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准备教案是身为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教师的教案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追求,是否在寻找好的教案模板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这样的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1)
设计意图:
今天的活动来源于我们幼儿的日常游戏。材料,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积木。当小朋友在搭积木的时候,常常会有许多新的创意,有一天,小朋友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排列好,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一块,结果孩子发现后面的积木也随之全部挨个倒下,幼儿为自己发现这一现象欢呼雀跃,可其他幼儿在模仿这一现象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抓住了幼儿的这个兴趣点,联系多米诺玩法开展了这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数量的条件下骨牌的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有关。
2、能够通过观察、合作、比较,大胆的进行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索。
3、培养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游戏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张路线图、两张记录表各5份、骨牌若干数量、笔、投影仪、课件、录像、地垫。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木块。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积木,想玩吗?去玩一玩。
二、老师演示推多米诺骨牌,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排出8块,轻轻推第一块,你们猜这些积木会怎样?是这样吗?我来试试。你们想玩吗?
三、幼儿玩多米诺骨牌。
1、你成功了吗?为什么会倒?你的为什么没有倒?
2、幼儿再次玩。排成弯的。
出示两条线,大拐弯和小拐弯。讨论哪种更容易倒。
四、幼儿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1、看图片。
多米诺骨牌除了排成直的和弯的,还可以排成各种图案呢,看。你们能排出其它的图案吗?
2、合作玩多米诺骨牌。
交代要求:我们一个人的木块不够,怎么办?怎么合作呢?找好朋友,5个人一组,选一个组长,讨论排成什么图案。最后请他来介绍后并且推倒。
五、游戏:人体多米诺。
生活中除了用积木,还可以用麻将牌、硬的香烟壳子来玩多米诺。更有趣的是还可以用我们的人体当多米诺骨牌呢。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活动中,积木块成了主角,为使幼儿能尽快融入到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就让孩子对积木的玩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部分,孩子们利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地讲述,分享同伴的经验,同时激发了孩子参与下面活动的积极性。接着,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来玩一玩,我的玩法更有趣。孩子们觉得很好奇:老师会怎么玩呢?和我们玩得一样吗?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师的身上。我一边演示一边抛出问题:我把积木一块一块排好,用手推第一块,你们猜,后面的积木会怎样呢?面对我的问题,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想可能的结果,在这一环节中,我耐心地倾听了孩子对结果的种种猜测,在结果没有呈现时,我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认可,这给孩子创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了孩子的猜想活动。我推倒积木,验证了孩子的猜想结果,更引发了孩子想亲自试一试的欲望。
有了孩子们的第一次操作,他们对多米诺玩法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与主动的探索下发现了原来是力的传递在起作用。
矛盾是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这时我又适时地摆出了新的矛盾: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摆的?你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呢?把这些问题的出现作为一个新的刺激点,在我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在幼儿一次次讨论、交流、操作中解决了积木块之间的距离问题,我还让成功的孩子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同伴,达到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紧接着,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多米诺的排列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曲线,这时,拐弯处的排列成了新的矛盾,我又抛出问题:为什么拐弯地方的积木没有倒?怎样摆才能让前面一块积木能碰到后面一块积木呢?这个问题又引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小朋友不断摆弄转角处积木的方向,我又及时给予语言引导:请您检查一下前面一块是不是能碰到后面一块?这样避免了孩子盲目地去推倒积木块,给了幼儿一个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机会。
第三次操作,是同伴间的合作,在这个环节中,大家要商量、分工、合作,将大家的积木块合在一起,还要共同来设计一个图案,这对孩子们来说又多了一份考验,这时我作为旁观者去倾听孩子们的交流、讨论、操作。孩子在介绍、推积木块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尽管有的小组积木块没有一次成功,我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与鼓励。
最后用人体做骨牌,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就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给孩子欣赏了一段动态的多米诺现象,这一现象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想继续玩的欲望,大家在一个比较兴奋、愉悦的状态下结束了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因为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本身更重要。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2)
设计意图:
活动的设计让幼儿通过探索多种使物体转动的方法,知道物体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转起来,在操作过程中体会转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坐过转椅、旋转木马的经验;玩过迷迷转的游戏。
2.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绳子、小碗、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等。
3.学具:陀螺、电风扇、发条玩具、录音机、磁带、转椅、钟表等。
过程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
引导:我知道小朋友们最爱玩游戏了,我们先玩咪咪转的游戏吧,你可以自己,也可以两个、三个人一起玩。
展开:引导幼儿探索转动物体的方法
1.幼儿自由玩转动乐园的玩具,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
引导: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我看到小朋友们的身体都转起来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物体也能转动起来。接下来,我就带大家到转动乐园里玩一玩,看看你能不能把那里的物体转动起来,一会儿,我就要问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
幼儿操作时,显得很兴奋,许许多多奇特的想法都是在玩中产生,他们想出了用嘴吹、用手转、用手拨、用手摇,甚至还想到了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绳子、筷子等。
2.表述自己转动物体的方法。
引导:请小朋友们把转动玩具送回家,轻轻回到座位上。
问: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把话说完整。
幼A:我用筷子穿过木条,用手一拨,长木条就转了。
幼B:我用牙签穿过纸条,用手一捻牙签,纸条就转起来了。
幼C:我用嘴用力吹大花片,转得很快。
引导:请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3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起来。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师:你能不用篮子里的东西,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幼A:身体能转吗?不成了玩具吗?
幼B:会倒的!
2.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
师:你让什么转动了起来?请你上台试一试。
幼A:我的舌头也能转动。
幼B:我的手臂转得圈可大了。
幼C:我的辫子也能转动。
幼D:我的屁股会转的。
(整个环节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在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全身的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感觉,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4.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幼A:不行。
幼B:头不能转了,看东西时和身体一起转,那就成了木头人了。
5.师: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引导:许多爱动脑筋的人,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物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课件)。
小朋友.今天就请你思考哪些东西能转动,想一想,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幼儿自由地探索、发现、交流。
2.交流。
师:你想出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幼A:椅子会转。
幼B:我知道那叫转椅,我家里有的,坐着可舒服了!
幼C:这只卷笔道我家也有,是用来卷铅笔的。
幼D:小电风扇一按开关就转了,真风凉!
3.激发创造欲。
引导:你长大了想发明一件什么转动的物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方便?
扩展幼儿对会转动物体的认识。由于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幼儿列举出许多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会转动的物体。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幼儿设计出了许多会转的物体,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为幼儿颁发发明奖。
四、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转动?幼A:理发店外面有一个灯会转的。
幼B:油烟机上有一个会转的,象电风扇一样的东西。
幼C:洗衣机里面的桶会转。
师小结:出示榨汁机,引导:这是人们利用转动的道理发明的榨汁机,通上电,齿轮就会转动起来,将水果、蔬菜切碎,榨出汁来,我们班的小朋友开始换牙了,有的牙掉了,有的牙已经晃动了,吃起水果特别费劲,那以后小朋友就用这个榨汁机榨果汁喝了。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发现溶解和沉淀现象。
2、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受探索科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1套塑料容器和托盘(油、洗衣粉、积木、泥土、果汁精、洗洁精、水彩颜料、石头等)
2、搅拌器(一次性筷子代替)、塑料杯子、小鱼网
3、大实验记录卡、记号笔
4、课前分好组(分配好组长)
活动过程:
一、实验活动:感知溶解和沉淀现象
1、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材料。提问:请你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东西?(幼儿回答)启发幼儿想一想: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把猜想的结果标记在记录卡上。(幼儿观察与自己编号对应的材料,组长记录)老师也想听听大家是怎么猜想的?(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出示记录卡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请幼儿将与自己编号对应的材料放入装有水的塑料容器里,用搅拌器(筷子)充分搅拌后(1号幼儿搅拌),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大家发现现在的水和原来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如:颜色变了,水变得浑浊了,有了泡沫了,上面还浮着一层油等)请大家在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引导幼儿说出:因为有的材料溶解了。)那咱们一起来看看容器里还剩下什么材料了?请小组长帮忙吧容器中剩下的材料捞到盆里,然后找一找,什么材料不见了?(捞出来后,请幼儿观察、回答什么材料不见了)
教师小结:就像大家刚才看到的,当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不见了,这种现象就叫溶解。(同时出示字卡溶解)那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看看哪些材料溶解了?哪些材料没有溶解?我们用标记来给它记录下来。溶解了的材料用表示,没有溶解的材料用表示。(幼儿一起回答,教师记录)
总结:通过咱们大家一起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材料能溶解,比如像:()能溶解到水中;什么材料不能溶解,比如像()就不能溶解到水中。因为泥土不能溶解到水中,所以就会沉淀到水底,形成沉淀现象。
二、实验探索:怎样就溶解的快
在下面老师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块肥皂放到水中,需要1个多小时才能完全溶解。用的时间太长了,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肥皂溶解的快一些?(幼儿回答,如:搅拌、切碎、加热等)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幼儿动手实验)
三、延伸活动:
人们很聪明,利用物体溶解的原理,还制作了许多东西。看!这个大家一定都玩过吧?(出示吹泡泡水)这个泡泡水就是肥皂、洗洁精、洗衣粉溶解在水中制成的。在我们教室的活动区里,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材料,我们一起回去制作吧?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平等的讨论。教师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幼儿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交流,鼓励幼儿通过有兴趣的谈论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问题。因此在讨论时教师应与幼儿同样热情的参与其中,并以平等的态度围绕话题提问,征求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某些体验。在幼儿科学的探究中,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发现了物体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活动中,在猜测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时,我发现幼儿个个兴趣高涨,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想法,争论的非常激烈,于是我适时引出下一个环节:做实验论证。幼儿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在幼儿做实验时,我通过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他们对物体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了认识。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
2、在探索欢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影子的变化。
活动难点: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只手电筒(做手影游戏用)、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用手玩一个游戏,你们来猜猜墙上会变出什么?然后再跟老师一起玩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
(2)、讨论:墙上可爱的小动物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手影吗?
2、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1)、讨论:除了手影,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2)、用手电筒做试验,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3、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其变化。(重点)
(1)、户外活动:请你在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这些影子会不会变?为什么?怎样使自己没有影子?(难点)
(2)、改变光的位置,影子就会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4、阅读幼儿用书。
(1)、观察影子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影子?请你连线找到相应的实物。
(2)、看图说说:太阳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想一想,是什么时间呢?
(3)、观察手指动作和手影,看看像什么动物。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5)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教育生活内容要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找一找、变一变、演一演,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合作能力得到发展,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色屏幕筐架4个,皮影道具5个,皮影、手影录像各一,篓子4只,手电筒数量和师生人数一样多,小动物图片若干个,音乐《健康歌》,大投影屏幕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寻找屏幕上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孩子们,这儿有我们的影子,一起来看哪!
师:挥挥手,摇摇头,我们一起来和影子跳个舞吧!
(评:孩子们兴奋地在大屏幕前急切地寻找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不停地和自己的影子一起舞动,继而产生了对影子的好奇。)
二、猜一猜手影并欣赏手影录像,感知手影的神奇魅力
1.幼儿互相讨论
师:白色的屏幕上怎么会有影子的呢?
师(小结):光照在身上,身体挡住了光线,屏幕上就有了影子。
2.师生做手影.猜手影,感受影子的多样性
师:光照在我的手上,屏幕上就有了手的影子。我来表演几个手影,你们来猜猜。
师:看这是谁呢?(师分别用手变出小鸟、大灰狼、孔雀。)
师:你们真厉害,都被你们猜到了。谁也会表演手影来考考大家?(分别请34个幼儿演示手影)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影子呢?
(幼儿自由讨论。)
师:你们真聪明,原来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3.观看手影录像,体验手影的神奇
师:有一位大师,做的手影特棒,我们一起来猜猜他表演的手影是什么?(放手影录像,幼儿观看)
(评:此环节旨在让孩子们感受手影的神奇魅力所在,幼儿被大师精彩的手影表演所折服,纷纷把掌声送给了表演大师。)
三、通过找一找、变一变,感知影子的变化,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1.找一找影子
师: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在白色的屏幕上找到影子,等一会儿三个小朋友一组,去找一找、玩一玩,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影子?(幼儿分组在小屏幕后面操作)
师:你找到了谁的影子?谁来做给大家看看?(请34名幼儿操作演示)
师: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小动物的影子?(手电筒)为什么?
幼:因为光照在小动物的身上,小动物挡住了光线,就有了影子。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小鸟、小兔和小乌龟的影子,发现了光照在这些小动物身上,就被小动物挡住了光线,白色的布上就有了它们的影子。
2.变一变影子
师:刚才我发现了小乌龟的影子还会变戏法呢!(师边操作,边让小乌龟的影子分别变大变小、点点头、挥挥手、摇摇小尾巴、跳个圆圈舞)
师:啊!这真是太神奇了!那你们想不想也让小动物的影子会变戏法呢?等一会儿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影子的秘密了吗?谁来说说,影子是怎么变戏法的?
幼1: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光离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幼2:灯光不动,小动物近,影子就大,小动物远,影子就小。
幼3:小动物不动,灯光离得远,影子就小,灯光离得近,影子就大。
幼4:小动物和灯光一起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5:小动物不动,灯光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6:灯光不动,小动物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在跳舞了。
幼7:小动物的头、脚、尾巴、翅膀折了一下,灯光动转,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
师(小结):刚才呀,我们小朋友都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光离小动物越近,影子就越大;光离小动物越远,影子就越小。把小动物的头、脚、尾巴、翅膀轻轻一折,随着光的移动,小动物的影子就像在跳舞了。(边说边示范)
(评:此环节通过教师的设疑让孩子们不断地猜测变戏法的秘诀。在反复操作、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光照后,影子的不同变化,继而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四、欣赏皮影戏,演一演皮影戏,感受影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1.欣赏皮影戏表演
师:影子除了会变戏法、跳舞,它还会演戏呢!我们一起来欣赏皮影戏。
2.合作表演皮影戏
师:哥哥姐姐也来表演皮影戏了(出示哥哥、姐姐形象的皮影道具),等会儿小朋友还是三个人一组,可要分一下工,头、手、脚的道具分别由一位小朋友拿,一起合作表演,看哪一组的表演最棒。(幼儿分组、合作表演)
师: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观众,欣赏一下小朋友表演,的皮影戏呢?(幼儿轮流当小观众欣赏同伴的表演)
(评:此环节中,教师别出心裁地用废旧x光片,制作了形象逼真的皮影道具。孩子们手拿道具,个个酷似皮影戏演员,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不断地在屏幕上呈现出影子的各种姿态。还通过互换角色演员与观众,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活动中,不时地发出小观众们的捧腹大笑,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五、活动拓展
1.影子有什么用处?(介绍古代用影子确定时间)
2.影子有什么不方便呢?(介绍医院用的无影灯)
3.游戏踩影子,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影子?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利用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幼儿对影子的好奇心理,培养了幼儿观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玩具的方法。
2.体验科技小制作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根约30厘米长的细铁丝,一根食指粗的圆木棍或笔身为圆形的铅笔。小兔弹簧玩具范例一个。
2.白板纸、约3厘米长的塑料吸管双面胶、剪刀、橡皮泥等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兔的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2.打开玩具外面的包装,请幼儿观察玩具里面的秘密:原来小兔的身下有弹簧。
3.教师示范弹簧的做法,请幼儿尝试制作玩具弹簧。
(1)教师左手拿圆木棍,右手拿细铁丝,将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木棍上,然后开始一圈一圈地往木棍上绕铁丝。注意:每圈铁丝螺旋式上升,每圈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不要太密。缠好后,将木棍从中间抽出,弹簧就做好了。
(2)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弹簧,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操作。
4.请幼儿将做好的弹簧固定在橡皮泥底座上,制作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1)可以取白纸板,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将其剪下,粘贴到塑料管上。
(2)将吸管插到弹簧上,玩具就做好了。
(3)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
5.组织幼儿以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
活动延伸
可以请幼儿将做好的玩具卖给超市,做角色游戏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电动玩具的共同特征有电源才会动。
2、初步让幼儿了解正确安装使用电池的方法。
3、进步激发幼儿对电动玩具的好奇心,发展探索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电动玩具一个,电池若干,安装电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哇!教师里有这么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今天来开个玩具运动会吧。
老师请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动玩具,让它动起来好吗?
二、操作探索
师:玩具动起来了没有?(幼:动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幼儿自由举手回答怎么让玩具动起来的)
师:刚刚小朋友说把电源开关打开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可是有的小朋友的打开来了开关玩具还是没有动起来?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朋友找找原因看是怎么回事?或那个小朋友帮助它让玩具动起来。(解决问题、找原因,幼儿自己玩玩具发起问题原因)
幼:是因为玩具里面的电池没用了。
师:哦!原来里面的电池坏了,那小朋友都打开小面肚子看看是不是都装有
师:哦!原来是因为有了什么才使玩具动起来的?
幼:因为玩具里面装了电池。
(1)拆电动玩具
师:老师请小朋友把玩具里面的电池拆开看看里面有几节电池好吗?
幼:两节三节,有的有,有的没有得出结论:原来是要把玩具里面的电池上满了再打开开关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
师:那有的小朋友的少了电池怎么办?
幼:在装上电池,那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装上电池就会让玩具动起来呢?
师:我上了电池可玩具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呢?
幼:因为电池坏了,电池没用或没有装好等
师:请小朋友来帮帮老师检查到底怎么回事?(幼儿举手回答)
(2)幼儿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
三、认识电池有正负极,学习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师:刚刚老师请小朋友帮老师检查了电池,小朋友有没发现电池有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举手自由回答)
幼:有一边是平的,一边突出来了一点。
师:对了,回答得真好!小朋友都看到了电池的两端是不是一样的啊?(幼:不是)
师:教师出示+一符号请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是什么符号吗?请小朋友回答?
幼:可能会说是加号和减号。
师:回答得对吗?现在老师老告诉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我们要把突出来的这边对着铁皮这边,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这边。
师:出示安装电路图一张。小朋友看图上画有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电池要怎么样装上去呢?请小朋友上台演示。他装得对吗?
幼:对或不对(幼儿举手回答对或不对原因)
师:哦!原来装电池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把突出来的嘴巴这边对着另一边这样装才是正确的。现在你们知道怎么装了吗?学会了没有?
幼:学会了(有个别小朋友还没学会,请那个会的小朋友来帮助他好吗?)师:那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拆开的电池上回去好吗?看看自己是不是学会了哦!
师:今天的玩具运动会真热闹,小朋友我们赶快拿好我们的玩具出去比赛喽!
活动延伸:
(1)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旧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爱惜电池不要让电池沾水,受潮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为有孩子在日常区域游戏中丰富的零散实践经验为基础,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其中的针就是贯穿在活动中的一系列设问,线就是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和贯穿于其中的区域实践经验的思维迁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孩子们进行活动时发出来的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热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元素的支撑,这次活动才使老师和孩子们有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体验,同时,这也深刻感到设问的油浅入深与解决问题的步步明朗是相辅相成的,活动开展的基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兴趣是息息相关的,活动过程的兴趣特点,延伸拓展孩子的兴趣点,使孩子的科学探索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引导。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及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幼儿每人一份大记录表小卡片演示文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操作验证
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呢?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
4、xxx、xxx、xxx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我们都来试一试吧!
(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
三、迁移生活解决问题
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
四、巩固认识结束活动
小朋友快来看!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我们用这种好方法去整理我们教室里的玩具吧!带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空隙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说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幼儿认识到,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就是空隙,物体和物体之间都会有空隙,而且通过操作让幼儿明白,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的道理,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正和《指南》精神相吻合,即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且要运用与生活。
活动中,幼儿自始至终在操作,因此,孩子们都非常的感兴趣,活动结束后,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更加丰富的东西,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空隙的知识来收拾书包、盒装的玩具、碗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