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
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
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
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
,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
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
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
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
有关。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
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
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
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
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
《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
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
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
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
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
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
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例示说明
比喻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
个大‘金娃’!”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
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
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
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
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借代特征代人和事物“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
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
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
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
论”)
局部代整体“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
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向在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故意往多处说)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
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
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对偶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
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
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斧头劈翻
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排比分句排比“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
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
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
第一与自己第一。”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
人注意的作用。
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
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
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
“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
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
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
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
,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
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
,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
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 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
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
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
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
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
、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
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
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
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
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
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
,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
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
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
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
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
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
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
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
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
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
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
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
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
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创造有特殊韵味的艺术语言,
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才能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
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
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达到交
际目的。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表达一方的角度来检测,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目的分别写一段话,要求全面、细致地
考虑问题,明确哪些话是不必说的,哪些话是一定要说的,该说的怎样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
从接受一方的角度来检测,在阅读分析题中,要求学生能透过语言形式,揣摩作者的表达目的,说明表
达技巧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三)典型试题解析。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
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
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
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
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
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
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
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 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
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
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
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
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
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
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
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
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
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
(四)能力训练。
1.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
现方法?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天娇”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
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
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
,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
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2.下面是朱自清先生《匆匆》里的一段话,这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但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的从
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A.比喻、拟人 B.拟人、排比 C.夸张、排比 D.排比、比喻
3.下面一段文字中用“火花”比喻“各种想法”有什么作用?选出分析得不恰当的一项。( )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A.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的产生和消失很快,一闪即逝。
B.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C.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时隐时显,模糊不清。
D.用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把母亲看不见的思想斗争过程形容出来。
4.下文的三处空缺,选用哪一项填充,才能分别与前边加黑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仆、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
,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深痛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意志坚 民主自由
C.人心异常悲愤志不绝 民主有望
D.人民生活痛苦斗志昂 民主有望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世界屋脊”上的 ,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令
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下列①~⑦是从文中框内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 )
①晶莹的湖泊 ②大漠 ③奔腾的江河 ④雪岭
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⑥草原 ⑦冰峰
A.②⑦⑥④①⑤③ B.①③⑤⑥②④⑦
C.⑦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⑦②⑤④⑥
6.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句是: ( )
A.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C.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D.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铁锨、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去了。
7.下面一段话①~④最合理的排列是: ( )
扬州红园的树桩盆景,①已经能同广州岭南派、苏州派、成都派、上海派并驾齐驱,②受到了国际市场
的广泛注意,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④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199215“三南”题)
8.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994年“3+2”题)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