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简短(篇1)
这是重点分析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结合标题,对这首长歌体诗歌进行了内容的化解,并引导学生划分层次,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明白此诗歌重点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景、抒情。
在上一课时中,注重进行的是写景片段分析,在朗读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出诗中写景诗句,并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够梳理文意。在写景片段的分析中,学生能够逐渐明白了塞外雪景和边地奇寒,并能够找到相应的诗句予以应证。
在本课时中,主要侧重于抒情的片段的分析,尤其是文中围绕送别一事而展开的记叙,更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在朗读的基础上,发觉了送别地点的变迁,明白了由中军—辕门—轮台东门位置的变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明白这便是对朋友的不舍和依依惜别。当然,文中这些位置的变动,学生们还是不能够具体结合时间点来讲述,即送别一事的过程中的时间变迁,学生不能够较明白的弄清楚,即无法知晓饯别、临别、送别的区别。
在诗歌学习中,我深刻明白品读的意义,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细致品析和玩味,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本外的涵义和情感,不仅发觉诗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和信息,更能够品析出诗歌文本的内涵和深层价值,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简短(篇2)
市教学能手的比赛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我的心到现在仍然不能平复。我不是想着是否能够过关,而是为着那课,那节本该非常出色的课,那节自己曾抱有很大希望的课,却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多少天来,我脑海中一直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在这节课上,我究竟迷失了什么?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下课后,有位老师这样对我说:“赵老师,你的课讲得太细了,你挖掘的太深了,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句夸奖的话,我当时听着就感到别扭,现在回味起来,更加不是滋味了。连老师都感觉深刻的内容,我们的那帮可怜的学生又是怎样忍受的呀?
二、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学生。做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有三思:上课前思考我要干什么?上课时思考我在干什么?上课后思考我干了些什么?
对照这三点,我再次反思:上课前,我干了些什么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我熟悉的一篇诗歌,在学校试讲的时候,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可以说是一堂较为理想的课例。再讲此课,只要稍作调整即可。可前一天的晚上,我却对着《唐诗宋词赏析》口念笔记,唯恐有所遗漏,直至凌晨一点。以致课堂上准备用的讲义,被我涂抹的黑黑压压,上课时自觉不自觉的就受到它的牵制;造成自己的精神状态极差,就连上课都迷迷糊糊,平时的机智灵活丧失殆尽。而真正该考虑的:学生的基础怎样?会出现哪些意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与预设有出入怎么办?等等,根本没有去考虑。就连最基本的课件,都没有细心查看,以致误删一块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怎么了,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自己都想不通;上课时,我又在做什么呢?明知道是上午第四节,学生已经疲乏,积极性很难提高,就应该设想一定的办法。当感觉学生的能力与自己的预料有差距时,就应该及时的降低难度,调整策略。而我却仍然按部就班,全然忽视了学生的感受,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课已经上过了,一节精心准备的课没有上出效果来,最先检讨的应该是教师本人。应该思考自己在哪方面出了问题: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遇到意外情况,是否及时发现了新的“生长点”?埋怨学生素质差,责怪学生不配合,都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学生没有领略到沿途风光的优美,没有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是我这个导游没有很好的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迷失了教育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机智的教师。他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课堂,恰当的处理课堂上各种情况;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始终会想着自己该做什么,在做什么。应该说,我的这节课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它环节简练、重点突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倡导了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只要课堂上老师能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调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可就是在引导和调动上,我偏偏缺少了一种机智,学生没有调动起来,“学”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文本。老师“教”的内容过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在想想,这种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习品读诗歌的方法时,应该让学生先进行品读,说出自己所发现的“奇”。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方法。我却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也得出了方法,如“想象”、“品关键词”等,但并没有对学生产生大的触动。另外有一细节处理的也不恰当,在老师示范品读时,只是说:我先来品读第一句,没有读出“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很多同学把这样的句子当成两句,使后面的品读只说一半,情况变得被动。
在学生品读诗歌时,引导和点拨不到位。如学生说出了一处“奇寒”或“奇美”等的句子,就应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并顺着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除学生理解错误外,不应做过多或过深的挖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品读的盲目性,节约出宝贵的时间,也会减少课堂上一再冷场的局面。
没有及时捕捉教学时机。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对于相关的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我们不但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找到教学的触发点。在我问道:“环境如此苦寒,离别如此难舍,全诗是否有哀伤之感?”时,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道:“他有点哀伤,但是他不悲观。”我很清楚的听到了,我也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没有让他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致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解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败笔。
一个聪明的老师,一定会真正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赢得他们珍贵的心;一个明智的老师,一定会制定真正适合学生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轻松的完成这个目标;一个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同时,自觉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我确实有些欠缺。
古人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写完了这篇文章,挤压在自己心口的那块闷气也多少有些疏散。虽说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什么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飞瀑之下,必有深潭”,不管怎么样,我毕竟走过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将坚定我前进的步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简短(篇3)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送武判官归京”)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简短(篇4)
教学设计的理念
1、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⑴面向全体学生。
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生方式。
⑷努力创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设计理念
认真实践这一理论,成为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
⑴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尊重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同学以平等的学习交流机会,使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有进步和发展。
⑵创设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内涵。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这一媒介来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利用文本所蕴涵的审美因素和情感熏陶力量来完成对学生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教学中的第三十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三十课《诗五首》中的第四首,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它从瑰丽的边塞雪景写到依依惜别之情,在旷达豪迈之中流露出无限惆怅,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朗读和品味确立为重点环节,希望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品味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通过审美拓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析: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古诗词,并且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积累和储备,同时,师生进入课程改革也已经一年多,新的学生方式已被接受并掌握,这就成为了教学中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较早,且还涉及作者特有的经历和特殊的写作背景,所以也会使得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还需通过师生合作交流来完成。
3、目标确立:
综合上述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⑴知识和能力:
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⑵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诗人旷达豪迈的情怀;培养热爱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鉴赏诗歌内容。
5、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本课属古诗词教学,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设置为“温习古诗词”。在温习古诗词中,学生再次回想了唐诗,忆起了边塞诗派,也明确了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情境。
2、教学内容的第二项,我将它设立为朗读感知。朗读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诵读诗文,能通过语音、声调、节奏、感情等方面传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本节课我会重视对学生朗读才能的开发和利用,会组织学生开展朗读竞赛。在感知过程中,我会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促使他们自主完成对文题、作者、背景、结构等的感知。
3、教学的第三大环节,我设定为合作探究和审美鉴赏。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利用研读赏析,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对语言、意境、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等的分析和评价。此项活动之后,我会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例如绘画、情景再现等)来提升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来增强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来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会播放事先制作完成的多媒体课件,来完成对鉴赏活动的最后升华。
4、第四大环节,我设立为情感拓展。我希望学生在鉴赏、品味诗人豪迈气概的同时,也能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熏陶,也能以苦为乐,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除此之外,我也希望沟通课堂内外,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将其它的“送别”诗与本诗比较,通过丰富灿烂的古代诗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来激发学生热爱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与手段:
⑴本节课前,我依据课文内容,从网上下载图片,并输入相关文字,制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我适时展示,既补充了阅读期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⑵在授课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情景再现等不同形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2、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⑴收集边塞诗派的介绍以及相关的诗歌,积累“送别”题材的诗歌,分别在导入和拓展时使用。
⑵搜索《中学生教育网》、《中华诗词网》等多家网站,下载和本文内容有关的图片,筛选后制成课件。
3、教学经历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对诗歌相关内容的了解,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完成对作品的初步感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通过审美拓展等方式来完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整个过程,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了阅读实践,在经历发现、探究、解决等环节之后,他们会享受到成功的快慰,合作的乐趣,这种经历必会使得他们格外珍视和自豪。
4、教学参与的切入:
在朗读感知、合作探究、审美鉴赏环节之后,适时切入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的变幻从视觉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达到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效果。
5、教学评价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通过启发法,设疑法等方法,激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多角度地审美鉴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评价时,要既能做到实事求是,又要能使学生受到鼓励,充满信心,勇于挑战困难,勇于挑战自我。
教学过程及步骤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由古诗词知识导入。温习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进入学习情境。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文题、作者、背景及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了解和本诗有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感知活动,进行朗读竞赛,适时予以鼓励性。
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理解诗歌内容清除障碍:看书、查阅资料,感知题目、作者、写作背景、结构。
开展朗读感知活动:
1、自读,正音、掌握朗读节奏;
2、互读、开展朗读竞赛。
3、优胜者进行范读,师生评价。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对诗歌内容进行研读探究。
开展小组式合作探究活动。
1、集中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2、就小组内发现的其它问题进行研讨。审美鉴赏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
1、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鉴赏,既体现出分工,也体现出合作。
2、播放多媒体课件,提升鉴赏成果。
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审美鉴赏活动:
1、可以鉴赏语言、意境,也可以鉴赏艺术特色,思想情感。
2、利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编成情景剧),进行鉴赏成果展示。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豪迈气概。
2、通过其它“送别”诗,沟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1、品味、学习诗人以苦为乐的豪迈气概。
2、将《赠汪伦》、《别董大》等送别诗与本诗比较,体会诗词的灿烂和丰富,激发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将其改写成为一篇现代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简短(篇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
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个性化的示范朗读,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因为学生是戴着耳机聆听、模仿朗读,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他们在聆听、模仿朗读时也可以不断重复播放,一个地方多次的反复,可以听得更加仔细与真切,因此模仿朗读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读教学也落在了实处。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