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2001年和2002年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可以看出:在“深刻”的要求中将“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一句改成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是因为“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要求过高,既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指的是文章的立意(主旨、中心)能引起读者联想或有所感悟,这样的提法较为实事求是。
“词语丰富”原本属于“有文采”范畴,现在从“材料使用”角度提出了“丰富”的要求,改“生动形象”为“材料丰富”。所谓材料丰富是指材料种类多或数量大。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做写作的有心人,有意积累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主要做法有观察积累法、调查采访法、捕捉感受法、书中聚材法等,到考场上再将所积累材料激活使用之。考生还要善于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大胆想象,想象是个开发不尽的大资源库,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材料丰富”在两类主要文体中的具体表现:
议论类文体的正反论据加起来要不少于3条,论证方法也不能少于3项,尤其是引证法、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不可缺少。
记叙类文体的材料不能单一,要学会设置波澜,因为“文贵曲,忌直”(文似看山不喜平),美文均“在尺水中兴波”。具体方法如下:
一波三折(写出情节、细节):材料丰富的文章总是有起伏、引人入胜、出人意料,给人以回味和想象的余地。文章有情节才感人,有细节才动人。
巧合兴波:无巧不成书,巧合就是事情凑巧相合,是运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巧妙地结构情节。这种偶然又是寓于必然之中的。
设置悬念:悬念是外来词,原意是裤子的吊带,引申义就是用“带子”吊住读者的胃口。悬念是在文中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急切期待和热烈关怀的效果。悬念是诱饵,可以吸引读者。悬念是为表现人物、表达主题服务的,不是凭空的故弄玄虚。
出现误会:所谓误会,是指文中一方误解另一方的意思,或者双方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
能集中体现上述四种方法的经典范文是莫泊桑的《项链》。作者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设计了一个从“平境——顺境——逆境——平境”的曲折经历,这样转换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突出了生活遭遇。文章的主要情节处处是巧合:偶然巧得教育部长请帖、巧于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项链、乐极生悲舞会碰巧失项链、到店里恰巧发现一模一样的真项链、还完债后在公园巧遇佛来思节夫人知赝品……真是巧上加巧,集巧之大成。至于说出项链是假的,上文已有三处悬念:一是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三是当玛蒂尔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文章的结局是个天大的误会,既出人意料,又入情之中,令人拍案叫绝。
拟小标题:有小标题的文章,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而撷取的几个场面、几个事件、几个超越时空的蒙太奇镜头等,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形散神聚,材料自然丰富多彩。
材料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字数多,为此,请考生注意考场作文时字数不得少于规定的800字,最好超出100个字左右(即900字,上海高考卷作文字数要求为1000字)(曾宪一)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