她久慕钱塘江的美景,就去了江边,正好碰到了吴士昌。次日上路,到了父亲任上,才知道父亲给她订了一门亲事,但她不愿意,因为她也对吴士昌一见钟情,好在这时男一方也回绝了这门亲事,后来才知道是那个书生不愿意,居然逃走了。上个月,她父亲又调任丰都知县,所以又跟着父亲到这里来了……
说到这里,秋一娘一问:“你知道那个不愿意和我成亲的书生是谁吗?”
吴士昌摇了摇头:“谁?”
秋一娘一一指吴士昌,说:“就是你这个大木瓜!本小一姐姓刘,叫刘秋一娘一,我父亲以前就是诸城知县刘方舟。”
“啊―”吴士昌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他才明白,刚才出去的中年男人为什么要感叹“奇缘”!
此刻,秋一娘一满脸都是泪花:“你呀,太‘痴’了,连鬼都敢一爱一!”
饭后茶余的爽口民间故事(合集6篇)(篇六)
细一腰
1.一爱一射猎的皇帝
午后,马太后在宫里午睡,突然她大叫一声,惊醒过来,全身上下都被汗水湿一透了……
马太后深陷在这个噩梦里很多年了。她刚换过衣裳,就见皇帝兴冲冲地跑来:“母后,你猜猜,今天,我到南一一侯的猎苑里猎获了什么猎物?”
马太后自从四十岁以后,身一体一直有病,行走不便,平常只能卧靠在床榻上。皇帝刚满十八岁,稚气未脱,马太后看着少不更事的皇帝,笑着说:“无非是什么獐猪兔狐之类的野物罢了。”
“母后,你猜错了!今天的猎物,是一头大象!”皇帝兴冲冲地比划着说,“足有十头水牛那么大。”
皇帝说,南一一侯知道他对射猎非常感兴趣,所以多次邀请他去自己的私人猎苑狩猎。这次,皇帝同意了。皇帝来到南一一侯家的私人猎苑,不禁有些瞠目,因为他站在山头上,竟看不见猎苑的尽头!南一一侯笑着说:“臣子的猎苑足有五十里路那么宽广。”
在南一一侯和侍卫们的陪同下,众人带着鹰犬,向前方搜去,赶出了不少野物。突然,南一一侯指向前方,惊叫道:“皇上,你看,那是什么?”皇上抬头一看,原来是个庞然大物――大象。南一一侯忙叫人从三面围住大象,向一方驱赶。在两百多人的驱逐下,那头大象慌不择路,跌入陷阱。
皇帝说:“那头大象可真是铜皮铁骨,挨了一百多箭,最后,才用铁矛将其戳死。孩儿听说象鼻是天下最好的美味,我就取下象鼻,让宫廷御厨烹饪,等会儿就送来,让母后品尝。”马太后却有点心不在焉,突然皱了一下眉头,说:“皇上,我让你找的苏茂景,你找到没有。”
皇帝说:“我已经吩咐下去,让各地知府加紧捉拿,只是苏州知府称,这家伙二十五年前发了一笔横财后,全家迁走,不知逃到哪里去了。”马太后咬着牙,说:“皇帝,你一定要帮我抓住此人!”
皇帝从未见马太后如此动怒过,难道苏茂景和马太后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不敢多问,因为马太后是他最尊敬的女人。皇帝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小的王妃,和马太后关系极好,因为马太后不能生育,他被立为太子。后来,太子的母亲死了,马太后便承担起保护他的重任,视他为己出。所以,皇帝对马太后唯命是从,他再次下了圣旨,命令地方官员一定要将苏茂景抓住,否则革职查办。
过了不久,皇帝得到消息,说苏茂景被抓住了,就命侍卫将苏茂景送到皇宫,交由马太后全权发落。
2.不倒翁
这一段时间,皇帝找了内务大臣,准备商议扩大皇家狩猎场。他想,自己乃堂堂天子,怎能输给一个王侯?可不凑巧的是,马太后突然差人去请皇帝,说是做了个宝贝,让皇帝过去欣赏。
皇帝来到马太后的宫中,只见房间里立着一个高高的类似鸡蛋的木制品。这“蛋”高约三尺,竟然直直地竖在那里。
“母后,这是什么玩艺?”皇帝好奇地问。
“这叫不倒翁。”马太后的身一体越来越差,只能在卧榻上欠着身一子,稍稍一动,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
皇帝再仔细一瞧,只见“蛋”的上面竟然是一个人的脑袋。那人是个白发白须的老头,如果不是两只眼睛滴溜溜转动的话,皇帝就真把他当成木偶了。
“你推这个玩具,他永远不会倒的。”马太后说。
皇帝将信将疑地轻轻推了一把,这不倒翁摇晃了两下,竟然真的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真好玩。”皇帝使出了全身的劲,用脚踹了过去,只见不倒翁里面的老头的脑袋几乎触到地面,但左旋右转,前跌后倒,又恢复如初。
“母后,这玩艺是怎么做的?如此好玩。”
“很简单,先做一个蛋形的外壳,再找一个活人,削掉他的四肢和舌头,放进蛋壳里,这不倒翁就做成了。”马太后淡淡一笑。
“母后,这不会是真的吧。”皇帝变了脸色,他不相信,平时心慈仁厚的马太后,会如此心狠手辣,视人命如同玩一偶,把一个活人做成不倒翁,让他欲死不能,活着受罪。
马太后说:“如果你知道这个人是谁的话,以及他是怎么对待我的,你就会明白,我对他的惩罚已算是轻的了。”
3.细一腰
三十年前,皇帝的父亲明帝听说了楚王建细一腰宫的典故后,一时心血来一潮,竟以细一腰为美,天下的美一女为了得到明帝的亲睐,而心甘情愿地节食。可明帝却对选上来的细一腰美一女一点也不欣赏,在他心目中,他最一爱一的腰应当是双手能一把抓住的细一腰美一女。
明帝的一爱一好影响到民间,民间纷纷以细一腰为美,尤其是江浙的扬州一带,一直有着“扬州瘦马”的习俗,许多人买来七八岁、相貌出众的少女,从小训练,或知书达礼,或琴棋书画,或风情万种。在江浙最有名的有家叫“瘦江南”的伎馆,就是以培养“扬州瘦马”出名的。用老板苏茂景的话来说,天下没有她培养不出来的“瘦马”。但明帝的一爱一好让他犯了难,不管他采用什么办法,而且还饿死了几个美艳如花的少女,依旧没能培养出让他满意的细一腰美一女。
有一天,苏茂景去一个苏州好友的府上游玩。好友是当地的富户,其家中园林是苏州一绝!苏茂景对好友家中园林里的风景树赞不绝口!那些树都不是周正地立在那里的,桃树躬着背,梅花斜着身一子……
更让苏茂景吃惊的是,他在好友家中发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葫芦。当地人有玩葫芦的习俗,在葫芦上配以金银玉饰,作为工艺品。葫芦越是奇形怪状就越美。苏茂景问好友,怎么会有那么多上好的葫芦。好友却闭口不谈,把话题扯到一边。
苏茂景几经打听才得知,原来,富户手下,有个园艺特别好的下人,那些奇形怪状的葫芦和树木,都出自于这个下人之手。而富户怕他泄密,竟然下哑药,把这个园艺下人毒哑了。
可是有一天,富户发现,哑巴下人不见了。转眼三年过去,苏茂景居然真的在扬州培养出了三个如花似玉的细一腰美一女,每个人的腰都能够盈盈一握!这下,苏茂景发了大财,三个细一腰少女,他都卖了出去,有个姓马的富户花重金买下其中最漂亮的那个细一腰少女。
正当苏茂景准备培养更多的细一腰少女时,他得到了一条消息,说那个姓马的富豪并没有把那个最漂亮的少女纳为妾,而是认为女儿,在选秀的时候,把这名女儿送入宫中,成为集皇上万千宠一爱一于一身的王妃。苏茂景听了,吓出一身冷汗,忙卖掉家产,举家外迁……
皇帝听马太后一说,便明白了,那名姓马的女子,就是马太后。马太后入宫后,因为细一腰,十分受宠,被明帝封为皇后。但唯一让明帝不悦的是,她一直没有生育能力。
马太后对皇帝说:“你一定不知道,苏茂景是怎么把我们变成细一腰的。”马太后凄楚一笑,“哑巴下人之所以能培育出千奇百怪的葫芦,就是在小葫芦生长的时候,用一个模子,把葫芦的形状固定住,等葫芦长大后,就会变成盒子的形状。苏茂景信了哑巴的话,在我们八九岁时,就让哑巴给我们打了一副铁腰箍,在我们身一体还未发育之时,牢牢地将我们的腰箍一住,而且连续多年,吃饭睡觉从不摘下来,直到身一体成形。由于腰被箍一住,我们才变成了腰身盈盈一握的细一腰美一女。”
“啊!”皇帝吃惊地大叫一声,他没有想到,苏茂景会用这么残忍的手段来培养细一腰少女。他这才明白,为什么马太后要把苏茂景断手断脚,做成不倒翁……
4.天子之乐
皇帝一门心思要修造猎苑,超过南一一侯,不再经常去探视马太后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太后宫里的宫女找到皇帝,对他说:“太后辞世了。”
当他来到太后宫里时发现,那个被太后做成不倒翁的苏茂景居然跪在那里,手脚无伤!
太医说:“皇太后内脏受损,臣等已尽全力。”说完,将马太后留下的一封遗书交到皇上手中。
马太后遗书上说:“皇帝,我明白你讨厌我絮叨。不过,我还是要说,皇帝做的每一件事,不论好坏,都会影响到你的臣民。比如你好猎,你手下人为了巴结你,就到处设狩猎场,圈地占田,让老百姓无以为生。你想想那次狩猎,大象本来在南方才有,而你却在北方猎得,岂不可笑?如果没有你父亲喜好细一腰美一女,苏茂景又怎么会想出以模制腰的荒唐事呢?我上次把他做成不倒翁,是想让他尝尝被禁锢的滋味,并没有杀他的意思。”
皇帝这才明白马太后的良苦用心,马太后是用她的身世劝诫自己,天子之乐一定要为天下百姓着想,要不然,因为自己一时之快,受害的还是天下百姓。
皇帝下了诏示,让王公贵族停建猎苑,将圈地归还给老百姓,违者处斩!
皇帝放了苏茂景,本来,他准备杀了苏茂景陪葬的,因为他记得马太后的话:“天子做事,要事事宽容,处处宽容。”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