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警察“参与血案”了吗
◎屠林明
2011年第6期《南都周刊》刊载的文章《杀手阿乙》,说艾国柱(笔名阿乙)先前是一个青年警察,后来厌倦了自己“困兽”一般的职业,辞职做起了媒体编辑,业余从事小说创作。“他作为三级警督参与或旁观过的血案,还有他那八年抗战般的初恋”,都成了他小说中挥之不去的背景。这就让人困惑了:不管是什么人,“参与”血案就是凶手,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旁观”血案更是离奇,对一个警察来说,职业操守不允许他在遇见血案时袖手旁观。这不太合常识。
根据文章内容,青年警察艾国柱并没有参与或旁观过一次血案。警察的职责之一是侦查案件。在他的警察生涯中,应该参与过侦查血案的活动;也应该知晓一些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侦查的血案的来龙去脉。这些特殊的经历与知识积累,后来成为他小说创作的背景,是很自然的事。估计上述文章作者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只不过是表述时词不达意,结果把意思说走样了。
“参与或旁观过的血案”,改说为“参与侦查或知晓的血案”,表意庶几接近事实。否则,岂不是要诬陷艾国柱同志了?
粮食怎会是“种养”出来的
◎凌 名
《南都周刊》第31页,刊载的是 “封面报道”之一《大田寨全家福》,图文并茂,讲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一个村子——大田寨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介绍“杨瑞贯一家”时,报道中说:“年逾六十的父母在家务农……自己所种田地共5亩,养殖2头猪……种养的粮食也只够自己生活。”这里存在两处修辞问题。
其一,用词不当。“养殖”义为培育和繁殖,一般应用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说某人从事“养殖”,那就是说他以此行业谋生。比如,秦牧《艺海拾贝·菊花与金鱼》:“那些栽培菊花和养殖金鱼的老行尊,不但要满足群众的这种心愿,自己也充满了劳动创造的豪情胜概。”这里的“老行尊”是把“养殖金鱼”作为职业的,而不是颐养性情地喂养几尾而已。一个农家喂养“2头猪”,谈不上什么规模效益,宜改“养殖”为表义宽泛的口语词“喂养”。
其二,语词搭配不当,“种养的粮食”说不通。“种养”是指两种不同的劳动:“种”即种植,指栽种植物或庄稼,如“种胡桃”“种小麦”等;“养”,义为饲养(动物)、生育抚养(小孩)、培植(花草)等,如“养花”“养猪”等,其对象不能是玉米、麦子、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有时,“种”与“养”两种产业可以同时进行,如依托农田发展畜牧业,利用稻田、茭白等水田的空间或季节差放养鸭子、土鸡等。但是,“种养的粮食”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因为粮食是“种”出来的,而非“养”出来的。
新娘回娘家喝的是“于归酒”吗
◎饶中源
《南都周刊》刊登的报道《马桥印象》中说:“在马桥玩了几天,我听到消息,跑去几里外平江县的青林村蹭吃喜酒。确切地说,是出嫁女儿过年回娘家的‘于归酒’。”可能作者真的有点喝高了——“于归”是指女儿出嫁,并非回娘家;据此,所谓“于归酒”,就应是指女儿出嫁时喝的喜酒,而非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时喝的酒。
“于归”一词,典出《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的“之子”,指这个女孩子;“于”是词头,无实在意义;“归”,义为出嫁。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传统的夫权社会,对女子要求“三从四德”,适龄女子出嫁到夫家,被认为是一种合乎伦理的“归”的行为,夫家才是一个女子人生的最终归宿。在现代汉语中,“于归”显得有点冷僻;但在古汉语中,“于归”出现的频率并不低。比如,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
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典雅的说法叫“归宁”。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中就用到了这个词语:“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上述报道说的“出嫁女儿过年回娘家”时喝的酒,可以称作“归宁酒”。
“于归”和“归宁”都是古语词,都有一个语素“归”,但归的方向正好相反,不可混用。
抗旱,需要“甘露”还是“甘霖”?
◎黄典荣
《大田寨全家福》一文说,大田寨缺水,村民只能打深井来缓解农耕时的用水难问题。“尽管如此,该村每年也只能种植春季一季水稻,而秋季则只能期盼天降甘露了。”此处表述有问题。甘露是否“天降”姑且不论;这里说缺水灌溉的村民期盼“甘露”,肯定是说岔了。
“甘”,就是甜美;“甘露”,即甘美的露水。《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工具书“甘露”条的解释,也是如此。常识告诉我们,甘露虽然甜美,但数量毕竟稀少。对缓解旱情来说,即使有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根据语境不难推断,大田寨村民们期盼的应该是“甘霖”。“霖”,《说文》解释说“雨三日以往也”,义即久下不停的雨;“甘霖”,就是甘雨,即久旱以后下的雨。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云甘雨者,以长物则为甘,害物则为苦。”古人从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遇到旱灾时,他们就祈求上苍能普降甘霖。比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东吴大旱,道人于吉奉命祈风祷雨时,对百姓说:“吾求三尺甘霖,以救万民。”人们遇到旱灾,祈求的都是“甘霖”,从无“期盼天降甘露”之说。
误用“反倒”,意思说反
◎董鸿毅
“不仅”作为连词,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这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在“不仅……也(还、而且、并且)”的句式里,表示后者比前者范围更广,或者程度更深,或者数量更多,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佳”。这一句式是递进关系复句的典型格式。另一种是用在“不仅……反而(反倒、相反)”的句式中,表示后者对前者来说,是从否定方面更进一层,如“吵架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矛盾复杂化”。
《南都周刊》刊载的《反社会身体》一文说,在有些人看来,肥胖是道德放纵及懒散的明证,“听起来,胖人或是邋遢的人不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反倒成为了一个道德问题”。这里的“不仅……反倒”,应改用“不仅……而且”。
这里先不论“邋遢的人”。我们知道,肥胖对于健康来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在今日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中,胖人在外观上也是谈不上美的。说肥胖是“生理问题”,这是一个客观的陈述,不含价值判断,对胖人也并无多少批评之意;但说肥胖是“道德问题”,则显然成了价值判断,有明显的批评意味,这就把原本生理问题的肥胖一下子上升到道德层面进行考量,明显地流露出了对胖人的歧视。可见,上述引句对肥胖这一现象的否定,前后两个小句逻辑上是典型的递进关系。所以,上述两个小句连起来说,就应说成“胖人或是邋遢的人不仅是生理上的问题,而且成为了一个道德问题”。这么说才顺畅。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