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内容。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教案有助于锻炼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能力。你是不是还对教案的格式要求不太清楚?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第一段。
导学流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2、板书课题:掌声(学生齐读课题。)
3、声能传情,读课题也要有讲究,怎么读,就能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热情?(生读得更热情整齐些了。)
4、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学生自由说。)
5、在别人送给你掌声时,你谢过人家吗?(大部分同学没有)带上你心中的那份谢意,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设计意图:重视提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感受掌声的作用。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
二、读准词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词是很容易读错的,请留意一下。(学生自由通读课文。)
2、出示本课词语,在字音方面,你认为哪几个词是最容易读错的,给大家提个醒。交流:
(1)、落[lào]下:反复正音,直到读准。
(2)、麻[má]痹[bì]症[zhèng]: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够准,(指着麻痹症的偏旁)这是什么?(病字框),是啊,这是一种由病毒侵入脊髓引起的急性的传染病,严重时导致残疾甚至瘫痪。有病了身体就不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生皱着小眉头读。)
3、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4、鼓励学生自告奋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
5、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容易,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舍得花时间逐词、逐句、逐段地读,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示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听互读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也包括“你读我读”,在互读互听中夯实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面的精读课文打基础。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1、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外貌及性格特点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抓住重点词句加以体会,随机交流以下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文静是什么意思?你从“默默地”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①、学习生字:‘姿、势’老师范写,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②、英子的走路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联系下文的“一摇一晃”来理解“残疾”一词。
③、体验说话:英子走路“一摇一晃”,她不能像我们一样。
④、她是多么难受啊,带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
(3)、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①、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英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早早地、总是、最后一个”这三个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是啊,我们带着一种感动,感受到了英子的不幸,体会到了她的孤单和自卑。现在你会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好第一段话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读悟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想想哪些笔画特别需要提醒。
2、重点探讨“烈、著”这2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范写。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并及时进行指导、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读书感悟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学习方法。
2、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课前准备:
1、《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
2、爱心卡、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收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诗句。
导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触发情感
1、认读词语,做猜词游戏。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忆一下,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一边小结一边板画:这是哭泣、伤心的英子,她文静、自卑、没有朋友,假如你在她身边你会为她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唤起人们一定的情感。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画图再现,语言描述等手段,再现了英子困境,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萌发对英子的同情之心。
二、录像导入,引发情感
1、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千手观音精彩片断)。看了这个节目你最想说点什么?或者你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被录象的精彩片段深深打动。)
2、在演出过程中,全场观众不断抱以热烈的掌声,但主持人告诉我们,再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他们全部是聋哑人,我提议我们也用这种特殊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好吗?(师生互动“高举双手,摇晃手掌”哑语鼓掌的意思)。
3、是啊,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怎么能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节目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掌声》,在《掌声》中,在英子身上,也许我们能得到很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演出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学思考:
(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分组交流自学情况。(第一次掌声,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尊重;第二次掌声,除了鼓励外,还包含着大家对英子的赞扬。)
(2)、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你什么信息?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在大家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注视、终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体会一下英子的心情,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表现出来。
(3)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忧郁是什么意思?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3、角色体验,畅谈感受。
(1)、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使自己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2)、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之中,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地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1、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聋哑人为什么能演《千手观音》这样精彩的节目?再次回味《千手观音》精彩片段。这掌声包含着什么?仅仅是这掌声吗?(关爱、友情……)
2、小结:人人都需要关爱,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爱心送给别人。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把爱来表达。
3、小组表演:假如在你的身边,有人考试成绩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自惭形秽,或者因外形不好看而内心痛苦……你怎样针对这些情况给予帮助?使他们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4、拓展练习:掌声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出示小诗齐读,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
爱是大雨中的一把小伞;
爱是给汽车上的老人让出的座位;
爱是给下班回家的爸妈送上的一杯茶;
爱是;
爱是。
……
请把这首小诗工工整整地抄在爱心卡上。爱还可以怎样表达?也把它写下来。(学生在音乐声中续写小诗。)
5、总结: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而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家庭会变得更加和顺,邻里会变得更加和睦。请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意图:以“爱”延伸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通过交流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爱”的内化和迁移,同时也在读诗、写诗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长春版第六册教材第五板块寓言故事中的第一篇。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本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鉴于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在读中悟出寓意。
二、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
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扎实基础知识;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在想象中丰富文本内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在课的开始开门见山,直接揭示板块主题,引出课题,并让学生就课题而质疑,如,你是怎样理解寓言,从题目中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检查学生预习任务完成的如何,以便更好地把握后续的教学。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与讨论。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教学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节特点导入,然后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词语分组让学生感受新词的层次,在这里我没有在田字格里给学生范写,这是一个关键的失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认读、写字的能力,这一点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让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能说能写。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在重点字词上,抓住“邮”这个字,用换词的方法,例如换成“带”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邮”字的好处,并进行交流。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遗憾,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当学生不能按照我的预设回答问题时,我有一些手忙脚乱,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回读”感受也说明我的教学不娴熟,没有做到“教育机智”。而且这篇课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应该让学生也尝试配乐朗读。
在安排课时上第一课时应该重点强调字词基础,把生字和生词砸实,比如组词,多音字,偏旁等,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己来交流反馈。并且把练习册的练习当堂订正反馈。而我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些步骤,有失妥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多注重细节,灵活应变,争取进步。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 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1、 展示屏。
2、 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习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学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 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 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 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 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 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1、 屏显本课的生字。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 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 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和谚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2、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3、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 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3、 学了课文,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1、 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2、 组织学生交流。
3、 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或谚语。
六、实践活动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默、落”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
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的“默、落”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
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让学生自由说说)
2.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谢意、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朗便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
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
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五、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2、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各种小石子)
师:石头是咱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石头,就像这些可爱的小石头,有时忍不住,就会随手捡回来,那么你有捡过石头吗?你捡来的石头什么样的?
师:这么漂亮的小石头的确让人喜爱。可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孤零零地卧在草丛中,也引起了一位小朋友的注意。(出示,大石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写课题: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此时读完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联系学生所说,重点讲解:
⑴李时珍的有关生平,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袋。
⑵有关名词做出解释: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⑶对课文大意有关介绍:
师: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三、字词检查
⑴读:分段指读课文、同学互读课文
⑵写:重点指导:藏、卧、旅、秦
第二课时:
一、奇怪
师:上节课,咱们知道了,儿时的李四光对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发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竟然在他留学之后仍是念念不忘,只为了寻找它的来历。那么,这到底是块怎样的石头呢,让我们再一起去读读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也来寻找一下答案。石头奇怪在哪?
1怪独个儿: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2怪体积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3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了
4怪来自何方:问老师、问爸爸。没有答案。
(生选择课文内容讲,师适当概括并板书)边读书边感悟
二、解迷
师:这真是一块奇怪的石头,谁也不知道,它来自何方,难道真的是天上的陨石落下来吗?还是哪个大力士将它搬到这儿来的?答案李四光的老师知道吗?从哪看出来?
1、练读: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不肯定的语气),适当地进行对话练习。
2、老师没能给李四光一个满意的答案,接下来他又去(生接:问爸爸)得到的答案又是不知道。
3、尽管这样。好奇的李四光却没有放弃寻找答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读完后,你最想说什么?
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刨根问底,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从哪可以看出李四光的这些品质:(学生边说边出示句子,并点明重点词)
⑴关于这石头为什么会在这,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⑵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⑶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⑷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总结:想不到,当李四光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全世界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这竟跟他小时候的疑问有着不可缺的关系。正是因为小时候的他善于提问,更是因为长大后的他,仍是对着未解之谜有着执著地追求。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直李四光的好奇,认真,勤劳。读全篇课文。
三、延伸
1、师:正因为有了李四光爷爷有着遇到问题认真思考,追究到底,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吗?
2、师:是啊,我们也要向李四光爷爷学习,从小就养成问问题的习惯,善于思考,努力探究,就算现在的我们解决不了这些难题,长大后,在丰富知识后,咱们再接再厉。让我们再来欣赏两则故事,从中你又可以学到什么呢?(生自由读材料)
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这是1666年夏末一个温暧的傍晚,在英格兰林肯郡乌尔斯索普,一个腋下夹着一本书的年轻人走进他母亲家的花园里,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埋头读他的书。当他翻动书页时,他头顶的树枝中有样东西晃动起来。一只历史上最著名的苹果落了下来,打在23岁的伊萨克牛顿的头上。恰巧在那天,牛顿正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为什么这只打中他脑袋的苹果会坠落到地上?正是从思考这一问题开始,他找到了这些的答案万有引力理论。
3、你的感言请你跟学习小组的人讨论一下。
4、你还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总结:小时候的一个小想法,也许就会带来巨大的惊喜,希望咱们都能善于观察与思考,将小问号变成大学问!
关于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摸球游戏》是学习了上课不确定现象的基础知识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以及如何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但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利用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得个更好。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尽力“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积极参加摸球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这一课的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猜测、实验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我创设了情景来验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知识的秘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根本提供的信息,想象可能摸出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习,我设计了验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活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操作过程记录下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抽奖游戏,导入课题《摸球游戏》。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活动一:让同学们体验“一定”、“不可能”。
活动二:分组让学生去亲自动手体验,感受“可能性”。
活动三:师生一起验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我会连。
2.我能行。
3.火眼金睛。
4.购物中大奖。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判断下面事件的发生。
6.知识拓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98页,第2题,同学们回去自己做一个转盘分别涂上三种颜色,转一转看什么颜色的可能性大,什么颜色的可能性小。
板书设计:
摸球游戏
数量多的、数量少的、数量相等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可能性相等、可能性的大小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