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需要规划的,请优先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路线,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广阔,灿烂的发展空间,对于方案而言,好方案的标准就是能够提升结果转化率,下面的内容主题为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是我们为你整理的,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1
为落实“三关”工程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围绕让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多扶持、得到更多锻炼,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机制,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建设新农村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三、对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1、x月份,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设立专线,将电话号码公开(2742xx),为留守儿童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结合校教务处开展的“教学管理月”辅导学生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同伴结对、师生结对)。并结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2、x月份,各班教师每周与3-5名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x月份,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4、x月份,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起参加校艺术节展演活动,并优先让留守儿童参加书法,手抄报等到系列比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5、教师在班上要大力开展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逢假日还可以举行生日party、卡拉ok、讲故事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五、活动要求
1、全校广大教职工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要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
2、各年级各班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3、广大教职工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我校所有留守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关爱留守学生。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教育观,把关爱留守孩子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措施,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二、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X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 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 。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平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略差
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情况优于留守儿童,但这一定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吗?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半年来生病次数上没有明显差异(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复上有显著差异(χ2(4)= 22.406,p=0.000
由此可见,尽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亲的照料,母亲温暖的心灵关怀和细心的生活照料有助于孩子尽早康复,反之,孩子的康复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容易患慢性病。当前,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较为明显,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需引起重视。这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潘璐、叶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X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表现较差[4]。陈在余运用XX、XX和XX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一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6~18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母亲在家对子女的照料之于青少年健康较为重要,无论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学龄儿童均需要母亲照料。[5]
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和身体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的确需要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漠视、任由其发展可能会使留守儿童的情况愈发不好。但我们不能为此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毕竟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还未受到影响。我们应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决的原则,来认识和化解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1.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具有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及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绩时告诉父母或给父母打电话。这说明无论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都有亲情需求,对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赖,希望父母陪伴走过困境、共享喜悦。然而,父母缺席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会造成他们亲情缺失,影响亲情需要的满足,至于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社会交往,还需作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2.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较差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与同学相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χ2(2)= 0.670,p=0.715>0.05),3/4的学生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关系很好。然而,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如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在“只和几个同学好”的选项上,前者占29.33%,后两者分别只占23.79%和23.23%。可见母亲对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弱于完全留守儿童,这可能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更为明显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其年级越小,与同学相处越不好,母亲外出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越大,在“只和几个同学好”选项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比初中( 7~9年级)高9.42个百分点,因此要着重关注农村地区母亲外出务工的低龄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见图1)。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较为明显,有较大比例缺乏成长自信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χ2(2)=0.614,p=0.736>0.05),遇到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近80%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会选择接受,并尽力做到最好,但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对比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发现,8.4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会选择“逃避,不去干”,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平均高2.14个百分点,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平均占比最低,为5.72%。可见,母亲的陪伴能给孩子以成长的勇气,使其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有较强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席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自信。
在问到学生觉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时,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和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他们认为自己做事水平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占比较低,而认为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别高出留守儿童平均占比3.18和3.64个百分点(见图2)。这反映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或自我效能感较强或自我效能感较弱,即在该群体中一部分儿童较为自信,另一部分儿童则较为自卑。可见,与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为明显。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6]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需作深入跟踪研究。
(四)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差异不大,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值得关注
1.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方面优于留守儿童
在自我学习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差异(χ2(3)=1.502,p=0.682>0.05),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χ2(6)=3.682,p=0.720>0.05)。近70%的学生都能自己主动或和家长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学习。在他人对学生学习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χ2(5)=29.602,p=0.000
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基本无显著差异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显著差异(t=-2.654,p =0.008
3.在学习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没有太大差异。而从留守儿童内部分析,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成绩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级(小升初、初升高的学习关键期),其语文、数学、外语总分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平均低15分左右(见图3)。儿童学业成绩与其学习管理、学习兴趣存在一定关系。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或由母亲远程督促或无人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学习事实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而家长的疏于管理和引导,使其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这也在叶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习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8]。雷万鹏教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主要是组内差异,而不是组间差异,即主要是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之间的差异,这都与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从时间维度上对不同类型儿童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对比,将更有意义。
二、农场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
(一)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势。这些弱势容易催化或加重儿童身上处于萌芽阶段的问题,但是否会恶化到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使其成为“问题儿童”,还受到父母外出后教养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平等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还并未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此外,他们在教育监管方面也处于缺位状态,这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外出、无法陪伴成长而直接导致的“弱势”。从研究结论来看,这些弱势并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方面也无显著差异,相反留守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还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但儿童心理的变化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和滞后性,学习方面也应进行父母外出前后的成绩对比和外出期间成绩的变化跟踪,因而对这两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和追踪研究将更具说服力,也更有意义。可见,留守儿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势的“弱势儿童”,而这些弱势并未恶化成或导致严重问题。
但为什么关于“问题儿童”的论调会在社会和学界形成扩大化趋势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护,而其他监护人又监护不力,出现问题的风险和可能性更大,这是“问题儿童”趋势扩大化存在的基础。其次,当前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由于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学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具体表现为:第一,研究方法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诚然,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走进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历程,但以个案特征来揭示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内部效度问题。很多研究缺乏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内部的对比分析,没有分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共性与差异;第三,外部效度问题。有些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9]再次,媒体的大肆宣传。由于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媒体就会大肆宣传,这是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传播的媒介原因。我们发现,媒体报道的多为安全问题,这也是父母缺席最容易造成的问题。但大肆宣传容易让社会将这种“问题化”扩大到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从而对留守儿童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观印象。政府、社会和学界需转变对留守儿童的认识,由“问题儿童”向“弱势儿童”转向,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开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分化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呈现出低年级化趋势,而低年段是儿童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时期,应加强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第二,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同学关系、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等方面更为薄弱,值得关注;第三,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弱于非留守儿童;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学习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差。因此,应重点关注低年级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群体。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内部分化,应避免对留守儿童问题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选择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一)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家庭结构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家庭这一场所已难以全面担任子女监护、教育与亲情的角色。但我们又有多大的理由让孩子———祖国的未来,成为不完全城镇化的代价承受者呢?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它们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转移并不能自动化地实现,它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xx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各地方的有效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建设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扎实实施营养餐工程;同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第二,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教师兼任代理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对帮扶,让农村有责任心的妇女担任爱心妈妈;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与孩子交流,听孩子倾诉,慰籍孩子心灵;举办各类活动,组建社团俱乐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
在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方能提高活动实效。第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有显著差异,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搞好营养餐工程,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避免错过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第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这也是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学习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以使留守儿童得到尽量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对他们可实行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中优先为他们安排“代理家长”;优先考虑他们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对其生活、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9]具体来看,由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较多方面存在弱势,可采取“代理妈妈制”给予他们周到的生活照料、温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学习监管,减少因重要他人———母亲的缺席而造成的成长困境。同时,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生活学习习惯尚处形成阶段、与父母的感情处于培养阶段,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和呵护,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消极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这将影响孩子一生。为此,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此外,处于身体发育或学习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心理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无论政府、学校和社会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外出率或倡导城市接纳留守儿童,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城性转移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不断被边缘化,乡村文化出现虚化、空心化问题,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唯一目标,不少农村人外出务工以求家庭脱贫致富。然而,孩子却成为城镇化不彻底和家庭追求经济目标的代价承受者,这违背了社会和家长的初衷———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呼吁家长在追求家庭脱贫或经济富裕的同时,保存一份人文关怀,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这之于孩子的温暖成长有重要意义。范先佐教授在调查中问及留守儿童“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10]降低母亲外出比例,让母亲陪护孩子成长,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解决母亲外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路径。
农民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城市发展,为使留守儿童成长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城市资源可承受范围内,完整地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着力关注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均等的社会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身上的条件限制,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如此,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于城市的梦想才能达成。总之,社会各方有责任解决弱势儿童为我国不完全城镇化买单的现状,这既是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意旨所在。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4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留守孩子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依据学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行之有效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主要工作:
1、开学初,各班收集“留守儿童”名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
2、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落实“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3、学校通过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增进同龄人的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
4、设置“亲情电话”,利用学校设置的“亲情电话”,安排孩子和家长定期交流、沟通,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刻苦学习。
5、强化规范教育,开展“五个一”活动: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好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个好学生。
6、班级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会,关心他们的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7、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在留守儿童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开展献爱心和为留守儿童联系爱心协会等活动,为贫困的留守儿童解决生活费。
8、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经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待“留守儿童”要有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和歧视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欠佳的“留守儿童”。建立谈心制,做好谈心记录。
9、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本着“关爱班级留守儿童”原则,将留守儿童分解给相应任课教师,要求各任课教师每月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并做好记录,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0、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各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尊重,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5
一、活动主题
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心连心呵护祖国花朵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贫困生的需求,为这些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参与到助学、助困活动中来。以助学为主要目的,通过助学活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新知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给他们送爱心,送关怀,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孩子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三、活动形式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义工联志愿者深入农村,走访核实,收集贫困学生资料,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对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结对帮扶活动。我们谢绝全校覆盖,现金帮扶占全校在校生20%左右,物资帮扶占30%左右,总计不超过50%。
四、活动时间
六一前夕或秋季开学
五、活动地点
白银区水川镇
六、前期准备
1、经20xx年度发放温暖包项目,对白银区水川镇小学已有初步了解,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此次活动选择在白茨滩小学进行,由其校方挑出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为受募对象,该校出具相关证明,确保受助者生活贫困,品学兼优。
2、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结对帮扶活动。
3、为贫困生募捐书包、字典、直尺、三角板、橡皮、铅笔等学习文具用品。
4、落实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进行爱心帮扶活动,解决贫困生募捐基本生活费用。
七、学校概况
白银区白茨滩小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黄河之滨——白银区水川镇白茨滩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张玉理先生创办的一所私塾发展而来。1950年,学校正式命名为白茨滩小学。学校已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历经沧桑。学校占地面积13000㎡, 建筑面积980㎡。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女12人,教学班7个(含学前班1个),学生60名(学前班24人)。
20xx年由上海*政府出资援建白玉兰项目工程学校,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白茨滩小学已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市、区、镇各级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白银市示范化学校”、“白银市园林化学校”、白银市、区“绿色学校”、“课改工作先进集体”、“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的省级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顺利通过鉴定。
八、捐赠说明
白银市义工联合会是一个经白银市民政局注册的纯民间公益组织,无经费来源,恳请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此次活动的支持。凡捐赠200元以上者,由白银市义工联合会开具公益捐赠发票。捐款请注明“爱心助学”字样。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镇政府《关于做好关心下一代有关工作的通知》,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
问题,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全社区上下切实关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优化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共享蓝天”支持行动、
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四大行动,切实推进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领导、明确
职责、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档案。广泛,开展留守儿童专题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社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留守流动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二)积极开展共享蓝天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辖区内公共单位的优势,努力营造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定期上门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阵地,今年以“如何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如何关怀、爱护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内容。给留守流动儿童家长传授科学育人的方法。
(三)积极开展共享蓝天维权行为。
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维权服务,与儿童家长签订监护制度和监护责任书,切实维护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法制和安全教育讲座。请儿童心理学专家给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及健康知识讲座。
(四)积极与县文广局联系落实共享蓝天关爱行动。
动员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1、与留守流动儿童建立“家长联系卡”、“亲情
电话卡”。
2、成立“爱心乐园”,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定期举办音乐、舞蹈、书画、乒乓球、生活技能等培训。
3、暑期中组织留守流动儿童进行音乐知识培训和电脑小报知识培训。社区爱心学校将定期继续为留守、流动儿童进行文化课辅导。
4、各社区为留守流动儿童成立咨询、关爱小组,以社区关工委成员、青年志愿者、计划生育工作者等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的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5、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的居住情况以社区或小区楼院为单位成立留守小队,开展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
6、每年春节期间,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开展一次家庭亲子活动。
7、积极做好对特殊困难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春蕾女童的申报工作,以尽可能地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要求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社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组组长,副书记、社区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辖区內部份离退休同志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社区,负责日常工作。
2、明确职责。社区分管领导要联系学校保障留守流动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利;①要联系辖区内卫生服务站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确保留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和健康服务;②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③要加强法律知识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④要对留守流动儿童中的残疾儿童要予以特别关爱;⑤社区妇联、团总支进行广泛动员、组织志愿者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行动。社区妇联要加强同本社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掌握情况,为社区领导当好参谋。其他成员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落实。
3、营造氛围。及时宣传表彰留守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先进事迹,定期召开社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
经验交流会,宣传关爱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4、加强督查。定期组织人员对关爱留守儿童情况进行督查,以保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方案如期执行。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专题会议,对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情况作
汇报,
总结经验,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
5、评比表彰。每年年终在总结督查的基础上,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创新案例评选,评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先进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7
一活动背景:
本次爱心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旨在关爱留守儿童,关心青少年成长,创建和谐社区,为建设稳定、健康的社会贡献力量。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结果,社会各界理应采取各项措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大都从小离开父母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还有的孩子家庭及其贫困,更有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而性格叛逆冲动,爱打架滋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更要肩负一种责任,我们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号召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这些有着独特成长过程和成长环境的人能在我们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二.活动目的
本次爱心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旨在关爱留守儿童,关心青少年成长,创建和谐社区,为建设稳定、健康的社会贡献力量。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结果,社会各界理应采取各项措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大都从小离开父母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还有的孩子家庭及其贫困,更有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而性格叛逆冲动,爱打架滋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更要肩负一种责任,我们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号召大家都来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这些有着独特成长过程和成长环境的人能在我们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活动内容
根据掌握的志愿者及“留守儿童”的情况,采取爱心支教、心灵访谈、素质拓展、与家长沟通等长期服务的方式,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派志愿者上门家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做好跟“留守儿童”家长们的沟通工作,以便志愿服务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
1、阳光支教
利用双休日时间,每周组织志愿者前往周边的留守儿童家中,进行一次从多方面给予“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心里问卷调查(每个月一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心灵之窗
邀请有经验的老师(班主任、老师)为留守儿童开展“每月一谈”的讲座、咨询活动,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心理咨询热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孩子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3、素质拓展
在学期中穿插一到两次室内、室外的素质拓展活动,锻炼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4、校园文化体验
在取得“留守儿童”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由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到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学进行一次游览大学校园的活动,熏陶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用大学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他们,用文化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四.活动形式:
1、活动策划及前期准备工作
由志愿项目主要几个负责人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确定活动开展的宣传口号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2、第一次踩点安排
主要做好科技大学周边村委会和所在学校的联络工作,初步了解当地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人数,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留守原因,家庭情况),以及让其了解我们志愿者项目及具体开展的方案和需要当地配合的工作,以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确保志愿项目顺利实施。并要求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场地,以便于活动的开展。
3.志愿者招募及培训
为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一次针对全校的志愿者公开招募,拟招募X名志愿者,为以后的活动做好宣传和号召工作,以便于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并对招募好的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志愿者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便于以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帮助。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个人的服务能力,让志愿者懂得体现当代青年的精神、大局观和胸怀。
4、宣传品的准备与赞助商的寻找
活动启动仪式开始前准备好相关的活动宣传品。包括横幅、海报、旗帜、志愿者服装等。
寻找赞助商。考虑到活动物资的不足以及活动的持久性,我们在不破坏志愿服务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的前提下,在包头本地寻找合适的赞助商,为活动提供相关赞助,以壮大我们志愿服务的力量和影响。
5.结对与家访
①家访的志愿者需要先行考虑好如何进行访谈,想好访谈内容,在家访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基本状况和需要帮助的地方,采取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的方式,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做长期的联络与帮扶,教会他们如何写感恩信给自己的父母,学会沟通,懂得感恩。
②精心设计心理调查问卷,做好问卷调查,并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便于以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一对一的帮扶工作中,除了进行支教,志愿者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服务对象,形式可以多样,多沟通,多了解,及时帮助孩子们释疑解惑,特别应该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感染其家长共同来关爱他们的孩子。
7、阳光支教
根据踩点的情况,利用周末时间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每周一到两次的学习和心理的辅导、安全教育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疏导孩子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启蒙孩子们的情趣爱好。将孩子们分小组确定在学校教室,便于集中提供志愿服务,给孩子们提供一对一的志愿服务,使孩子们喜欢我们的志愿服务,努力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成为他们成长的好伙伴。
8、心灵之窗
①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学生班主任、xx老师),自活动开始起,赴支教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每月一谈”的讲座、心理咨询课堂,对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②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让孩子们每个月固定和父母进行书信、电话交流,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孩子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缺些什么,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9、素质拓展
在学期支教活动中穿插一到两次室内、室外的素质拓展活动,由志愿者组织,以竞赛的形式开展,利用赞助经费设立适当的奖励。(所有活动开展在安全可行的基础上)
①室内拓展包括简单的智力竞答、心理测试、智力游戏等比赛性质的活动,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加强孩子们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团结意识,使他们和志愿者能够更加融洽的相处。
②室外拓展包括各类体育活动,如趣味篮球赛、踢毽子比赛、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等。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保证孩子们动脑与动手的结合,得到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他们学习、运动的兴趣。
10、“文化体验”一日游
在学期中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次为期一天的校园文化体验。在取得家长和学校的同意下,由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参观内蒙古科技大学,欣赏校园风光,开阔他们的眼界,接受校园文化的洗礼与熏陶,使他们获得视觉上的冲击;为他们讲解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用人生观、价值观感染他们。
五.总结
学期末开展一次志愿者的表彰大会,感谢志愿者的参与,并为其颁发证书,鼓励他们下次的积极参与。将完成的整个项目进行具体的汇总,根据活动开展的情况做好总结。将总结材料形成文件,为下一期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六.可行性分析
1、区域可行性
本次帮扶活动对象主要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学周边村落的“留守儿童”,具有分布集中、欲求帮扶的特点;在开展此次活动前我们已经抽样调查了关于科大周边的留守儿童大概情况,该调查数据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为我们开展帮扶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志愿者在进行服务活动时,距学校距离近,交通也较为方便,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2、工作经验
团队中有从事过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员和学生会成员,可以为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和指导,提供志愿培训计划和人力资源,能在学生会群体中引起更大的反响
3、社会意义
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对我国以后的发展有着不能忽略的影响力,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关注,通过活动更会引起人们共同关注这个问题。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8
一.活动主题:
同一片蓝天下,心手相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二.活动目的:
破坏性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安定,对于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放防灾减灾知识知之甚少,为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XX区志愿者协会天使助学服务队在五一节假日到XX祠堂小学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同时,发挥医学志愿者专长,教孩子们如何预防疾病、如何洗手、刷牙等。此外,陪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五一假期,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进行团队游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悉心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感受,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及时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9日
四.活动地点:
XX区XX镇祠堂小学
五.活动流程:
8:
20——8:30
XX区志愿者协会办公室集合
9:00——12:30
与孩子们一起做午饭,包饺子
13:00——14:30
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医学常识(如何洗手、刷牙、蚊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14:40——15:10
防灾减灾演练
15:20——17:00
团队游戏
17:00
活动结束,送离家远的孩子回家,志愿者返回
六.活动人数:
社会人士不限,学生志愿者8人(学生志愿者要求参与协会志愿服务活动3次以上,擅长与小朋友沟通,会做饭,能独立带领小朋友做团队游戏)
七.报名方式:
xxxxxxxx
八.物资征集:
1.募集爱心资金500元,用以购买肉、饺皮、蔬菜、水果、矿泉水等食物及防暑药和纱布、创可贴、酒精等.(食物由服务队统一购买,以保障食物统一、安全)
2.征集爱心车数辆,搭乘志愿者到达学校
3.募集儿童牙刷、牙膏75套,用于送予学生
九.温馨提示:
欢迎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让自己的孩子体验农村留守学生的艰苦,锻炼孩子的意志,学会感恩。同时,请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不要穿高跟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结合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关爱三留守活动方案 篇9
为进一步开展“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流动儿童、关爱特困儿童”行动,做好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等服务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亲少年校外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区。李家湖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拟联合李家湖小学、伍家岗小学、中心幼儿园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开展“阳光宝贝之家暑期辅导活动站”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宗旨,以建设新型团支部文化为重点,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流动儿童、关爱残疾儿童”为主要工作方法,组织辖区中小学生由社区阳光助学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进行暑假作业辅导,青春期性教育、法制教育、德育知识培训、游泳培训,并开展图书阅览、棋类竞赛、健身、观看故事片、爱心护理院互助等教育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社区阳光温暖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全面提升辖区青少年综合素质。同时推进社区优质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二、服务对象:社区内常住和流入的青少年。
三、活动时间:每周一至周五(7月7日——8月20日),每天9:00——11:00。
四、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__年6月25日——20__年7月6日)
(1)、广泛征集爱心助学志愿者。
(2)、布置完善阳光宝贝课堂教室和健身娱乐室,配备必要的课桌、椅、黑板、图书等教学工具和跑步机、象棋、围棋等健身、娱乐器材。
2、宣传发动阶段(7月1日—7月6日)
利用宣传单向李家湖小学、伍家岗小学、中心幼儿园、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宣传等多种形式向辖区青少年广泛宣传。
3、实施阶段(7月7日——8月20日)
(1)、7月7日——8月20日: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00——11:00时由社区阳光助学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进行暑假作业辅导,青春期性教育、法制教育、德育知识培训、游泳培训,开展图书阅览、棋类竞赛、健身、观看故事片、爱心护理院互助等教育娱乐活动。
4、总结阶段(8月15日——8月20日)
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小编精心推荐