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字典 |

2022-12-19 11:44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知识的特点、编写教材的意图,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好的教案都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呢?也许以下内容“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合你胃口!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1】

  师:要想揭开这个奥秘(庄家即中年骗子为何赢得多),我们首先必须研究两个骰子同时掷的情况,对吗?

  生齐答:对!(并点头示意)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信封里拿出骰子,每人随意用两个骰子掷一掷。

  生:积极性可高了,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玩得可开心了。有部分学生边玩边观察骰子的特征,有部分学生还一边与同桌交流或比较自己每次两颗骰子掷出的点数之和。

  师:同学们刚才都玩得很认真,也很开心,请同学先停下来,把骰子放回信封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落下时,得到面朝上两个点数的和都有那些情况?(马上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

  生:顿时鸦雀无声陷入思索当中......(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生: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和是2,和是3、4、5、10、12......等。(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作归纳性提问。)

  师: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

  生:和最小是2,最大又是12。(若学生有不同意见,则让他们稍作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师:依次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2、3、4......12,共11种情况。

  师:(试问)只有这11种情况吗?(以便自然地引出1或13,进行探讨性研究它是不存在的。)

  生:还有!个别学生说出了1、13等其它点数和。(其余的同学一片哗然,并提出质疑进行反驳)

  师:有谁能掷出两个数的和是1或13的吗?(同桌互相说说)

  生:不可能!。(说明:若个别学生说有,不妨让其举出具体的例子,以供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正确与否。)

  生:起初同桌之间各持己见,争论地十分激烈,课堂顿时达到高潮。不久,坚持还有1、13等其它点数和的同学声音渐渐没了,而其他获胜的同学则信心百倍,满脸得意地等待老师的宣布,并做好了胜利的手势,准备庆祝。

  师:请一位获胜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作总结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事件,是确定的。

  师:在这些两个点数的和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是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不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

  片段二: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或者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都可以勇敢地跟大伙儿说一说......

  生:老师今天我学得特别认真,也学得特别愉快、开心,还学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知识。我真希望这节课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同时也希望以后的数学课都能象今天这节课这样好玩、有趣,老师您下次可一定要再给我们上这样的数学课呀!

  生:今天我非常高兴,我学到了一个本领,原来掷骰子做游戏,这里也有数学知识,回家以后,我要跟我的爸爸、妈妈等家里人也讲一讲,让他们也掌握这个本领,以后不会上当受骗。

  生:我告诉大家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掷骰子游戏中的奥秘,以后在街上我要遇到骗子用这种骗术行骗,我决不会上当受骗。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去把骗子的钱都骗回来,揭穿骗子的鬼把戏,然后再把骗子送到公安局去,让大家都别再上当受骗,让他不能骗人。

  (注:老师要对该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骗人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知法犯法更不可取。)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知识存在,我会更好地学数学,将来用我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学生忘记了这是数学课堂。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及亮点所在。

  同时,本课在设计时又力争贴近学生生活,课始从学生熟知的街头骗子游戏切入主题,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接着师生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探讨掷出的两个点数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看上去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里面却蕴含了做数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然后才能得到结论。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本着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和务实重组和调整。比如: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这个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上,有这样一个编排,那位老师说:我们;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否则你们赢。开始,我按这个方法去上试教的,没想到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有几个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不行,白老师,那肯定是您赢。我说:为什么呢?我选的这些数才占总共11个数其中的5个,而你们却占了其中的6个呀?学生回答:那还是老师赢,因为您选中间那几个数。中间那几个数就一定能赢吗?我说。那几个学生虽然讲不出更多的理由,但已经猜到了老师肯定会赢,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设计教学预案就要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想,注重学生的感受,既然学生已经猜到老师能赢,学生的好胜心又强,我们何不改变原先的设计预案。在该游戏环节中,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极高。

  在掷一掷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学过的知识穿插在里面,如:掷一次记一次数,引导和鼓励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最后列成表格,复习了统计知识、数的组合问题、筛选数字的方法等,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然,每堂课都有美中不足或需要老师执教时值得注意的地方,本人在最后执教时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此,将其罗列出来,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1、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师生掷20次的游戏中,若按教材的编排去上,老师有可能会变得比较被动。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大大提高。自然,老师上起课来就顺了,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2、在教学流程的第三阶段即理论验证可能性的大小时,比较浪费时间(有可能导致最后的时间不够)并且,学生对各种点数和都有几种可能,在概括上容易出错,显得比较费力。具体表现在:和是2、3、4、5、6、7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都能比较有规律地填出来,而且还能比较好地进行归纳和概括。当点数和是8、9、10、11、1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一个骰子点数为7(一颗骰子最大点数为6)的错误组合。如点数和为8的组合出现1和7的错误等,而且接下来的点数和均出现类似的情况。

  当然,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是事出有因的。有老师认为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当他们在算了点数和是2~7的组合后,思维自然而然顺延地出现了一个骰子的点数7的情况,因为此时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而忽视了骰子的实际情况,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尽量减少出错,不能一味迁就,坐视不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在出示该环节时,对题目的要求不够深入、具体。如: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应改为: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骰子A是几和骰子B是几?有几种可能?着重强调骰子A和B分别是几,这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骰子实际情况(最大点数)的重视程度,加深印象,从而减少后面出错的几率。(2)在学生进行该环节的探究时,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探究学习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专门请一名同学负责检查、监督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即组合的情况)是否正确,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1~6以外的点数。这样也就避免了出现7及以上的点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时,集体合作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3)当学生探究学习快进行到点数的和为8的组合情况时,老师不妨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骰子的点数会不会是7或更大的数呢?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防止出现上述的错误。当然在此前教学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2】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1.借助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如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小朋友买邮票的情景等,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究口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发现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口算,切实体会口算的意义和作用。把数学学习置于现实情境问题之中,是今天数学教学所提倡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努力做好。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教学,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学习,只是不太善于根据固有经验迁移运用,对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在这方面,我虽及时为学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可见,在这方面,我仍需加强学习、锻炼,以便给学生做好点拨、指导。

  3.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方法单一,而且经我点拨后,未见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深入思考,认为本班学生已学习过本节内容,应是教师曾强调: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所致。这也给我启示,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3】

  《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相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更为关键。

  《平均数》这一堂课,在本校上过四次,在商城小学也上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推敲、摸索,但是总觉得不尽人意。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去理解、接受,这是需要不断思索的。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套圈比赛的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4】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去感悟,去体验,去认识。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一个宗旨活动与探究。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以及猜测等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1.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体验数学问题。

  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索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去感受1克的重量,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感受1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探索的学习气氛,开展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在头脑中建立1克的概念。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2.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

  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一定要学好它。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而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1个2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4.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我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借助今天的学习,并根据自己在课前的调查,填写表格吗。点击鼠标:出现一幅半开放性的表格。左第一列标示三个项目调查内容、质量单位、数据。从第二列起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前调查任意填写若干内容。再想想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合适的质量单位。

  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估计后利用教师提供的体重秤、天平等测量工具验证估计,分组活动。最后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进行这样的调查,看看这次你都能估计对每件物品的质量吗?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直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也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发展,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二)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

  1、授课时间过长,本节课的授课时间超过了40分钟。总结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费了一些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无用的行为过多,教师要不断的组织教学,也浪费了时间。

  3、课堂的调控不灵活。由于本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很多,教学中教师虽然有意识的提了很多要求,但对兴奋度很高的学生作用不大,教师每进行一项活动都要等待很长时间,应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三)第二次教学策略预设

  根据对第一次教学的分析,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策略的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使用、取舍和调换;

  2、对学生进行资源使用的方法指导,明确使用的规则和要求。如要求同一小组同学把物品放到一起共同使用等;

  3、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在使用所选择的资源时,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

  4、平时教学资源的使用要加强,只有平时多对学生呈现这些教学资源,才会降低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对这些资源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顺利开展教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5】

  24时记时法的教学拉开了序幕.这历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每到这一单元考试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提心掉胆,生怕出现不及格的.昨天是教学后的第一次作业,主要内容是区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并且能够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作业批下来,情况很不妙!

  困难主要表现为1.两种记时法互相混淆.12时记时法的主要标志是用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加上()时()分具体时刻,例如上午7时或者写成上午7:00,24时记时法就是用0到24这些数来表示具体的时刻,前面没有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例如7时(7:00),19时(19:00)。

  2.受口语习惯定势的干扰。我们口语交际环境中更多地使用12时记时法,所以在要求用24时记时法的时候,学生往往把自己习惯的说法写下来,例如补充习题中有三幅图,一日三餐的时间,有的学生就把晚饭时间写成了6:10。

  3.生搬硬套,不善于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见到钟面的时间一概加上12,无一幸免。练习册中有一幅图画是小学生上学,一部分学生见到钟面上是7:00,就立刻想到19:00,如获至宝把它填了,这些学生需要提高反思能力。

  4.知识遗忘,不会看钟面。这些同学是要把二年级学的内容好好温习一下的。时针指7,分针指12还有人能写出7:12,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才刚开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6】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教学一开始就注意让知识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引发矛盾冲突--探索知识(感受数学的乐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真有用)!

  本节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他们通过试验,小组探究,在反复的亲自试验中感悟知识的产生。真正达到了:在做中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把握图形变换的特征;在做中学,动作逻辑内化为心理的逻辑,促进技能的生成;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利用轻松愉快地谈话引入,很自然,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孩子们像个科学家,探索镜子中奥秘。并且发表见解时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认为有点儿遗憾,没有使学生充分的发言。其实只有学生将镜面对称现象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镜面对称现象,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实际生活当中。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反思与注意的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7】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与路程价》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课题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的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8】

  回顾本节课,《吃西瓜》是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分数及意义,并能比较分数大小。教学中以唐僧师徒吃西瓜情境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第一次接触分数计算,在得数方面容易掌握,但是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在探索 的结果时,先猜一猜得数后动手操作验证,再PPT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并由此抽象出同分母分数相加规律。

  然而在动手操作这一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只让两个学生来展示验算方法,其实,当我巡视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有多种验证方法,加之三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点,若能够多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承购的喜悦,也能够带动全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验证活动,我只提供了2种图形,要是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验证,学生会更有兴趣,对其思维的发展也有帮助。

  教学流程中有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按照要求提出了诸多数学问题,而这一过程,我却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一带而过,领着学生解决事先安排好的数学问题。若能及时肯定并采用学生的问题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则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总观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够落实到位,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而教师仍存在很多不足,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1)在评价学生语言方面,虽然本节课的评价性语言较多,但仍较多的停留在很好非常棒等字眼上,评价性语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教师个人教态需要多加练习,同时上课的激情不够,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如此才能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面对各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我要以更加积极、认真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听名师的课堂,不断学习,经常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9】

  一、用教材而不死守教材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旧知与难点巧妙的结合,又成了我这节课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设计时,我从简单的口算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很快,孩子们就发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因为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所以兴致特别高。接下来,就是如何解答的问题,这时的我已经十分兴奋。接下来,同桌两人一人计算,一人验算,所以学生做起事来也十分流畅,看来,我的预期目标即将实现,看得出,学生的数感还是很强的,抓住了要点,列坚式计算得心应手。

  二、发挥集体优势,适时突破难点

  在解决了第一个难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出现了两种验算的方法。当我把两种结果放在展台上以后,一切就象烧开的水已经把壶盖顶开了似的,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声浪将我推向了又一个兴奋点。最后,我加以规范即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上到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互动时的那份碰撞让我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10】

  口算乘法是非常有用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算帐要用到它,在数学教学中乘法的估算和笔算都需要有口算的基础,它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接触了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题,已经会用先用乘法口诀计算再在积的末尾添0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了,但是却并不明白这样算的道理。那么,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数学结论之间的联系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去游乐场玩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景,进游乐场之前会遇到买票的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谈话进游乐场之前要先买票,有时我们和家里人一起去有时我们和小伙伴一起去,去的人数不同需要的钱数也不同,今天就看你能不能算好帐。然后给学生提出要求,看着这张价格表,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这样的谈话可以帮助学生沟通生活实际和数学问题的联系。在买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使孩子们感觉到数学知识能为生活服务,并且很乐意解决这些问题。

  二、乘法意义的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了乘法意义的拓展。一个层次是在列算式解决问题上的:原来的乘法算式因数都是一位数,现在拓展到了两位数。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得出:求10个2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老师接着追问那么求100个2,1000个2是多少呢?这让学生体会到无论是几个几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第二个拓展是乘法计算方法上的拓展。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出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了,乘法口诀表里没有的乘法算式,有的可以运用乘法的意义推算出得数,如310、510、910;有的算式通过转化也可以运用乘法口诀来进行计算,如:320、3200、32000。

  三、运用位置值的知识明确算理。

  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探索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在沟通算理时是运用了位置值的意义来使学生明确算理的,教学时教师始终指明:20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明白了算理就可以把这类题目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上课时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算法,老师就可以问问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你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先自己思考再通过老师的提问明确算理,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和再创造建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有的积中0的个数会比因数中0的个数要多,如:2005=1000﹑506=300,加深了学生对于口算乘法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通过练习,大部分同学能掌握计算的方法,但遗憾的是有几个学生对于添几个零老是出错,不是写多了就是写少了,当你问他时,他也知道,但是自己做就要出错了,总是粗心大意!因而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尤为重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篇11】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让估燥的内容让它更生动化、赋予它活力呢?如何才能让学生灵活地上好枯燥的计算课,构建积极有效和谐的课堂呢?教授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思考,激发思维,快乐收获。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开展小学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的想,尽量的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计算的结果,每兴上计算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迸发出不同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计算210时,我先让同学相互讨论算法,然后汇报,有的学生说:210就是2个10,2个10就是20.有的学生说:210可以表示10个2,10个2就是20.首先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以不同的角度,从210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出发,寻找到了答案,但两种说法我截然不同却又有内在的联系,当学生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都想出来,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人说:因为29=18,所以210比它再多一个2就是20.我马上表扬这个同学能够融会贯通,因为前面有一个铺垫就是29=18,他能够从旧知前后结合,联系比较,让老师不是不承认他是一个思维空间很广,很会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我总会给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所以在课堂上会产生很多的思维之花。

  2、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授之以免,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的知识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于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也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出理:用整十数与一位乘数是2400的算式有哪些?这个题目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开始学生只是想到了3800=2400,4600=2400,我反问学生:3800就是24个百,38=24是定的,那这个百能不能放在3这边呢?经我一点拨,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那就成了3008=2400。同学样的方法,大家又想到了4006=2400。学生马上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中去。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在课堂上,对于做对的,做快的,回徐有创新理念的同学,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时,同学们在读了68页主题图后,请同学们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提问的:12个人玩激流勇进勇进6人每人每次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是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当时我们还没有学这个内容,我问有没有同学能挑战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应声。后来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主动说:我会解答。我用怀疑又充满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说:好,你来说吧!126,26等于12,向十位进1,16等于6加1等于7,最后等于72.我当时一听吃了一惊,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他能够不动笔,用心算而且把步骤说得这么清楚,我非常高兴,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说:不错,你能真会超前学习!一个肯定,一个简单的点评,让他非常高兴,他觉得老师不权肯定了他课堂上的表现,也肯定了他在课堂之外的努力。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教学反思 |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476254.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早安短句”。见过婴儿心花怒放之笑,只觉成长格外悲凉。早安!在信息化得到普及的现代社会,句子的分享是件很普遍的事情,寥寥数字,句子却足以让人共情。可以分享一
2022-12-19
出国留学网主题阅读推荐:“研修总结”。因为需要,我们每天在办公软件上写各类文档,广泛地借鉴范文是写作的一个好方法。我们的焦点应该放在范文的全篇框架结构上,范文可借鉴的类型被分为哪些
2022-12-19
生活中,文档写作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范文在这种写作情况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借鉴优秀的范文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奠基石。您是不是正在寻找优秀范文模板呢?出国留学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药
2022-12-19
出国留学网栏目精选:“钳工实训报告”,欢迎阅读。古人曾说,力行而后知之真。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都需要撰写报告,报告主要是分析数据,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我们写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方
2022-12-19
劳动的回报永远都是慷慨的,劳动创造了无数财富。五月一日劳动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节日。在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可以找寻一些优美的祝福语,那么有内涵的劳动节祝福语是怎么写的呢
2022-12-19
出国留学网相关专题:“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篇1通过比赛导入课题,学生很快发现比赛存在不公平,激起学生质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复习了旧
2022-12-14
笔灰染白了您的青丝岁月,岁月加深了您的皱纹。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都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新入职的老师快速掌握课堂节奏。写好教案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出国留学网小编花时间特意编
2022-12-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
2022-12-15
出国留学网推荐更多专题:“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掌握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管理,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准备教案的重要性。写教案等于帮教师提前备一遍课,为什么它算是一篇好教案呢?在这里,
2022-12-15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在处理教学环
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