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十年改革效果远低于预期 走向令人关注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传统教育强国,其大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后半叶,着名的科隆大学(1388年 )、海德堡大学(1385年)等即已建立。随着15世纪欧洲人文主义的勃兴,德国开始了第二次大学建设的浪潮,这股洪流延续到19世纪,以1810年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德国着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将科研引入该大学,开创出一种学术自由、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新模式,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研究型大学的起源。柏林大学也得到了“现代大学之母”和“现代之原型”的称号。
悠久的教育传统,与时俱进的教育政策与学校发展战略,使得德国http://de.533.com的教学规模与体系都蔚为壮观。德国成为世界上着名的教育大国之一。不过自上世纪下半叶始,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德国大学体系与教育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国际学生和学者进入英美高校留学深造。面对灵活的英美高等教育课程和学位体系,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高等教育传统日益丧失国际吸引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德国教育界不得不主动进行变革,1999年,欧盟29国齐聚意大利博洛尼亚商讨教育改革方案,其成果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出台。
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各国相约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各成员国的高校将设置具有可比性的学科和学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高校之间的的流动,便于各国高校学位在国外获得承认,推动高校争取最优秀的人才。
但是《博洛尼亚进程》实施近十年来,其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自2003年开始发布的全球首个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结果看,前十强的位置几乎年年被美国大学占据,德国大学甚至在前五十名之内都罕见身影。虽然这一排名不能被视为绝对权威,但无论如何,德国与美国教育差距不降反升,德国大学的影响力与教学质量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局面,德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做出改革,推出一系列以建立“精英大学”为目标的新计划。在政府的原意中,希望把大学还给社会,让大学成为代表不同集团、利益人士共同推动社会繁荣和进步的场所。基于此目标,德国政府和德国公立大学的领导层开始对德国公立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想与现实却产生了很大差距。其中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以下简称北威州)颁布的《大学自由法》就很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