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老师伴随教案里的节奏让学生更沉浸在学习的课堂上。借助教案可提前规划好教学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你有过写教案的经历吗?我们的出国留学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1】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的80-8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书写、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概念。会灵活运用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
2.过程与方法:体会从初步探究、演绎、归纳、验证,到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会用去括号法则来解题。
教学难点:
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运用;去括号法则的运用;探究规律性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学法:
自学、讲授、合作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复习
1.淘气利用扣子摆图案。
出示80页淘气摆图案的情境图。
淘气是怎么摆图案的?要求每个图案共用了多少个扣子,怎样列式?如果淘气继续摆下去,第n个图案共用多少个扣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
师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用扣子摆图案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再次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案一共用多少个扣子,唤起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记忆。
2.列举n2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能利用n2这个式子表示?请你举例说明。
生:正方形的面积a脳a
生:一个方阵,一排c人,有c人
师:刚才我们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复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预习与交流,建构网络
1.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规律的简洁性。】
2.下例各题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
(1)某产品的成本由x元下降10%后是(1-10%)x元。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m,宽为a,则该长方形的长为.
(3)代数式2a+3b的实际意义可以是____________.
(4)若a+b=4,那么=3.
(5)当x=3,y=1时,代数式的值是10.5
3.判断。
(1)a+a=a2
(2)x30写作x30
(3)ab写作a.b
(4)当a=3时,a2和2a相等。
【设计意图:这几道题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可以加强对比,在对这些题进行辨析、判断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反馈与检测
1.初步探究
⑴下面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2,4,8,16,,第20xx个数应是_______.
⑵观察一列数:3,8,13,18,23,28,,依次规律,在数列中第20xx个数是_____.
(3)一筐橘子重x千克,26筐重()千
(4)幸福小学共有M名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
(5)小芳今年a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还多5岁。妈妈今年()岁。
2.填空。
(1)一筐橘子重x千克,26筐重()千
(2)幸福小学共有M名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
(3)小芳今年a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还多5岁。妈妈今年()岁。
3.一辆公共汽车上有26名乘客,在大桥站下去a名,又上来b名
(1)用式子表示出这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2)当a=6,b=5时,这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234+700+300147+89+53+11
11+13+15+17+1926+(89+74)
教学反思:
在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中,结合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比赛形式,通过一些填空及判断、选择题的练习,复习检测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
追问:不看两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50=100)
追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二、认识方程
1.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板书:x+50>100)
追问:x表示什么?
3.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
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x+50=150,x+50<200。
4.出示:2x=200。
提问: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
5.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
50+50=100x+50>100x+50=150
x+50<2002x=200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
引导: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式吗?
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
50+50=100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
指出: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
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
50+50=100是否含有未知数
x+50=150
x+50>100
x+50<200
2x=200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③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x=16;36-7=29;60+23>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对60+23>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②类中)
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反思: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
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
7.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思想
1.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图略)。
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四、课堂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1~3题。
说明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12=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4】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列方程解答文字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解题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文字题的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3倍加1.6的和。
2、12减x的6倍的差。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7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2减一个数的6倍,差是5.4,求这个数。
2、分析讲解:
(1)先设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
(2)再根据题中表述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求方程的解;
(4)检验方程。
解:设这个数是x。
12-6x=5.4
6x=12-5.4
6x=6.6
x=1.1
3、做试一试。要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其余的做在纸上。
一个数的5倍减14与3的积,差是23。
解:设一个数为x。
5x-143=23
5x-42=23
5x=23+42
5x=65
x=655
X=13
三、巩固练习。
见书本练一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60第(6)。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解下列方程
(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教学新授
(一)教学例5
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图片:示意图
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板书:
上午下午一天
4.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5.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1)表示4个,表示3个,一共是(4+3)个,也就是.
(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4+3)个,.
6.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4+3)=
答:这一天共运土吨.
7.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教师提示:1个,可以写成.1可以省略不写.
8.教师小结
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9.练习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实物天平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平可能会哪边重呢(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平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实物天平比较小,用屏幕上的天平来模拟实验。)
2.两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西瓜,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猜猜看,天平可能会哪边重呢
(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用式子描述重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一场篮球比赛,红、蓝两队打得还挺激烈的,你能来描述两队的情况吗?
用式子表示两队比分的关系。
红队的教练啊也关注了这个情况,马上叫了一次暂停,并作了战术上的调整,一上场的一段时间里,只有红队连续得了分,请你猜一猜,两队的情况会怎样呢?
用式子来表示比分的三种关系。
4.创设四个情景。
(1)每个情景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能用关系式清晰地来描述吗?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刚才我们对情景的描述得到了很多式子。
200+200=400182318+2318+2318+=23
280100120425+=7022y+720=1050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看是否是等式。
(2)看是否含有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
4.引导概括方程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三、抓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本质。
1.演示动态平衡。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2.出示情景(没有等量关系,不能用方程表示。)
出示情景120元正好买2个玩具企鹅。(有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
3.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四、联系实际,应用与拓展。
1.周老师从无锡到徐州来上课。
(1)线段图。
(2)我乘火车从无锡站开出,每小时行千米,7小时到达徐州站。无锡站到徐州站的铁路长525千米。
(3)到了徐州站,我买了3枝圆珠笔,每枝元,付出20元,找回2元。
2.情景图。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台北队获得了枚金牌,中国队获得了32枚,日本队获得y枚。男孩说:中国台北队金牌数的16倍正好等于中国队的金牌数。女孩说:日本队的金牌数等于中国台北队的8倍。
3.开放题。
小芳集邮共260张,小明集邮共300张。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用方程表示)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的说明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
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
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
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孔凡哲著.方程思想及其课程教学设计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录之一.《课程.教材.教法》第24卷第9期,
(2)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65页.方程产生历史的启示意义。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小学数学方程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等式与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2、通过练习与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会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谈话引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吗?什么是方程?什么是解方程呢?在小组中互相说说。2、组织讨论。(1)出示讨论题。(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我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运用了什么方法?(等式与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3、小结。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我们不仅要理解概念和意义,还要会熟练地运用。二、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1题。(1)独立完成计算。(2)汇报与展示,说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2、完成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你用怎样的方法连线的?(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把x的值代入方程。)3、完成第3题。(1)列出方程,不解答。(2)你是怎样列的?怎么想的?大家同意吗?(3)完成计算。4、完成第4题。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指出:抓住基本关系列方程,y也可以表示未知数。三、课堂总结通过回顾与整理,大家共同复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