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
1、全卷书写。(2分)
(要求: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书写规范)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很久无人居住,风吹日晒,摇摇欲zhuì。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这壶水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里面果然的一壶水。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他( )。经过艰难的jué择,他终于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塞上壶塞,深有感触地在纸条上加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_”
看了这个故事,使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变得豁达起来。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使我终身爱用。
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摇摇欲zhuì( ) jué( )择
文中的括号里应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修改画线处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根据文中提供的语境发挥想象,写出纸条上所加的话。(加上标点不超过30个字,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和得体)(3分)
3、古诗文默写。(10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相识燕归来。(晏殊《浣小朋友沙》)(1分)
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屡见不鲜。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论语 子罕》中,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2分)
(6)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25分)
阅读下面先自课文的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4、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6、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谓失其本心。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呼尔而与之( ) ②乞人不屑也( )
③妻妾之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3分) [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两个画线句子。(6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可以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全文看,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30分)
请阅读下面三篇选自课外读物的文章,分别按要求做题。
(一)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的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第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声音。
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选自《北京晚报》,略有改动。)
12、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请分别指出情绪变化的原因。(3分)
答:“颓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愕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时写了“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这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 ,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在,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和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理性的阅读会引起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处更高。
(选自《青年科学》2003年第一期,略有改动。)
1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7、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8、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4分)
答:“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分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水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造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20、文章对“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作出解释。(6分)
答:①“俘获说”(地球的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源说”(地球的姐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裂说”(地球的女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关于“月亮的起源”的推测学说,都未能成为科学诊断,因为它们虽有合乎逻辑的推测依据,却也存在不合逻辑之处。请以“俘获说”为例作概括说明。(2分)
答:合乎逻辑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合逻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风趣又不失准确,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分别举例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75分)
人的一生是不断获取的过程,获取生命,获取健康,获取知识,获取财富,攻取经验,攻取荣誉,获取友情------人们对“获取”往往有不同的追求,“获取”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人生是丰富多彩的,“获取”也是多姿多态的,“获取”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人生的态度,而且包含着人生哲理。
请围绕“获取”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 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下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格子里写不下,可以写在格子外,但不得另附纸)。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江苏省徐州2003语文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略)
一1、略2、(1)坠 抉(2)犹豫不决或举棋不定(3)“看了这个故事,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变得豁达起来。”或“这个故事,使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变得豁达起来”。(4)从抛弃自私、关心他人的角度准确写出感触的,如“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就事论事的,如“请你走之前也要把水壶装满。”
二(一)4、对家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5、奔波劳苦、劳苦悲惨、处心积虑 算计别人
6、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二)8给、因轻视而不肯接受(或轻视、不重视)、侍奉、通“向”,从前
9、B和C
10、万钟的奉禄如果不辨礼义就接受了它,那么万钟对我有什么好处!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失去了人的本性。
11、舍生取义
三(一)12、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盲童向”“我”询问“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盲童”听到小猫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13、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了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声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14、同情盲童的不不幸、对盲童细腻的心灵世界的惊讶、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
15、点明“盲童”的心灵有着一盏生命之灯(点题)、赞美身体残障 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引出“我”的反思)
(二)16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要理性的阅读)(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17、要有选择地阅读、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要用心去读书)、读书要读进去,跳出来。
18“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19略
(三)、20、月亮在绕太阳运行过程中被地球引力吸住,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尘埃凝聚而成的、月球是地球运行过程中被分裂出去的。
21、月亮的密度比地球小,化学成分不同、月球与地球直径并不悬殊,月球是小行星中最大的。
22、语言风趣,如:把三种学说形象比喻成“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把天文学家比作“太空悬案的侦察员”等
语言准确,如:把几种学说称之为“推测”;对还不能下定论的说法用“可能”等。
四、略
语文试卷 | 数学试卷 | 英语试卷 | 政治试卷 | 物理试卷 | 化学试卷 | 历史试卷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