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一份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准备好教案。教案让老师的教学过程更科学有效,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够让学生们更重视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小学科学教案 ,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小学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参考资料:
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据统计,一个人煤田要喝2升左右的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他一生饮水50吨。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不仅是^***内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内发生的一切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的。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要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大大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感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痛苦往往甚于饥饿。如果没有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养分,因为养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的根毛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在水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没有光合作用,植物也就不能生存。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农民灌溉需要水,据资料介绍,灌溉一公顷水稻需水18000吨,一亩蔬菜需水25~30吨,一亩小麦需水40~50吨,一亩棉花需水35~50吨。工业生产也需要水,每生产一吨钢需水100吨,一座发电能力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淡水上亿吨。钢铁厂用水作为洗涤剂,如漂洗原料和产品,清洗设备或厂房,所有的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所以,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需要水。
水的起源
地球上刚刚诞生时,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更没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气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烟波浩淼的湖泊,千奇百态的万年冰雪,还有那地下的清泉暗流和天上的云雾雨露,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地球是由太阳星云分化出来的星际物质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组成有氢气和氮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体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外面围绕着大量的气体。地球刚形成时,结构松散,质量不大,引力也小,温度很低。后来,由于地球不断收缩,内核放射物质产生能量,致使地区温度不断增高,有些物质慢慢变软熔化,较重的物质,如铁、镍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最轻的物质浮于地表。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地表开始形成坚硬的地壳。但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浆活动非常激烈,火山喷发十分频繁,地壳也不断发生变动,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和山谷,同时喷发出大量的气体。由于地球体积不断缩小,引力也随之增加,此时这些气体已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从而围绕着地球,构成了“原始地球大气”,水蒸气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气在空中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变成雨,落在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积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水在开始形成时,无论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会很多,随着地球内部产生的水蒸气不断地被送入大气层,地面水量也不断增多,经历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江河湖海。
小学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小学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还应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盛水的烧杯、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或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1)岩石来自哪里?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我的岩石观察请你选择一块感兴趣的岩石进行观察。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它呢?请你大概估计一下,你会观察到岩石的几个特征?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交流你用了哪些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你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有没有超过自己的估计?你对同学的观察描述有没有补充或意见?注意,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岩石特征时,要强调观察方法与观察描述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学生的非观察性描述尤其要加以引导。
2、给岩石分类
(1)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这些岩石可以分类吗?如果让你给这些岩石分类,你会怎么分呢?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不要轻易否定。
(2)给岩石分类请你选择任何一种标准,给这些岩石分类。小组分类活动开始,教师巡回指导。
(3)岩石分类结果交流你们将岩石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来分的?你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4)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呢?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在于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提供的相应的岩石,也可以由学生来提供。
三、小结
师:课后,你可以再找些岩石来观察。想一想,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4.1各种各样的岩石1、开个石头展览会2、给岩石分类
小学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小学科学教案 【篇7】
2、幼儿第二次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老师在每一组中间放了眼药水瓶子、月亮船、泥工板,请你去试一试,能不能使船又快又稳的转起来。
3、集中讨论:你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你用什么办法让船转起来的?月亮船是怎么转的?(请个别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演)
4、小结:原来把水放在光滑的泥工板上,这时水就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水的粘力,这种粘力把小船的底部紧紧的拉住,小船受到了力就转起来了。
四、竞赛游戏:发现大小不同的月亮船向下转动时速度的快慢
1、出示大小不同两只月亮船:这两只月亮船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猜想:如果这两只月亮船放在同样高度的起跑线上,一起开,猜猜谁开的快?谁开的慢?为什么?
3、交流分享: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大船下滑快,小船下滑慢。)
4、为什么在有水的滑梯上大船滑得快,小船滑的慢?幼儿尝试回答。
5、小结:因为大船身体重,水拉不住它的身体,它就往下转的很快,小船身体很轻,泥工板上的水拉得住他,所以小船下滑时就慢了。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做了这么多有趣的游戏,我们带上月亮船、泥工板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活动,我开始出示破的乒乓球引出我今天的主题。而出示月亮船让小朋友猜,孩子们猜出了各种好玩的,有几个猜出了我需要的名字——月亮船。我分成了两次探索,第一次是探索各种使船转起来的方法,他们拿着泥工板,把月亮船放在上面转来转去的,都玩的很开心。第二次操作时,给了他们本活动需要操作的材料,告诉他们方法自由去玩,当他们成功的发现月亮船转起来时特别兴奋,有成功的喜悦。本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了科学道理。
小学科学教案 【篇8】
1、通过玩月亮船,知道受水的吸附力,使船转动。
2、发现大小不同的月亮船向下转动时速不一样。
3、对月亮船转动的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小的月亮船、光滑的泥工板人手一份、抹布一组一块、每人装满水的眼药水瓶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引题
1、出示破的乒乓球: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好玩的玩具,可昨天老师在玩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可是我很会动脑经,把他又变成了一件好玩的玩具。
2、出示月亮船:你们看,它像什么?幼儿猜想
3、又像月亮又像船,我们叫它月亮船吧。
二、自由探索各种使船转动的方法。
1、月亮船有一种神奇的本领:会跳舞。我们请它跳个舞转起来给我们看看。
2、教师拿起泥工板说:“我们把泥工板当成月亮船的小舞台,说一句口令:月亮船,月亮船,快快转起来。咦!月亮船不转呀?”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月亮船转起来,看谁的办法最好。
3、幼儿第一次操作:自由玩月亮船,使船转起来。
4、集中讨论:你用了什么办法,让船转起来的?
5、小结:原来可以通过手动、嘴巴吹、泥工板转动,都可以使船转起来。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感受旋转现象
1、老师提出疑问:我有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手动、嘴巴吹,就能使月亮转站在小舞台上转的又稳又快?
小学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小学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问: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有哪些现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_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曲线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5)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对沙尘暴现象的亲身体验进行讨论: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沙尘暴所到之处,造成土壤风蚀,植物破坏沙尘暴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大气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交通,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4.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学生猜想,并在小组内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将猜测的原因填写在表中。
(2)学生探究原因: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
(3)全班汇报总结。
5.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
(2)全班汇报讨论。
(3)总结: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将已经开垦成农田的土地还原成草地、山林,恢复生物保护带,在沙漠土带科学种树,建立生物屏障;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不要过度放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课后扩展:课后小论文
面对沙尘暴现象日益频繁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