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每位老师都应该致力于提升撰写教案的水平。教案在教室全部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写教案应该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xx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作者简介】:李德善,男,64岁,共产党员。先后被聘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德育工作者协会专家组成员,现任天津市红桥区德育研究室主任。先后三次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先后编撰出版《德育纵横谈》、《指导孩子学会健心》、《激励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激励教育一百例》、《班集体激励论》、《未来不是梦》等六本专著和编著;近年来,先后为天津市、区及外省市、区教育同仁作学术报告200余场;撰写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5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获国家级一等奖;先后两次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策划、论证与研究,多次参加国家级、市级课题的论证及其研究。现正积极地为十一。五国家级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机制》进行策划与论证。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
今天我教授《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帝王炎帝,创市的过程。我在备课时,感觉这篇课文没什么童趣,离现在的生活太远,教学时学生可能没什么兴趣。
上课了,果然和我预期的效果差不多。在分角色朗读时孩子们积极性都不高。在讲课快结束时,一个简单的问题竟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
师:炎帝创市后,老百姓为什么觉得方便多了?
生1:老百姓觉得方便是因为大家可以用自己吃不完的东西和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生2:有了市,大家就不用挨家挨户的去问,去交换物品,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方便多了。
师:说的真棒,还有吗?
生3:老师,有了市老百姓家里多余的东西不会放坏,还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多方便呀!
一个思维活跃的同学说:我觉得有了市不仅让大家生活上方便了,还可以使打猎的人不用花时间去学种菜,种菜的人不用去学打猎。(哈哈真是挺方便的)
师:你真聪明!
生:老师,我知道炎帝为什么选中心地带为市。因为村子里的人都围着中心居住,大家可以从四面八方往中心走就十分方便了,不用走更多的路。
师:对呀,地点选对了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呀!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热火朝天。这时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为什么古时候的人长得那么结实,那么多肌肉?(学生看挂图后质疑)
有同学抢着说:当然结实拉,以前的人每天都劳动,不象我妈妈每天坐着打麻将都不动的。
(哈哈一阵哄堂大笑)
这一问呀,好象把大家的好奇心都引出来了。
有的问:老师,以前的人都没穿衣服为什么呀?
生答:没缝纫机。没布(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问:为什么叫他炎帝呢?
我一听,愣了一会还真不知该怎么回答。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炎帝有一颗博爱的心,火热的心。爱帮助人的心,所以用两个火的炎字呀!
恩,确实回答的很巧妙不是吗?
这节课还真热闹!下课铃声响了大家都没听到,还在不断的举手,有同学抢着回答。顿时我感觉,我这个老师有点多余,课堂真的是属于他们的,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禁使我想到:老师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给他们空间,自主的探究学习,个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自由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孩子们:课堂属于你们,你们是课堂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3】
〖案例〗:
我提起笔又一次满怀希翼地打开学生的作业本,准备批改人教版三下《荷花》这一课的作业,看着第一本批改的作业孩子完成的认一认,写一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迹工整匀称,整洁漂亮,心头不禁涌起一丝丝喜悦之情。再看主观题,照样子,写句子、想象天地也是完成得一丝不苟,答案五彩纷呈,心里不免更加窃喜,唰,唰一个个红钩钩在我手下欢快地滑动,犹如一朵朵娇艳欲滴的山茶花在春风里欣然怒放。当改拓展题时,我的笔凝重了,久久难以在这一道题上钩出一道漂亮而醒目的弧线。这是一道小练笔,学习小伙伴亲切的提醒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这孩子是这样写的: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树上的桃花挨挨挤挤的,粉红色的花瓣非常美丽,小蜜蜂在翩翩起舞。说她写得不认真吧,不是的,她根据题目要求一板三眼地仿写了;你说写得不够优美吧,可她也用了好词语挨挨挤挤、翩翩起舞呀。可为什么心头难以肯定她的练笔呢?究其原因,这位学生只是刻板、机械地挪用了课文中的词句而加以拼凑,缺少的是自己的眼睛、体验、感悟,因此会如此生硬缺乏灵气。那其他的呢?我迅速地翻开十几本作业本,迫不及待地查阅,固不出我所料,态度认真的小练笔跟这位认真作业的孩子如出一辙,不认真的胡乱编几句来应付老师,且字迹模糊不清。就连平时写话优美灵动的潘家悦,也是三言两语来打发。
我放弃了批改,掩上作业本陷入了深思:这是怎么回事,大概孩子们眼中无花吧,即使眼中有花也是匆匆一瞥,熟视无睹,没有悉心留意身边的春花是如何的灿烂芬芳,所以拼凑几句或写个了了几句来打发作业,应付老师。这也难怪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我来为孩子们寻找粮食吧。
时值早春,报纸上一幅梅花正竞相吐艳,绚丽逼人。何不提供图片让孩子们写梅花呢?有了图片,孩子们如身临其境,不是可以亲眼目睹梅花绚丽的色、迷人的姿了吗?还怕他们无米下炊吗?
下午第一节刚好是语文课,我急匆匆地冲进教室,把一本本作业本发下来,大声说:这一次的写花小练笔统统不过关,没有写出花的美丽和迷人,也没有表达出喜爱之情,都重写吧!孩子们接过自己的本子,小声地嘀咕:那该怎么写呢?我打开了电脑上梅花的图片:瞧,梅花多美呀!我们全改写梅花吧。本来孩子们都像霜打了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看到屏幕上展示的多姿多彩的梅花,一下子兴奋了起来:啊!哇塞,多美呀,赞叹声充满了整个课堂,黑亮的眸子闪烁着。有胆大的还高声叫:老师,那一幅红艳艳的梅花开得特热闹,放大些。不,我想看雪一样洁白的梅花。我兴奋起来,不禁为自己突然寻到的习作材料暗暗喝彩:孩子们如此赞美梅花,迷恋梅花,还怕他们不情动而辞发,写不出锦绣片段吗?我抓住时机招呼说:快写吧,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我以为全班的孩子都会奋笔疾书,出乎意料的是,只有几个蹙眉下笔,其他的孩子有的左顾右盼:写什么,怎么写?有的趴在桌上,脸上的兴奋之情荡然无存。咦,有米还不下炊?奥,是不知如何下炊也!我马上点拨:孩子们,《荷花》这一课又如何写出荷花的美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写了全开的、半开的、打花骨朵的荷花。
还写了全开的、半开的、打花骨朵的荷花不同的模样。
用露写出了小莲蓬的可爱。
饱胀这个词语使我好象看到了那花骨朵像快要生娃娃的妈妈。
叶圣陶爷爷还写了荷花姿势的美,从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我好象看到荷花千姿百态,引人注目。
还用了表示颜色的词语。
你们真会学习!写梅花时咱们也要写颜色、模样、姿态,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成功了。看,这是全开的梅花,露出了花蕊。这是半开的,这是花骨朵。在春风吹拂下,一树梅花随风摇曳,多美呀!我顿了顿又微笑着点拨说,用上好词佳句,才美啊。
孩子们开始落笔了。不大会儿,拿给我看,真让我啼笑皆非,摇头叹息。这些孩子,真是孺子可教也:
清早,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清香,我赶紧向梅花林跑去。梅花挨挨挤挤地开满了枝头,有的展开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模样,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梅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展开了,露出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看着这么美的梅花,我仿佛也变成一朵梅花了。
冬天别的花都落了,只有坚强的梅花挨挨挤挤的,有的半开,有的全开,有的还是花骨朵。全展开的露出了淡黄色的花蕊,引来了几只小蜜蜂在翩翩起舞。
我的笑凝住了,耐心地引导:虽然是仿写,但也不能把书上的大部分句子抄下来。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是拿回去再写吧。孩子们悻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我扫射了一下课堂,他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眉头紧锁,一声不吭。沉默,教室里出现难见的沉默。我叹息:那么我们再仔细欣赏梅花,假如你此时正在梅花林里,你会对小伙伴说什么呢?
在仔细观察,品味之后,孩子头脑中的阅读积累被激活:
远看梅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半开的好象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不肯把自己娇美的脸庞全露出来。
这一树的梅花欣然怒放,好象要和其他的花比美。
花骨朵象成熟的桃子,饱胀得快要破裂了。
梅花穿着洁白的公主裙,在春风吹拂下,轻轻摆动,真像一位芭蕾舞演员,在跳优美的舞蹈。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实在太迷人。引来了一群群小蜜蜂正在翩翩起舞呢!
孩子们妙语连珠,,我见时机成熟:写吧,会说就会写,说得精彩写得也精彩。
突然,活泼的童怡静站起来:老师,我要写自己想写的花,可以吗?我心头一颤:你想写什么?桃花。我家的后面一棵桃花开了,是粉红色,放学后,我都去看蜜蜂采花粉。她大声说。
你能写出桃花的美吗?
能,那好吧,你写桃花
这一答应,教室里又雀跃起来了。
老师,我要写茶花,行么?
老师,我要写迎春花,好吗?
老师,我要写苜蓿花。田野里的苜蓿花早开了,我还在上面翻过跟头呢!
我显得有点尴尬,为自己简单的想当然而懊悔,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啊。
教室里再次寂静下来,偶尔听见的是笔尖摩擦草稿纸沙沙的响声。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我让他们上来朗读自己的心灵妙语:
春天来了,茶花在春姑娘的呼唤下,展开了美丽的花瓣。中间有一朵大大的茶花似乎是一位大公主,旁边的花好似一位位小丫头。一阵微风吹来,小丫头围着公主跳舞,我站在茶树下,我也好象是一朵小茶花,跟这些小丫头一起跳舞。
田野里紫色的苜蓿花开了一大片,把大地妈妈打扮的多漂亮啊!小朋友们有的在采摘苜蓿花编花环套在头上,真像一位美丽的花仙子;有的扑进大地妈妈的怀抱,在她怀里打滚、翻跟头,哈哈真好玩!
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喇叭我们校园的墙角下的迎春花竞相开放。嫩黄的花朵真像一支支小喇叭在广播:春来了,春来了,小朋友,快来欣赏美丽的春色吧!
我最喜欢桃花,因为桃花是春天的天使呀!你们看,粉红色的花瓣像羞红了脸的小姑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大人说红一般表示喜事或好运,那喜欢桃花就会给我带来好运气。
校园里的茶花开放了,引来许多老师和同学来观看。有的的茶花好像一个个精巧的小喇叭,正在吹奏春天的赞歌。有的茶花好象一个个鲜艳夺目的小绒球,正含苞欲放呢!茶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使我越看越着迷。我也把自己当作茶花了,和蜻蜓捉迷藏,和蝴蝶玩耍,和蜜蜂聊天
一堂语文课在孩子们的高声朗读中结束了,但我要写自己想写的这句话已深深地烙在心中。感谢这为女同学肺腑之言,使我如醍醐灌顶。我把这句不是出自教育家之口但能揭示教育真谛的话写在办公室的墙报上,让我,让所有的老师都能思考着这句话,让今后的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绿色的课堂。
〔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习作应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学生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他们用自己纯真的童心感受着这多姿多彩的世界。老师应该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是重要的再现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要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瞎编,不说假话。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享受我手写我口的快乐,产生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愿望。
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是给予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的权利,是让学生书写真情实感。所以习作时既可以写想象中的事,也可以写实,不用过分要求华丽的辞藻,只注重情感的真实。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分析和反思〕:
这是一堂普通的作业讲评课。却是一波三折,最后庆幸峰回路转。学生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习作过程。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4】
这几天,心里一直想着周一被听到的那节语文课,每每想到,总是觉得无名的失落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幸运。失落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享受那节课的教学,孩子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些许的幸运是,得到了老师的帮助,让我真正懂得了,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该是一种让人很向往的心境吧!
《庐山的云雾》,听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备课的时候,产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则,如果尽情的让孩子去看图去欣赏去达到那种美的意境,
那课堂上的气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赏去感受那种美,是否学不到语文知识?想来想去,还是将两者结合,于是乎,也做了课件,图文并茂,这样,孩子该算是能体会到美的同时,也能学到本课要达到的语文目标吧!并且在备课的时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语言在里面,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到那种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语文知识培养,把本来很美的文章上的一点不美了,连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么去要求学生达到那美的意境呢?
课后,反思着的同时听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师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她首先让自己说说,如果再上这样一节同样的课,现在又会怎么去上?当时说了许多,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尽人意。自己的一番话说完,汪老师开始了她的点评: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课文,淡化知识教学,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美。在让孩子体会美的课文内容时,可以通过老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图片去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样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美。当然,汪老师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从她的点评中,我切身体会到,感受美,是这课的关键所在。从各方面去感悟课文内容,想尽方法去让孩子体会到美。曾经自己好像写过关于教师带着怎么样的情绪上课会影响到孩子情绪的反思,今天同样要进行反思,如果当时自己带着一种美的心境去上课,也许课堂上的孩子会享受到美;如果当时自己享受着教学的快乐,也许孩子也会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如果的如果那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可反思没有结束,恰恰是另一个阶段反思的开始,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去享受着课堂上的学习,包括课堂外的学习?!教师享受教学的同时孩子享受学习,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种课堂氛围,努力着!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5】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
一位先哲说过:养成一个好习惯固然不容易,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养成好习惯更难。这是一句至理名言。现在,我们的孩子还小,应变能力差,遇上与机动车交会是常常手忙脚乱,更容易发生事故。如何使他们从身边的实例中清醒地认识到危害,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市民,这些都是本课力图渗透、完成的。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针对学习的内容,学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资料,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能知道一些交通设施和交通安全知识。
3、能亲自动手动脑做安全宣传标语。
4、能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同时,孩子们都喜欢从视觉上来感受外面的世界,我尝试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认识,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好好保护自己,做一个文明、合格的小市民。
案例叙述:
(一)运用多媒体及课前的资料收集,创设体验情境,揭示课题。
课开始时,我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并交流课后收集的资料(如:据说汽车从发明以来到1979年,因行无序死亡2000万人,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统计到目前早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就我国而言,1983年全国交通事故数万起,死亡不到一万人,1990年则已增到25万起,死亡5万人。而我们生活的浦东新区1996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达170人,平均每两天死1人,其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区县;等等。)从视觉及一连串的数据上,我们认识到:行无序带来的危害实在是让人怵目惊心。所以,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走路吗?起初,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故作惊人之态,心里正嘀咕着:除了老弱病残,谁不会过马路?除了第一次从山乡来到城市,谁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通过这么多惊人的实例后,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会过马路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幻灯片的展示和动手制作,认识交通设施及其作用。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接触周围事物已经不少了。可以这么说,家庭里,父母很早就已经把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多多少少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可这些都还不系统、清楚、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小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很有兴趣地从幻灯片,即交通设施平面图(例如:人行横道线、红绿灯、人行护栏、隔离墩),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议一议及亲手做一做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设施及作用。在交流后,我对各种交通设施及作用做了小结。这样,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知识更系统化一点。
(三)结合插图、演示,创设情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简单的交通规则。
在一定的情景中,自己去动手演示。在玩中轻松的学习,是学生再喜欢不过的一种学习方式了。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们观察幻灯片(即文中的插图),结合我所提出的问题,如:有红绿灯,兰兰该怎么过马路呢?为什么红灯亮了要停下,绿灯亮了才能从横道线上走呢?如果兰兰还要过一条没有红绿灯,也没有横道线的马路,怎么办?为什么要先看左,后看右?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师生共同来演示,在一定的情景中,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及表演,身临其境一般地学会过马路。最后,我将他们的学习心得编成儿歌,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示:
红绿灯,绿灯行。
有红绿灯,走横道最放心。
先看左,后看右,
看清车辆才可走。
当然,交通规则远远不止这些。小学生的思维经验是丰富的。随后,我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这些最基本的交通规则,你还知道哪些?小学生们四人一组交流开来。我从中也受益非浅。
我们知道,学生对一些行为的判断上,还具有两可性。要么只重过程,不重结果。要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接下来,我出示了几组图片,让学生来辨一辨,说说他们都错在哪里,有什么危险?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学生们同桌交流,派代表指出,并给予改正。这样,使学生们又进一步加深认识。
(四)制作、朗读交通安全宣传标语,结束本课。
如何来提醒自己和他人?我发动起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制作一些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来警示自己,警示他人。为了我们的安全,我们的幸福,请大家动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学生们奇思秒想,制作出许多标语,并进行交流。如:一路平安,永远平安。、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安全小帽紧紧根、人与车和平共处等等。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多媒体中出示这些宣传标语),结束了这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制作多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视觉上、听觉上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以及一连串惊人、严酷的数据,给学生创设一个体验的教学情境。所谓体验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更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加强思想上的重视。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创设体验情境,营造体验氛围,让学生在较好的情境中及活动中加深体验,加深认识,特别是课前资料的收集,交通安全标语的制作,小组的讨论、交流,以及师生的共同演示上。通过实践,我发现在玩中学,在小组中学,在师生之间学,很大程度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与学互为一体,互相促进,很好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思想。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在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从而自觉地充当交通安全的小卫士,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伙伴的合作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6】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鹿对自己的腿和角前后不同的态度。
2、学习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形象展示,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便将美丽的鹿的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学生说说鹿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说鹿自从经历了一件事后改变了原先的一些看法,那么鹿到底经历了什么事呢?进而激发起孩子阅读文本的兴趣。
2、多层次阅读,感悟交流,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我们明白学生对文本的明白的程度是建立在多层次的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和孩子们一起经历阅读学习的全过程,透过四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来生成并建构新的知识,具体说:第一读就是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让他们扫清字词障碍;第二读就是引读,检查学生课文读通的状况,老师透过语调来渲染气氛,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个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主要资料;第三读就是细读,让他们运用自己在精读课文当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边读边想,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当中的有关段落。如“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报怨:“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样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报怨的情绪,透过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更加深了对课文的明白。同时运用图画与音乐,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四读就是品读,赏析文中的佳句,并把它积累下来。
3、注重积累,走进生活,学用结合。我们明白语文的学习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务必厚积而薄发,我想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寓言故事当中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学用结合,积累这一课当中所学到的道理:物各有所长、所短,不好正因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好正因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好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一样的环境和不一样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看待他人,我想,让孩子的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体会在生活当中真正的好处。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归纳课文主要资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我运用了填空的方式降低归纳的难度。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中等生回答,优等生补充,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复述的方式,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指名回答之后,我让学生同桌互说课文主要资料,有效地弥补了指名回答时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讲述或复述中,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在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状况时,我安排的三个“门”“智慧门”、“快乐门”、“趣味门”,都是让学生读词语,没有对应的变化和梯度,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另外,在指导感情朗读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到位,不能够很好地透过朗读体会态度的变化。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仔细琢磨和推敲。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鹿的谜语和鹿角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到本节课的课题上。接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落实字、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由师补充作答。品读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逐步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最后,内化提升,总结回顾。设置“鹿呀,我想对你说——”的小练笔:借助板书,总结本课道理。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7】
学生张楠,非常瘦小,脏兮兮的,每次看见我走近她,她总是怯生生地望着我,我叫她回答问题,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没有任何反映,其他小朋友告诉我说:老师,她在学前班的时候就这样,你不用理她。听了其他小朋友的话,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怎么办?经过一连几堂课的观察,我发现她的动作确实比别的小朋友迟缓,写出来的字又脏又差,上课溜号,自己玩的非常投入,好像老师讲的课与她没有任何关系,老师走到她跟前,她就用那种怯生生的眼神望着老师。如果是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一定会怀疑她的智商是否有问题,然而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得到老师的爱,他们是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决定同学们对她的态度,要不然和她在一个班的小朋友怎么这样说呢?于是,我主动地接近她,摸摸她的头轻声地和她聊天,渐渐地这个女孩脸上露出了笑容,对老师也消除了畏惧的情绪。在后来的课上,我发现她逐渐地参与学习过程了。有一天课堂上,我发现她突然小脸变得通红,很紧张,直觉告诉我,她可能想回答问题了,于是我就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她,她的声音虽然很低,我走在她桌前才勉强听地见,我微笑地鼓励她:你回答的对,声音也好听,你能再大声一点让大家都听见吗?她把声音提高了一些,在老师的影响下,小朋友们给她热烈鼓掌,从此以后她越来越愿意回答问题了,而且声音也逐渐地洪亮起来,她找到了自信,我真为她高兴。
教师感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这个孩子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她虽然没有其他小朋友学习优秀,但她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了。她有了自信,有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是源于老师爱心的呵护。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8】
课堂教学实例: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
具体片断: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自主合作学习英勇跳崖片断)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想想课文是怎样描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学生自学6-9自然段。
(1)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能独立完成的,就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采取个人、小组、分角色、师生读,并及时给予评价。)
3、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场面。
4、说话训练: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5、学生自由交流。
6、现在,你最想读哪一句?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7、分小组表演读。
8、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融入我们饱含激情的诵读中吧!(配乐,起立面对五壮士纪念碑齐读)
9、小结:是呀,历史是不会忘记英雄的,让我们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配乐放抗日英雄图片。)
反思:
本片断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象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和抗日英雄图片,并配乐朗读。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9】
上完了我的教学研讨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后,在紧张、兴奋之余,我有很深的感受。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内容很简单,通过对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等几个场景中战争的描写,在最后一节中发出祈盼,希望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火中的孩子能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节课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享受春天──春天幻灭──再享春天这一情感主线激发学生憎恶战争,希望和平的情感,通过三读体会诗歌的感情,1、通读;2、品读;3、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本课教学设计中,阅读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1、通读。开始,我让学生把全诗读通顺读流畅,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里的内容。在读中我注重到一些生字的读音,如弋字,我出示了拼音y,学生很快就读准了这个字的字音。我还及时纠正了学生读错的字音,所以这一遍学生能读得通顺、流利。
2、品读。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描写春天美好的语句品读。这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多样,我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个性化朗读能让学生体现了个体的特点。开始我进行第一步:享受春天。在读中我先没有指导,只是问诗歌的内容或者其中的词语,学生理解后,我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读出感情。如我着重让学生理解乐园天下,学生理解到那些动物的快乐,所以再读时就把快乐的感情融入其中来读,读得高兴、快乐,我从中听出了他们幸福的感情。其次当我在教学春天幻灭时,由于学生对战争是比较陌生的,我就出示了相关课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景象。当一张张可怕的战争图片和轰隆降的炮声在教室里响起时,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了。我再让学生读,是什么打破了动物们的梦幻,并让学生自选有关内容来读,我不作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只是问学生:你读得很气愤,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就自然地说他很气愤。再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了,所以读时,都用心去读,读出了气愤的感情。
我又让学生自己交流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又将我自己事先做好的课件让学生观看。很快,孩子们的眼睛就发直了,一张张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肢体不全的无辜的儿童的照片,还有一列列令人惊心的数字,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强烈的撞击,然后我选择了一组图片战争中读书的孩子们,就这么出现在孩子们眼前,而那一个个确凿的数字,一个个真实的图片就此印入他们的双眸,继而定格在心,没有阳光,没有鲜花,没有色彩,没有欢笑我这时就问:面对此情此景,你希望什么,你祈盼什么?学生立刻回答:和平。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再享春天的学习。这时,学生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使儿童受到极大的伤害,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愤怒和祈盼之情。孩子们开始朗读了,我也开始朗读了,声音和平时很不一样,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激情。我惊喜地发现,平时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的人也读得非常有感情。甚至一学生习作里写连平时调皮的秦晗夏同学也读得非常有感情。由学生和教师的齐读,共同抒发了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喜爱和祈盼之情。最后,我问学生:读完了吗?学生都说没有,继而体会到省略号的用法。诗歌省略了什么?学生回答多种多样,但呼声最高的是:和平!我马上板书:享受和平。读完后,我表扬了大家,夸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了。
那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我提出问题后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了。学生回答后,我出示了《儿童和平条约》让学生自由读。
3、诵读。最后我让学生再读诗歌时,学生情绪高涨,读得铿锵有力。
最后,我出示了两项作业:1、必做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选做作业:《儿童和平条约》读后感或进一步阅读了解战争的相关资料。就这样结束了这节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重拓展延伸。教师以情启情,以情动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整堂课情味盎然,情丝丛生。但语文课只有情的激发,没有理的启迪,师生的情往往会失去依托。这节课上,不仅有师生情感的互相激荡,还有师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四十分钟里,师生共同经历了享受春天的幸福,又遭受战争的苦涩,最后希望停止战争,重享幸福的春天。整堂课师生一起享受激情,享受心灵的震撼,享受和平的春天!
【附: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0】
一段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高涨的情绪贯穿全课,同时能使学生的思维放飞,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诱导学生思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根雕》一课时,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位木匠到山里去选材,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让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精雕细琢,这堆树根就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品。就在人们对这位根雕艺术家大加称赞之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其实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我们的眼光不同罢了,别人是看它们不能做什么,而我是看它们能做什么。同学们,我看你们都是未来的根雕艺术家,就让我们以根雕艺术家的眼光来学习本课好不好?
同学们这节课特别有兴趣,一个个都好像真是小小根雕艺术家一样,认真研究树根的材质、纹理,小组合作制作时,也好像很在行地进行去皮、雕琢、打磨、着色、上漆处理。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都很积极,学习热情很高。在课程结束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除了掌握了根雕技术还懂得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做人也要像根雕一样,要顺其自然、遇事不能强求。有的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一段精彩的导语,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回答,使我也懂得一些哲理,其实根雕也蕴涵着一种育人的理念,即人人有才,都可成才。只有扬长避短、因势育才才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1】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这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似乎也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激情四溢的诗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总希望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反复地读教材又查阅了相关地内容,一堂课热热闹闹的,热闹背后又引起了我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答案可以有许多
到了六年级,尤其是一个年过了,学生渐渐成人化了,开始接触成人世界的新鲜事物,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张张故作深沉的小脸,很难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场面,很难得听到独特的见解,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在预习充分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给学生理清层次和文章的结构,很多的同学一下子就能看出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给出的理由也是一样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意思大概相同,他们说的没有错,其实这首诗歌的结构也是独具匠心文章2~6自然段都是以我们爱你啊引出下文,我期望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我耐心的等,沉默了一会儿,机灵的男生发现了:老师,他们的结构很奇怪2~6结构是一模一样的,按照结构也可以把他们方在一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从诗歌的结构上说的,很有创新我及时给予他鼓励,拿孩子特别的兴奋,教室的气氛也活跃了些,学生似乎松了口气,他们在课堂上不会为找一个近似乎完美的答案而苦恼,更不会猜想老师心中的标准的答案,因为答案可以有许多,只要你有充分而合理的理由,他们会快乐的思考,快乐的回答,那么学习将会是快乐的。
以情激情
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是学生牵动我的情绪,其实反过来,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影响学生的情绪呢?这首诗歌,作者以包含深情的笔墨赞美的我们的祖国母亲,为乐营造激情的氛围,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借用他人的诗歌给自己的课堂注入生命力。
师: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这些诗句中的她是谁?
生(异口同声):中国
同学们响亮的回答,顿时使课堂气氛高涨了许多,诗歌的最大特点使情感的迸发,导入语中的诗歌很大程度上能将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在我的叙述中,孩子对中国产生了钦佩,这样,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地情。
以画激情
诗歌地语言特色是语言精炼,看似简单地几个字却包含了深刻含义,在读教材地时候我也发现了,尤其是诗歌第一段落:
当灿烂地太阳跳出东海地碧波
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北国还是银妆素裹地世界
南疆造已洋溢着盎然地春色
了解中国政区图地人一下就能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祖国地幅员辽阔,但是学生广凭这些字词,凭借自己地想象很难领悟其中地内涵,幸好又中国地图,抽象地文字变成直观地图画,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东海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再结合社会知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祖国地域辽阔,反复地读,借助鲜活地地图,学生也很呢个能够感受到诗人地骄傲之情,甚至在看地图时学生已经被激起自豪之感。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2】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欣赏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梅花图,并问孩子梅花美不美?让孩子说说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一朵梅花就这么美,那满山都开满了梅花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样呢!让我们赶快乘上小火车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开头的导入很成功,可后面的两个小插曲却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
【现象描述1】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一对同桌的小朋友上台做出挨的动作,想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孩子看见两个小朋友紧紧挨在一起,叫了一声哦,他们结婚喽!于是课堂里一片哄笑声。教者连忙解释:这两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们仍然处于兴奋期,对教者的解说不与理睬。
【教师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应该摈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课后我问那个顽皮的孩子:你为什么在上课时要说他们结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看见爸爸妈妈挂在墙上的结婚照也是这样紧紧地靠在一起,就说他们结婚了。我又好气又好笑地想:是啊,这个孩子确实破坏了课堂纪律,但是他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的。如果当时的我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就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并做出决策有很大帮助。比如出现结婚一说后,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自己请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马上更换角色,不应一味责怪学生。
【现象描述2】
师:梅花开得很多,梅花好看吗?梅花美丽吗?(美)
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梅花美丽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现在我们就站在这片梅花丛中。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教师引读,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读完教师问:现在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呵欠。别的小朋友也跟着哈欠起来。教室开始混乱起来。
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问那个打哈欠的同学:你为什么打哈欠呢?学生回答:因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会过敏。教师:原来你的鼻子会过敏。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的鼻子不过敏的?教室下面传来了一片哈欠声。教师茫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教师反思】:
1、关注学情,准确把握生成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